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東南濱海鄉社的典雅綽號/系列之五》古坑奧

發布日期:
作者: 許丕華。
點閱率:588

古坑,自建鄉立社就是金門「前面勢」超過一百五十戶的大鄉社,與「千戶所城」的金門城,「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前水頭共同為浯邑金門的近代發展與對國家無怨無尤的奉獻寫下不朽的輝煌紀錄。明鄭時代是反清復明義師的基地,延平王的練兵處,監國魯王朱以海的駐蹕所;民國時代是超型巨砲的堡壘、「反砲戰」的重鎮、海上小艇的坑道港、中外領袖、貴賓爭相參訪的景點,湖光山色幽中靜、靜中美、美中秀、秀中雅。曾經是先總統蔣中正每次巡視金門,必定蒞臨小憩攬勝,靜心抒懷的地方。

為什麼會有「古坑奧」,為什麼古坑漁民鄉親捕撈的魚貨鮮度會比較差呢?可以保證的是古坑鄉親「海耕」的技術不但超越一般的水準,而且「放網」的海程比其他漁船遠,放撈的時程也比其他牽網、絲綾、放鯀、鉤釣要超過好幾倍。問題在於古坑掠魚的方式是別處所無的特殊方法,叫做「鉤網」,是定置網的一種,漁民出海到一段相當遠的海域,將漁網鉤掛固定在早就定置在海底的柱樁,綁好浮筒,佈建作為辨識記號的「花」(通常為布質旗的浮漂)後就回航,待兩個「流水」(滿潮退潮為一個流水)也就是一暝一日,歷經「南流、北流」後,再前往起網。試想魚隻隨「流水」游入「網嘴」,在「網底」彼此擠壓,要「一對時」之後才「收網」上船回垵,一折一騰,鮮度早已降退,以致所獲的結果是有點「失味」了。別以為「失鮮」的魚貨沒有人問津,相反的,因為價錢卡「俗」,反而是許多社里鄉親重要的佐餐佳品。

相傳「乞食身皇帝嘴」的無任所「散仙」盧遠,一日心血來潮,自「唐山」內地跨海經後沙入金門,行到「嚨口」時正遇一鄉親頂著大日頭在園坵毒殺為害農作物的「土猴」(在地下挖穴潛居的一種蝗蟲族類),盧遠對這個「骨力」呣驚艱苦的鄉親,內心很是感動,出聲說:「老兄弟呀,歇困一下,食一支燻。」那位鄉親正忙得滿頭大汗沒有好氣地應說:「土猴都毒不死,快要無收成了,那有閒工食燻。」盧遠慨然說:「無要緊,免毒了,等一下土猴就會上岸。」話一停,果見土猴一隻一隻跳上岸(旱地的田埂叫岸)。盧遠再大步向前,一腳落在山前石獅山上(明會元許鍾斗墓園後山),腳印深且清晰(本人曾親見),一腳落在古坑湖側山坡上,腳印也深且清晰(一傳為佛祖仙跡)。見古坑鄉親正在海墘起網收魚,忙碌非常,盧遠也揚聲:「老兄弟呀,歇困一下啦!」,可能海風大,且實在忙得上氣接不住下氣,於是沒有搭理,盧散仙一生氣,脫口說:「乎你上船臭,落船奧」,有一鄉親聞言一怔,抬頭見是盧遠,忙打揖回失禮,請大仙大人大量,盧遠見情回說:「好了!乎你奧奧也會食得」。傳聞畢竟是傳聞,不必當真。

古坑分大保、小社、居民曾多達一百六十外戶,董氏是最大族群,人丁繁盛,其餘有宋、馬等姓。鄉親們勤勞儉樸,海耕農墾,都有好收成,而落番走南洋的,亦有可觀的成就,最難得的是都會回饋故鄉,所以鄉里頭到鄉里尾,古厝巨宅與新式洋樓,相互輝映。為子弟後裔的教育,自早就有私塾,更有進者,旅外僑親集資興學,建造學堂,名為「古崗學校」以作育英才,民國二十三年由學校出版「古崗月刊」,陸續發行十外期這是鄉里文化活動的重大成就,與山仔兜的「顯影」、金水的「塔峰」同為抗戰前的珍貴鄉土文獻。

明鄭的重要遺蹟,有魯王手書的「漢影雲根」巨型石刻,氣勢超脫,巨石因故翻落,「根」字受損,後重拓再刻重現風華,現兩石上下並列,亦為勝蹟佳話。魯王真塚的發現,為鄭延平昭雪三百年「沉魯王於海」的奇冤,按魯王朱以海為明太祖九子朱檀的十世孫,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年)於浙江紹興被擁為「監國」,鄭延平奉請駐蹕金門共謀復國,薨後,葬於古坑西紅山北麓,四十七年駐軍因構築工事,發現一古墓,發掘後由墓誌銘確定為魯王真塚,四十八年遷葬於中央公路小徑,與太武山「毋忘在莒」勒石、忠烈祠、國父銅像、無愧亭、無名英雄像、莒光樓連結成代表「民族正氣」的帶狀景點。清道光福建興泉永兵備道周凱曾為魯王恭豎巨型墓碑,旁並建有魯亭,為後人瞻仰憑弔。

古坑湖是金門的盛名勝景,群山環繞、樹木蒼鬱,「漢影雲根」之旁建有亭榭,與新建古崗樓遙對,遊人泛舟湖上,徜徉湖畔,心曠神怡。此湖常年粼光盪漾從不曾乾涸,據說鄭延平曾操舟湖上。對面山頭是金門最大口徑的巨砲陣地,是鎮懾敵人的威力武器,陣地為水泥建築,據說光是水泥就要用上萬包,堅牢強固,儼如銅墻鐵壁。附近海口為新近開放的「翟山坑道」,坑道深入巖層數百公尺,為凹型雙水道,可容軍事船艇駐泊,工程的宏偉浩大與開鑿的艱鉅,嘆為觀止,遊客親蒞勝景,莫不欽仰。

古坑、古岡、古崗、鼓崗,代表的是一座有特色、有文化、有勝蹟、有美景,既古老又現代,值得親近、尊敬、嚮往、難忘的鄉里。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