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漫談
我姓吳名家箴,「吳」是祖宗所傳,不容更改;「家」是昭穆序,以別輩分;「箴」是父親所取,可以活用。根據父親生前所言:吾家祖先源自福建省南安縣延陵村,因而「延陵」即是吳氏堂號,至於「昭穆序」,乃是家譜排行,父親只記得「洪維我宗,生民自周,記序世家,端為之首,至德左右,允文奕武,諒節高風,輝煌典策,忽念國禎,備賜未音,實庶且永,代鐘哲人,○○○○,○○○○,元益孫曾,尚祈茂哉。」缺空之字,父已遺忘。前年趁著一趟尋根之旅,本想一探究竟,以求完整,孰料行程倉促,未能如願,實為憾事。
父親為我取用「箴」字,大概因我排行家中老大,要我謹守家規,以身作則,承擔家庭重任,樹立優良典範,方可上行下效,名字符合身分,可說完美無瑕,令我由衷感佩父親的學養與智慧。只可惜自幼及今,包括老師、同學、社會人士在內,十之八九唸錯此字,最常見的是唸「 」,也許字形近似「籤」字;其次是「 」,算是有邊讀邊;再來是「 」,有加必有減,似乎也算合乎情理。不然就是看不懂寫錯字,搭軍機返金時,叫我「吳家歲」,差一點沒搭上;亞東醫院藥袋寫成「吳家藏」,差點不敢服用;另有「吳家葳」「吳家茂」………這些都是字形相近所誤,有時讓我困擾不已,有時也令我啼笑皆非。
值得欣慰的是內行人的讚美,高一美術課蔡繼堯老師,一見到我校服上繡的姓名,立即用手指著我說:「咦!你的名子取得好。」此時,全班眼神立即投注在我身上,一時令我尷尬不已,這一幕真是永生難忘。其他如「名字取得很特殊」「很有學問,誰取的?」「很少人用這個字,是什麼意思?」,這些話也是時有所聞。
父親說:「男孩才要依照昭穆序,女孩可以不必。」所以我的兩位弟弟同樣遵循沿用,大弟吳家榮,父親大概希望吳家欣欣向榮,光耀顯赫;二弟吳家和,希望溫馴平和,以和為貴,畢竟「家和萬事興」,皆是好名。兩位妹妹則未採用,不過,我倒不如此認為,我的大妹吳麗鳳,二妹吳美玉,中間字非「美」即「麗」,可見當年父親希望女兒長得如花似玉,沉魚落雁,將來才好嫁人,足見父親的用心。所謂「百鳥朝鳳」,鳳是祥瑞之鳥,喻有聖德之人。所謂「溫潤如玉」,玉乃美麗之石,象徵君子之德。 只因「麗鳳美玉」四字,皆是「字中極品」,暢銷無比,大家搶著用,因而日趨俗氣。若是時光可以倒流,也許會建議父親將大妹改為「吳家麗」或「吳家鳳」,二妹改為「吳家美」或「吳家玉」,好像也不難聽,至少「吳家○」,又增二位。
我與兩位弟弟自幼深受父親重視傳統的影響,兄弟三人之子女,不論男女,中間字皆依昭穆序用字,即是「端」字。為求子女能有吉祥美好名字,尋遍坊間「姓名學」書籍,最後買了三本,翻閱之餘,心中倒受幾分影響,「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在審慎研讀,殫思竭慮之下,配合昭穆序、筆畫數、天格、地格、人格、總格、八卦、陰陽、五行、字音、字義等條件,去蕪存菁,趨吉避凶,可用之字,已是寥寥,最後乃定末字十六畫較為適宜。往後數年,兩弟也都依循我的看法命名選字,這件事令我感動不已,相信父親地下有知,一定深感欣慰!
所謂「論輩不論歲」,昭穆序即是同一宗族區別輩分的依據,只要看看姓名,即能分辨長幼尊卑。記得何克強同學曾經告訴我,他在浦邊的何氏宗族中,輩分頗高,一些比他年長數十歲的尚要尊稱他為「叔公」,昭穆序即有如此的功能。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近人命名,依然遵循家譜、沿用昭穆的人,大概已不多了。一則家譜失傳,或則不想拘泥傳統,據我所知,有人交給算命仙命名,有人自行查字典配字,反正好聽即可、歡喜就好,名字只不過是一個人的代名詞,算命仙的也懶得想太多,只要有人來問,就把這些好字「推銷」出去,也許因為如此,名字相同者滿坑滿谷,堆積如山,而且用字似乎有其時代性與流行性。記得兒時,女性名字以「麗、鳳、美、玉、珠、淑、娟、治、金、珍、玲、瓊、華、秀、慧、惠、英、雅、琴、璇、蓉、月、莉、蘭………」使用率最高;男性名字則以「富、貴、祥、文、達、仁、國、平、家、成、志、智、水、木、德、忠、信、發、炳………」曝光率最多。現在這些期盼子女「穿金戴玉」「美若天仙」「大富大貴」的名字已經逐漸「銷聲匿跡」,這批「流行字」已然改頭換面,試看今日的學生名字,女生已走向「詩、涵、思、穎、珮、珊、瑩、琳、婷、君、茹、怡、韻、姿、妤、曉、馨、依、臻、靜、慈、瑜、芳………」這些字眼,男生則偏以「聖、賢、豪、傑、冠、宇、彥、翰、哲、偉、駿、柏、軒、書、皓、翔、凱、儒、宏………」為多,在我教的班級當中,「詩涵」就有六位,「涵詩」兩位,「姿穎」四位,有時在同一班級,男生名字非「聖」即「賢」、非「豪」即「傑」,這些當今的「聖賢豪傑」,令你我不得不對他們肅然起敬。由此,也足見今日父母取名的用心,對子女的企盼,希望他們出類拔萃、成龍成鳳。
再來談談那些多如牛毛的名字,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菜市場名,回顧就讀師大時,某日在女舍會客室等人,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拿起那又厚又重的電話號碼簿隨意翻閱,當年還是台北縣市合訂本,重達數公斤,無意間發現「林正雄」三個字,同名同姓不同人,當然不同住址電話,一連六十幾個,這三個字深深吸引住我,令我產生莫大的好奇與興趣,待我師大畢業那年,已增至八十幾位,我年年追蹤,直到縣市合版最後一年,已是二百五十幾位,這只是台北縣市有登記電話的林正雄而已,若再擴及全國統計,林正雄大概已是「氾濫成災」了。
這還不夠看,更恐怖的還在後頭,近兩年來,每當大學放榜,報紙皆會做個十大菜市場名排行榜,「雅婷」總是遙遙領先,多達二百多個,「怡君」其次,也逾二百;男生則以「家豪」「宗翰」為最,分居四、六名。中國大陸也統計出十大最俗名字:「劉波、李剛、李海、張勇、王軍、王勇、張偉、劉偉、王偉和李偉」(參閱金門日報九五年十月一日),「光是北京市,名叫張偉的共有五千零一十三人,若擴充到三十一個城市統計,名叫張偉的共有五萬九千兩百多個)(參閱金門日報九五年七月十五日),如此看來,張偉應是全國最「出名」,也是最響亮的名字,如果走在街頭,只要喊叫「張偉」,大概就有數十位同時回應,這樣的局面,不知是好是壞?是趣味還是困擾?我想只有當事人清楚。
最後來談談姓氏,古人編有「百家姓」,收集了四百三十八個單複姓,按四字一句,隔句押韻—「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想不到我們吳氏還排在第六位。根據民國三十九年的統計,金門十大姓氏是「陳、李、許、楊、蔡、林、黃、王、洪、吳」;內政部也在去年二月統計,台灣姓氏總數有一千九百八十九個,其中十大姓氏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六‧一一,依序是「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中國大陸改稱「萬家姓」,在袁義達所著「中華姓氏大辭典」中,收錄了中國古今姓氏一一九六九個,然而最新又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應已超過了兩萬兩千個,這是至今有關中國人姓氏最多的統計紀錄,今年中國大陸也統計出十大姓氏,依序是「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不論哪個地方的統計,我們吳氏總是榜上有名。記得兒時,父親常說:「陳林半天下,蘇吳占一半」,這種說法似乎不符現況,只能勉強說雖不中亦不遠矣!
這些以多取勝的姓氏,並無趣味可言,我想談的是那些稀奇古怪的姓氏,我曾教過姓「危」的學生,第一次唸到她的名字,感覺岌岌可危,身體一陣寒顫;還有一位姓「鞠」的,見到她時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對她一鞠躬。其他如「文、武、新、黨、老、師、開、刀、哀、號、買、賣、樓、千、萬、關、門、水、火、三、么、日、月、媽」,這些姓氏,人數不多,千載難逢,已近「稀有動物(人類)」,政府應立法「保護」,如果來玩個排列組合,那麼「春、夏、秋、冬」「東、西、南、北」「江、河、湖、海」「紅、黃、藍、白、黑、紫、朱」「牛、馬、羊、熊、虎、豹」皆是姓氏。如果上天來個亂點鴛鴦譜,讓一些特殊的姓氏聯姻,更是有趣。「閻羅府」或「閻王府」喜事,已不新鮮了;「文武府」豈不成了「文武廟」,兩姓生的小孩,保證「文武」雙全;「新黨府」則像極了新黨的辦公處;「老師府」則像老師辦公室;「開刀府」豈不成了手術室;「哀號府」讓人不得不流下同情之淚;「買賣府」豈不成了交易場所;「危樓府」誰敢來住?「千萬府」豈不成了豪宅;「關門府」叫人吃閉門羹;「水火府」的夫妻,這一生如何相容?「牛羊府」豈不成了動物園;還有姓「毒」的和姓「幹」的,不知如何自處?(先生貴姓?敝姓「幹」。)一出口不是「害人」就是「罵人」。近日報載:台中有位餐廳老闆,名叫「母吉程」,從小就有「雞母」「母雞」的綽號,他不喜歡別人叫他「母先生」,感覺不男不女;還有一位「苟」先生,「小狗」的綽號總是逃不掉的。這些姓氏,外人看來有趣,本人也許是一大困擾。
有人說:「良名為成功之本,惡名乃失敗之源。」甚至有人認為姓名不僅是一個人的符號,同時也與命運關係密切,姑且不論其真偽,但是名字確實是一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大多數的人,名字用了一輩子,想想看,我們的身外之物,有哪一樣使用了這麼久,因此,對於命名,不可不慎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