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島與浯民
世界金門日———《閩風南渡》金門人下南洋剪影
「從三馬林達公會至三馬林達金門會館,到現在已六十五年了。這期間,從來沒有一個官方的首長或人員來看望我們。我們等了六十五年,終於盼到了!」
2004年10月9日,金門縣政府東南亞四國訪問團,飽經舟車勞頓,自印尼麻里巴板一路顛簸來到三馬林達金門會館,「來自故鄉的親人們,您好!」這樣親切的紅布條,高懸在會館門額前,數百位鄉僑湧向,迎接來自母島、母鄉的一行。會館主席許從榮開場一句「我們等了六十五年,終於盼到了!」
身處在現場的人,都可以聽出這樣的話語並不是場面話,不造作、不矯情,是一股完全發自內心的真感情。「沒有鄉僑及先輩們出洋打拚,沒有僑匯,沒有捐資興學,我們就不會走到這裡!」隨後,我也以這樣的開場,回應與感謝。告別印尼,我們來到馬來西亞的古晉,拜會砂勞越金門會館,再從亞庇飛香江,造訪香港金門同鄉會。離開香港,飛往菲律賓宿務,甫下飛機,宿務金門同鄉會的同鄉就引領我們到香格里拉飯店午宴、交流,這時出現了意外的訪客——領導七十萬人口的宿務市市長湯米(Tommy),在當地電子媒體聚焦下,他首次嚐到我們帶來五十八度的高粱,喝了直喊「Strong!」酒香實在太濃烈了;湯米在印有當過菲國總統的祖父的菲幣上,我在新台幣紙鈔上,各自簽名相贈,彼此相約互訪,更希望將來有「金門-宿務」的國際直航。因為鄉僑的穿針引線,鄉親之旅也擦出了「城市外交」的火花。
宿務停留一晝夜。臨去前的晚宴,鄉僑陳俊明代表致詞,拿起酒杯向訪團敬酒三杯,一表歡迎、二表致歉、三表歡送;他表示,縣長李炷烽來到「番土」,理當夾道歡迎,故需獻酒一杯;招待不周再罰酒一杯;轉眼就要分別,再敬一杯,他說「這次相聚是一切的開始,希望以後大家心連心,不要送走了就彼此相忘。」翌日,自宿務搭小飛機到依里岸。在依里岸金門同鄉會永久名譽理事長薛祖安、現任理事長薛祖彬的引領下,我們見到了許多的鄉僑,也走訪了蘭佬中華學校及著名景點瑪麗亞.克麗絲汀娜瀑布,並且走進了以樂隊、禮炮、長龍熱烈迎賓的依里岸市政府,民選出來的副市長李亨利祖籍金門古寧頭,他不止以同鄉身分,也代表市長歡迎遠到的一群,他致獻詞:「今天是很特別的日子,因為有李炷烽團長帶著金門的朋友來到這裡與華人社會交流。上帝對依里岸的疼愛,就是給了全菲律賓最大的瀑布,這是很美的驕傲,它可以供應整個民答那峨島所需的電力,希望你們可以從瀑布感受到依里岸的美。」他又期許,這次相會是永遠友誼的開始,金門與依里岸的鄉情、文化、商貿,也能由此開展,「願上帝保佑金門萬歲、依里岸萬歲!」
這篇序文的開端,我從金門縣政府2004年3月「東南亞五國訪問團」及2004年10月的「東南亞四國訪問團」行程中,抽出了第二階段三個點所見聞的一些情節,用意在提醒鄉親、讀者們,「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不會是口號而已。事實上,金門的先民早就用腳、用帆船、用心走出去了。
明隆慶、萬曆以後,「倭寇就殲,海上安瀾,閩人與安南、暹邏、呂宋交通頻繁,其於斯時附海舶者遠涉重洋者有之」,四百多年前,金門人就遠渡重洋,海外闢第二鄉,建立起金門族的社會力量,如果不是浯島先輩們當年的「出走」與「走出」,以及不忘本的原鄉情,一代傳一代,我們不會在人煙罕至的三馬林達還能遇到等了六十五年、盼望故鄉人到來的一群,也不會在遙遠的菲島宿務與依里岸,遇到已發展出政經力量的鄉僑們帶我們進行了一場以鄉情力道直接切入核心的「城市外交」。
金門半子、享譽兩岸及華人世界的「詩魔」洛夫有句名言「鄉愁是永遠治不好的病」;「鄉愁」可能是不會治好的病,但「鄉情」卻是活出健康、活出希望的一帖良藥。我們繫念有「鄉愁」的出洋客,我們更盼望有「鄉情」的返鄉人。
為迎接2005年「金門建縣九十週慶年暨世界金門日」的到來,希冀透過海內外鄉情「離島離鄉不離心」的凝聚,讓世界看見也聽見金門,乃有2004年兩度組團下南洋,一度組團到東瀛,聆聽鄉情的脈動,號召鄉親返鄉。
第一次金門縣政府東南亞五國訪問團,時間是2004年3月23日至3月30日,走過的國家、拜訪的鄉社、僑團有:菲律賓馬尼拉,菲律賓金門同鄉會;汶萊,福建會館、中華中學、騰雲殿、中華商會、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新加坡,浯江公會、新加坡金門會館、古寧頭同鄉會、湖峰社;馬來西亞,柔佛州峇株巴轄金同廈會館、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巴生金浯聲協進會、巴生港金浯嶼公會、雪蘭莪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巴生金浯江伍德宮;印尼,泗水金門互助基金會、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訪問團成員二十二人:李炷烽(團長)、吳麗鳳、李金振、李錫民、王振利、許素英、張邦育、王水衷、張火良、李金土、李根遠、洪國正、陳朝金、張金成、董成山、楊志斌、蔡元友、董志謀、宋夢琪、何秀姿、陳榮昌、楊樹清。
第二次金門縣政府東南亞四國訪問團,時間是2004年10月7日至10月16日,走過的國家、拜訪的鄉社、僑團有:印尼,麻里巴板金門慈善基金會、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馬來西亞,砂勞越金門會館;香港,香港金門同鄉會;菲律賓,南島宿務金門同鄉會、依里岸金門同鄉會、東棉金門同鄉會。訪問團成員十五人:李炷烽(團長)、吳麗鳳、高丹華、林德恭、盧志輝、陳家欣、翁正義、李錫隆、吳世榮、黃雅芬、許乃生、許慧婷、宋夢琪、張建騰、楊樹清。
金門縣議會暨金門縣政府日本國交流訪問團,時間是2004年8月22日至8月28日,活動目的為金門縣與日本國長崎縣平戶市締結姐妹縣市之先期訪問交流並結合促銷金門、金門高粱酒及拜會旅居神戶金門鄉僑,地點及行程:東京、眾議院議員會館、大阪、京都、清水寺、平安神宮、金閣寺;神戶,孫中山紀念館;福岡,司門港火車站、春帆樓、馬關條約簽約處、台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福岡分處、黑澤明紀念館、衛星攝影棚、有田町陶瓷庭園;平戶,鄭成功廟、兒誕石、居室蹟、延平郡王頌德碑、鄭成功讚歌碑、鄭成功手植椎木、平戶城、松浦史料博物館、平戶大橋。訪問團成員十六人:張光海(團長)、楊忠全(副團長)、陳瑛、李榮文、許靜儀、呂清富、洪國正、林德恭、李增財、梁惠群、陳金增、林志國、黃應祥、陳尚智、李嘉珍、楊樹清。
二度南洋、一度東瀛;日本之行雖屬交流性質,但亦具鄉情意涵,因為訪問團走到了神戶與長崎。這裡也是鄉僑的大本營。金門山后人王國珍於清末民初來此生根,任神戶閩粵會館總理及商會總理,其子王敬祥經營復興號襄助孫中山革命,再至擔任過福建公所理事長的王重山、現任神戶孫中山記念館副館長王柏林,王氏家族歷四代,繁衍成族,金門著名的閩南經典建築群山后「六合十八幢」,即出自王家自日本匯銀所建,從王柏林2003年首度返鄉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作〈金門山后王家三代記:一個移民神戶華僑家族的傳記〉專題演講,可知這支家族之於金門、之於日本社會的影響。訪問所到位於西部海岸的長崎,自古即為日本與東亞大陸接觸的橋樑與窗口,明朝嘉靖間縱橫中國南海上的倭寇,集結地在今平戶島和五島群一帶;長崎對金門有兩個鄉情意義,一是以金門、廈門作反清復明基地延平郡王鄭成功在平戶島出生,一是金門新頭社人陳國樑(1840─1910年),約1864年間與同鄉自金門搭船抵平戶,再往長崎加入泰昌號,偕三個兒子世望、世焜、世科,建構出泰益號對亞洲沿海的貿易王國,從2006年10月李仕德在「金門學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長崎金門華商陳國樑家族與泰益號〉論文裡,可發現來自金門的陳氏家族對亞洲貿易、對日本政經社會的重要性。
金門所組的東南亞及東瀛訪問團,以三階段馬不停蹄走過了六國(菲律賓、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日本)一區(香港),所呼喚、觸動、發揮的鄉情,表現在2005年「金門建縣九十週年暨世界金門日」上,來自海內外的一千多位鄉親,自四面八方齊聚母島,人人身披「浯島浯民.源遠流長」紅綾,參加慶祝大會、遊行縣城後浦街頭、到城隍廟祭天法祖,這支建縣九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返鄉隊伍,也共同發表了一份宣言:
金門固守閩南天險 致以歷代兵燹 數承戰禍
唯浯先民 累世胼營 爰得人丁不滿百 京官三十六
海濱鄒魯 譽載華表 鬱鬱蒼蒼酎黍禾足
斯逢建縣九十週年慶暨世界金門日
戰爭無情 和平無價
島內島外 匯聚無數金門人的感懷與希望
興思歷史過往 勾勒未來願景
讓兩岸認識金門 讓金門走向世界
這真是既溫馨又動人的「世界金門日」,聯繫了原鄉與異鄉交會時互放的光芒,也啟動了金門與世界接軌的按鈕。
慶典終歸只能作為一種儀式。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與記錄。就鄉情面,透過散居各域的鄉僑精神面或實質面的返鄉,金門不再是離島人離島而去的「離島」,可以是海洋與大陸為腹地的中心,連接兩岸和平的窗口,推向國際舞台;就文化面,區域史是國史的基礎,特別是金門長期與南洋互動的關聯,在新海洋時代,正如文史學者龔鵬程教授所言「通過金門,我們更可以看見南太平洋複雜的政經文化族群國際關係」。
金門籍的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長期關注、耕耘金門的文史與文學區塊,也是《金門學》概念最早最推動成型者,並在十年前即書寫閩南、澎湖、台灣、南洋為基礎的《金門族群發展》一書。金門縣政府二度東南亞一度東瀛的訪問行程,均邀請他隨行觀察、採訪、記錄,在幅員廣大、資料蒐集困難等主、客觀因素下,再經兩年時間的沈澱、史料爬梳、內容補強、撰述完成這冊《閩風南渡——金門人下南洋》,趕在2006年12月15日由馬來西亞鄉僑接棒主辦的「2006世界金門日」前夕付梓,作為世界金門日一份小小的獻禮;拋磚引玉,也作為未來《金門華僑史》建構的一個起點。
浯島與浯民,出走與走出。最後以心心念念金門故土,也是馬來西亞2006世界金門主力推動者的大馬傑出企業家、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在「2005世界金門日」所講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金門建縣九十週年暨世界金門日的隆重召開,這是海內外金門鄉親盛大的節日,做為處海外金門鄉親的普通一員,我們為自己的血脈和根源於金門,為自己擁有金門人後裔的身分感到自豪與驕傲。
(本文為縣長李炷烽先生為《閩風南渡——金門人下南洋》一書所作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