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生命之旅
參、每次創意都站在生命轉彎的地方照亮我的旅程
1970 年我進入師大教育系就讀,在心理學及教學法的課程中,初次接觸創造力的學理,沒有鑽研只是懵懵懂懂的熟悉這個名詞。為了幫老師整理書稿,犧牲返鄉渡歲的假期,每天到圖書館尋找資料,大量閱讀,縱橫書海,卻也奠定了我的學術基礎;擔任社團幹部磨練了我的策劃活動及領導的能力;選了英語系為輔系突破了學習語言的恐懼;每週三次的家教讓我學以致用兼貼補家用………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涯擴展了我的生命。63級教育系同學的情誼互助合作讓我們在近四十年後仍然相知相惜,真正體會「好友在身旁,地獄變天堂;好友如同一扇窗,讓視野更寬廣」。
1974 年我放棄了留系當助教的機會,回到金門家鄉服務,離校前當時系主任雷教授在溫州街的寓所約見我,並給我一席勉勵的話,印象最深的是:「所謂專家就是在某個領域,資料蒐集得比別人多,看的、讀的、寫的比別人多,而又有自己一套的人」,沒想到這段話在三十幾年後竟成為我「縱橫四海」引以為傲的創造力知識管理系統的預言。在金湖中小學擔任組長及教務主任期間,我從青少年的輔導資料著手,開始發表文章,沒多久我即被金門地方法院禮聘為榮譽觀護人,也讓我有機會前往政大教育研究所輔導組研修碩士四十學分課程,及後來考上師大輔導研究所的原因。1975 年金門實施九年一貫的教學實驗,合併了金湖國中及國小,我以校為家,為實驗計畫的進行不眠不休,先後編擬國小英語實驗課本,辦理了全縣學藝的創意競賽,與校長及同仁同心協力將學生的程度提昇,也讓我榮獲特殊優良教師獎。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期間,我遇見生命中的貴人並結為連理,也是讓我轉調台灣往學術發展的關鍵。
回憶這段的機緣巧合,是在進入師大就讀時,每個月底我把領來的家教費全數存入郵局,認識了正在郵局服務且就讀於師大的她,兩人在校時本是點頭之交;後來,畢業後我回到金門服務。某次,因前來台北郵局處理國小英語教材編印的運送,在郵局見到她,她希望金門學校若有教師職缺時能告知她。第一次,她因家人的反對而「爽約」,稍後又有一個老師職位空缺,再次將此訊息告訴她,她馬上就到金門上任了,在我情感的低潮及事業的啟程,注入生機,點燃希望,真的是「自古姻緣天註定」。
1979 年我轉任台北市立師專擔任市立師院特教中心助教後來接主任,配合台北市的教育政策積極推動創造思考教學,並考取師大輔導研究所開始了正式的創造力研究,研究所二年級時,我選修了當時擔任台北市教育局局長毛連塭老師的特殊教育專題研究課,有一天上完課,我看到老師正在收拾教材,我詢問老師需不需要幫忙?老師讓我幫他整理投影片,順路帶我一程,在車上老師問我最近的狀況,我跟老師報告我正在做創造思考教學論文準備及目前的一些發現,他說他邀請了美國的創造力專家學者來台北擔任中小學校長會議專題演講,希望我可以去聽聽,對我的論文會有幫助。車到南門市場時,老師接到一通電話後,告知有一位學者臨時有事不能來台北,他要我把剛剛跟他報告的資料加以充實,在校長會議中報告;我嚇了一跳,心想我只是助教及在職研究生,怎麼有能耐在這麼重要的會議報告,還來不及回應已到了愛國西路學校門口,下車後我呆在校門整整十幾分鐘,後來想老師可能只是說說而已,下午人事室主任就來辦公室告訴我局長室來電,通知我校長會議演講的時間。我開始不眠不休積極努力的K書找資料,這場演講奠定了我一生從事創造思考教育的方向及後來的成就。
1984 年以「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的論文,獲得碩士學位,這篇論文的文獻就是本書的重要內容。1985 年我以推動創造思考教學有功榮獲師鐸獎。1988 年台北市師範學院設立全國唯一的創造思考教育中心,指定我擔任主任,辦理各項創造思考活動,創造力教育在全國各級學校開始推動。1990 年完成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學業,以「愛的(ATDE)」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為博士論文,後來有位口試委員覺得「愛的」名詞不甚學術,遂改為「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也奠定了我發展創造思考教學的學術基礎,1992 年發起成立中華創造學會,擔任第一、二屆秘書長,後來獲選為第四、五任理事長,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繼續推動創造力教育。每年主持國科會與教育部專案研究,也順利升等為副教授及教授,並擔任創造思考與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所長。
1999 年教育部顧問室為推動「創造力與創意設計教育師資培訓」計畫,以工程領域為首期對象,有系統的規劃與執行「教材編撰」、「創意設計保護」及「競賽主題規劃」等三大項目。其中,「教材編撰」項目,依機械、土木、化工、電機及創意團隊為橫向規劃向度,以創造力培養與激發、創意設計技法及創意性工程設計方法為縱向規劃向度,分設「電機」、「化工」、「土木」、「機械」、「創意團隊」、「創造力培養與激發」及「創意設計技法」等七個小組,顧問室主任顏鴻森教授邀請我主持「創造力培養與激發」教材編撰的計畫,跟顏主任結緣是在大專院校教授創意活力營的課程,我們分別擔任兩門創意培養的講座,他的深度加上我的活潑度我們相互搭配合作無間,也獲得教授們的肯定,他也邀請我跟成大的博碩士研究生演講,介紹他的研究室及古鎖的蒐集趣事,我們也成為好朋友,後來受他之託研擬了2000 年教育部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的培養學生創新及再學習能力計畫,也是後來發展成「創造力教育白皮書」的緣起,就研究台灣創造力發展的歷史來看,顏主任是一大推手;後來他離開了顧問室,我休假出國,加上新人輩出,我逐漸淡出整個計畫,也沒參與創造力白皮書的擬定;只完成了我最有興趣的創造力個案及創造力百科計畫,這兩項計畫花了我好多精力規劃,一心想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志業,而因沒有後援而作罷,十分可惜;我就想到學術界的人脈關係,也深深影響了所有的理念的推動。多年來,教育政策推動就像「插花式」的,舊部長的理念因離開而停止,他所器重的人才或團隊也隨著為政者的離開而消失;新部長上台又重新端出一盆「新花樣」,一套新理念、新團隊,「官大學問大,一呼百應」,根本就違背了創造力集思廣益的精神,我突然想到大陸流行一首「跟誰走」的順口溜:毛主席臨終前把鄧小平叫到床邊說:「有件事我放心不下,我擔心黨內有同志不願跟著你走。」小平回答說:「放心吧主席,他們不願跟我走,我就讓他跟你走。」中國自古的政治以「人」為本,「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推動創造力教育最痛且最危險者莫過如此,惟有人存政舉,人亡而政亦舉,創造力教育才有希望。
「求人不如求己」為推動我的創造力理念,我建構了「陳龍安3Q 創意工作室」的個人網站,為創造力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增添一份力量。
2001 年3 月我利用一年教授修假的機會,原本計畫前往美國波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因為簽證的問題,臨時決定闖蕩歐洲,這是生命中第一次的意外自助旅行,先把笨重的行李寄放在阿姆斯特丹機場,重新出發,行遍荷蘭、布魯塞爾、比利時、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英國………。這趟歐洲之旅,真正體會「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的涵意,看到歐洲的文化民情風俗與生活的創意,也深深感受到獨自旅行的孤獨憂慮,一次找不到旅館住火車站的經歷,改用「歐洲火車旅遊券」的方式,改變了整個旅遊形態,也解決了每次擔心買不到票、住不到飯店的窘境;在旅途中雖然被搶了很多次,但用智慧與創意化解,有驚無險;仔細思考才發現自己有被搶的特質:「單身、左手拿地圖右手拿攝影機、隨身帶電腦、好奇貪心什麼都想看個究竟………」,改變了特質就再也沒被搶過;6月再重回美國,住在大學提供的學人宿舍,每天去圖書館及參加一些創意與資優的課程,跟著郭有遹教授及留學生的活動,享受美國學術自由開放的經驗。
「在生命轉彎的地方」,這句話對我印象深刻,既生動又有意象。
回憶我的一生從求學到進入社會,碩博士的在職進修,結婚都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我是個創造力的學習者、研究者及推動者,這些都是生命中外在有形的轉彎,看得到的改變。然而真正重要的是我內心的轉彎,也就是觀念的改變,這種轉彎,雖然外表上沒有什麼改變,但對我整個人生創造了新的局面,煥然一新。轉變的關鍵讓生命指向一個不一樣的未來。尼采說:「一個可以鄙視的時代正在來臨,因為人們不再鄙視自己。」當我們覺得不夠理想時,才有改善的希望。當我覺得自己沒什麼了不起,就會產生奮鬥的意念,可以繼續往上提昇,我自己覺得不聰明所以我研究資優,我悟性不夠所以我研究創意。每次創意都站在生命轉彎的地方照亮我的旅程,指引正確的方向。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