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我的大堂哥—鬼才呂榮和

發布日期:
作者: 呂媽定。
點閱率:991

大堂哥呂榮和凌晨去世,雖然心裡一陣心酸和不捨,但早已有心理準備,從他癌症復發住進國醫中心時,醫師檢查是癌細胞轉移到脊椎骨,坐臥都很困難,一個月後轉加護病房插管,期間兩次探視,第一次還和我說說笑笑,再次去加護病房看他,已無法言語,短短兩星期落差之大,一時令我心痛落淚,他還搖搖頭表示要我不要難過,更是令我不知如何表達心中對他的不捨。預知他的生命已到了盡頭,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和他閒聊,只能隱忍心中的痛楚,握住他的手,只想抓住即將失去的親情,盡量與他說話,多看他幾眼。一星期後,媽今早告訴我「阿和走了」,我趕著去值班,一時不知道還能為他做些什麼?一路上想著大堂哥的一生和他的成就………。

大堂哥大我九歲,懂事的時候,常到大伯家與他學糊紙、玩泥土、看典故漫畫,有許多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都是他告訴我的,除了親情之外,另有一份無法割捨的師生情誼。大伯在世時是金門早期有名的糊紙師傅,人稱「海南師」,屬於嶺南風格的民俗工藝技巧,大堂哥身為長子,授傳衣缽自不在話下。因此,自小開始學書法彩繪和糊紙民藝,聰慧過人的他,對於繪畫頗有天份,色彩應用更是自然瀟灑,加上他對書法的領悟力,使他書法彩繪的才華,曾經在金門陶瓷廠擔任彩繪設計、書寫繪畫等工作,有過輝煌的紀錄,也曾到各村落廟宇仿習彩繪泥塑技巧,後來他因為接觸陶藝,創就了他個人對陶藝與民俗藝術結合的生涯歷程。

他十八歲那年進入金門陶瓷廠工作,曾與經國先生各繪一只「新瓶梅」,傳誦至今。廿九歲在家鄉土樓自創「金鼎窯」,開金門磁磚彩繪之先河,民俗陶藝作品遍及各村落,三年後應金門縣政府邀請參與山后民俗村的修繪工作,裙堵彩繪還以「嵐」為筆名留記。四十五歲遷居台北新莊創立「唐山陶藝」,五十一歲第一次個人展「缸的回憶」在新莊展出。五十三歲在陶藝重鎮鶯歌成立「唐山陶藝工作室」,翌年出新加坡聯展釉彩「採麗結晶」,同時在台北花市展出「金門風情」陶瓷品。八十九年第一次在金門文化中心個展「浯鄉風情」陶藝,受到金門藝術界的重視,翌年再展出「憶──流失的天空」繪畫及陶藝作品;九十三年「再現金門風華—窗之行旅」在金門文化中心展出。

人稱「鬼才」的他,一生與彩繪陶藝為伍,其嶺南風格的藝術成就,以金門而言,無人能出其右,確有「嶺南陶藝家」的格局,在每一次的個展中都有不同的風格呈現,尤其對金門風情藝術情感的投入,更是一次又一次的深邃,在十七次的個展當中,屬於金門風情的就有七次之多,充滿鄉土情故鄉愛的他,對於宏揚金門風情藝術和觀光產業發展,是有重大貢獻的。

今年是他滿一甲子的年庚,特別選在台中和金門兩地展出「呂榮和六十還曆藝展」,尤其在金門文化局的力邀下,他以金門籍陶藝家的身份,返鄉展出濃厚家鄉情懷的陶藝創作,其風格和創意,不但遠遠把傳統陶藝拋開,更將他多年專研書法彩繪藝術與陶藝結合的成果,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覺得原來泥巴是有生命的,難怪他常說:「要讓泥巴聽你的,不能讓你聽泥巴的。」

為此,他在今年五月特別出版一本叫「陶然歲月」六十還曆的回顧,他在書的第一頁寫著:「土樓厝生我養我,東村家扶我育我、西村祠源我教我、金門島想我思我,一生生涯跨兩岸,陶泥歲月永不悔」,說出他愛鄉愛金門這塊土地的心境,展現他在陶藝成就的背後,有故鄉親人、友人及愛好藝術者的支持和鼓勵,那種飲水思源的胸懷。

六十是個數字,是個庚期,意義不大,但寫在書上是他的回憶,寫在書畫和陶土上是他的成就,寫在臉上是他的歲月的痕跡,寫在身體上是他人生的盡頭,寫在親人和摯友的心裡是不捨的痛楚。六十還曆的回顧,終結了他的「陶然歲月」,也總結我那大堂哥呂榮和一生的藝術成就,希望金門鄉親們在往後的日子裡都還能記得他。

   弟 呂媽定 記

  95年10月28日寫於金湖庵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