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歷史的忠誠度

發布日期:
作者: 陳興國。
點閱率:475
字型大小: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句話似成定律。至於,後人如何看待痕跡、褒貶如何?得依當事人留下痕跡的深淺,以及後人的價值觀如何而定了。

當聽聞「銅像」一詞時,我想浮現在國人腦海裏的刻板印象,肯定不是介石,就是孫先生。在銅像林立的年代裏,藉「偉人」之名大書特書者,實不乏其例。筆者個人認為,渠等若有妨礙觀瞻、嚴重影響交通之虞者,主管機關不妨將其遷移他處,妥善集中管理,相反的,若它們老神在在地「恪守其位」,打根本也礙不著您,又何妨包容它們,成為顯眼的地標或景觀呢?

縱觀,台灣這四百年來,歷經了許多外來政權,每一個外來政權在島嶼上都留著統治過的痕跡。從這些遺跡,人們得以回顧歷史的種種,甚至,從銅像林立的景象中,可以一窺過去執政當局強加於人們的思想教育。也就是說,史跡的存在,自有屬於它的歷史價值與意義。好比老家的防空洞一樣,雖已封閉多時,但它常喚起我:曾在一段漫長的歲月裏,每兩天就有一天晚上,全家人會到此一遊。

前陣子,國內政壇上彷彿流行著「拆一拆」的把戲;你拆我的紀念碑,我回以你的牌匾,雙方實力伯仲、旗鼓相當,彼此見招拆招。只是,如此數回合後,受傷害的除了人民的情感外,恐怕也傷及無辜的史蹟。日治時期,日人在台北城建造一幢巍峨的歐風建築(當今的總統府),以此作為統治台灣的辦公處所,俟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於其正門門首上銜牌「介壽堂;」,象徵日治時期的終結。然而,銜牌上之鐫文,卻深具「馬屁文化」。月前,執政當局將「介壽堂」更名為「總統府」,此舉意謂:終結強權統治的迷思。如此論調,未免太小題大作而且污辱了民主體制下人們的智慧。而某位地方首長,硬是拆除幾座日據時期,當局頌揚原住民同胞義勇精神的紀念碑(其中,除了一座由某李姓人士刻意錦上添花的「傑作」外),其拆遷的理由,說實的,並不太令人認同。

幾天前,拜讀陳慶元教授投書貴報「聚書與書房」乙文,文中提及:近年有些書改版後重印了,書品不錯,但由豎排改為橫排,繁體變為簡體,好像失去了原先的韻味,比較而言,我還是珍愛著那些已經破舊了的老本子——。如果我猜得沒錯,陳教授應該也是一位忠於「史跡」的學者吧!

歷史軌道上的遺跡,不見得每一樣都一無是處,在玩「拆」字遊戲前——不論是把銅像拆掉、路名改掉、牌匾卸掉、繁體去掉、國語注音刪掉,行動前,是不是該多費些心思,定靜安祥地想想:甘有這必要?而不是意氣用事地說:嘸你是賣按怎?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