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簡史

發布日期:
作者: 羅文來。
點閱率:2,232
字型大小:

金門島的誕生可以追溯至2億年前,中國南嶺褶皺帶經歷了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等一系列的大地構造運動,在此褶皺帶東緣,便形成許多斷裂隆起的島嶼,金門之雛型也應運而生。在當時,福建東南一帶,斷裂活動十分劇烈,同時地底也有廣泛的岩漿活動;岩漿接近地表,由於未噴發出,逐漸冷卻,形成潛伏的花崗岩岩體。後經變質作用成為花崗片麻岩,構成了今日金門的地塊基磐。 

  金門位於東經118度、北緯24度,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及海洋性轉換型氣侯,年均溫約攝氏21度。每年11月起,東北季風漸強,到翌年的3月風力轉弱,到5月漸為西南風,3月至4月是霧季,4月至6月是雨季,氣候四季分明,地震傷害影響不大,但偶而仍會有颱風侵襲。

金門島地質以花崗片麻岩為主,著名的「花崗石醫院」和「擎天廳」曠世建築就是在花崗岩山壁裡,島上的太武山區主要為花崗片麻岩所構成之丘陵地形,最高點之太武山高度為252公尺,全島除了部份丘陵地形外,多為地勢平緩、紅土廣泛覆蓋的台地。島上四面環海,海岸有沙岸和岩岸交錯構成了豐富多變的海岸景觀,沙岸多呈白色沙灘,岩岸則有花崗片麻岩被海水侵蝕而形成之崖面或平台,景色迷人。

考古學者曾在復國墩、浦邊、金龜山等處有貝塚遺址的發現,其時期距今約四千到六千年間,顯示金門在史前時代即有人居住。

金門雄峙閩海、汪洋四環,舊名浯洲,又有仙洲、浯島諸稱。金門縣志中記載,浯洲命名的由來,可能是因為福建泉州府晉江有條浯江而命名。至於仙洲之名,則是因金門太武山別名為仙山的緣故。晉元帝建武年間(西元317年),五胡亂華,戰亂頻仍,有中原之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遷徙來此,從此浯洲小島開始有較多的百姓居住。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柳冕為閩觀察使,奏設萬安監,滋養馬匹,泉中置五,浯其一也。因此金門豐蓮山一帶設有浯洲牧馬區,陳淵被任為牧馬監,當時隨牧馬監陳淵來金門的有將佐李俊、衛傑及舍人王忠翊、錢都統,以及十二姓(王、呂、李、林、黃、洪、張、許、蔡、翁、劉、蕭)來此牧馬。陳淵平日用心監督牧馬職務外,仍與同僚共同謀劃,如何教民開拓荒島,在長年刻苦經營下,使荒瘠之地變成沃土,隨來之各姓,分配其土地開墾,如翁姓之在前盤,蔡姓之於平林(今稱瓊林),黃姓之於英坑,陳姓之於新頭,呂姓之於西村等處,一直到現在仍維持聚同姓於一自然村的特性。後世子孫為感念陳淵開發金門,稱之「開浯恩主」建廟奉祀至今。

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設立都圖加以管理,金門歸於同安縣綏德鄉翔風里。而靖康之亂時,金門又再度成為中原義民的亂世桃源,當時梁、傅、曾姓等豪門大族都率眾來到浯洲島開發山海之利,做長居久住的打算,從此金門的開發更具規模。

金門歷經唐宋始納入版圖,宋高宗紹興廿二年(西元1153年)秋間,儒學宗師朱熹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兼治學事,曾渡海到浯洲講學,並設立書院於燕南山,教育金門子民,從此文風大興,人文蔚起,明代至清代,金門科甲冠冕十方,留下「海濱鄒魯」、「一榜五進」、「八鯉渡江」、「父子進士」、「無地不開花、無金不成同」及「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美譽。

元成宗大德元年(西元1308年),建立了浯州鹽場,場轄十埕,散於大小金門各處,今現存「西園鹽場」一址。

明初,金門仍屬同安縣。因其突出海中,為漳泉門戶,而成為海盜、倭寇覬覦之地,朝廷為保此東南要塞,明太祖洪武廿年(西元1387年)任命江夏侯周德興在海域築城設寨以抵禦倭寇,於浯州置「守禦千戶所」,因其地位內捍漳廈,外制台澎,實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故名曰「金門城」。金門一詞,由此而起。

明末清初,奉魯王監國,據有金廈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金廈遂成為軍事重鎮,十八年整軍經武,於明永曆十三年舟師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不幸敗於城外,退回廈門,後移台灣為基地。

明末隆武元年,鄭成功自烈嶼湖井頭登陸,奉明太祖靈位,大會明朝文武群臣於巡檢司城(城址舊名吳山,今稱城仔頂),自此以金門為後勤基地,展開北伐南京,東征台灣的事業。明鄭永曆十五年,鄭軍由金門料羅灣碼頭出發,從台南鹿耳門登陸,僅十一個月就將據台的荷蘭人驅逐回國了。

明末鄭成功和魯王先後以金門為據點,從事反清復明之工作。金門時為鄭氏所有,時為清兵所據。清康熙年間曾下達遷徙令,令島民全數遷家入內地,金門遂無復人煙,直到台灣入清版圖,島民才獲准重返家園並重建之。

當時東南沿海的海寇常常作季節性的劫掠移動,尤其福建沿海為甚。因此在金門設有獨立的水師鎮營,兵力曾高達二千七百人。時金門人側身戍守,官從守備都司至兵部尚書均代有人才,可謂武績宣赫,有「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之稱。

民國肇建,旅居新加坡的金門僑胞向政府陳情,於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金門改為獨立縣。

民國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日本侵華,抗戰初起,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砲擊金門城並登陸,大小金門曾一度淪陷,居民紛紛逃向內地或南洋。直到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抗戰勝利,金門才重回袓國懷抱,始得光復。日軍戰敗,和平後不久,國民政府退居台澎金馬,金門與馬祖成為「反攻復國的跳板,世界和平的前衛」。

在世界兩大陣營冷戰的年代,國共內戰期間,金門經歷了「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的古寧頭大捷」、「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的大二膽大捷」、「民國四十三年(西元1954年)的九三砲戰」、「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八二三砲戰」及「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六一七及六一九砲戰」等,與德國的柏林圍牆,韓國的板門店,同為全世界三大軍事衝突區,均為世人皆知,眾所矚目的地方。直到民國六十七年(西元1978年)中美斷交,才結束中共的「單打雙不打」。

而於民國四十五年(西元1956年)七月十六日實驗的戰地政務,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十一月六日國防部宣佈終止戰地政務之後,金門才解除一切宵禁規定,實施地方自治,民選縣長。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1993年)二月七日開放觀光,為能妥善保存維護本地區之人文史蹟及自然地景,於民國八十四年(西元1995年)十月十八日,正式成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為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亦是第一座以維護戰役史蹟、閩南文化資產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

民國九十年一月一日正式開放金門、馬祖與對岸廈門、馬尾實施小三通,開啟了海峽兩岸停航達五十年之久後的序幕。

民國九十三年(西元2004年)十一月一至五日在中華民國台灣金門島嶼舉辦的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暨學術研討會。

目前金門百姓人口總數五萬餘人,屬地廣人稀少之地,然而因早期因水電設施建設落後,及土壤貧瘠,農產不豐,金門年輕人多數遠渡南洋(現今東南亞)謀生,在東南亞成家立業,至今東南亞華僑人口即有七十餘萬之眾。

金門縣現轄有金門、烈嶼、大膽、二膽、獅嶼、復興嶼、東碇、西碇、檳榔嶼等十二座島嶼,總面積150.45平方公里,近十數年來,島上軍民齊力,新闢湖塘,如太湖、蘭湖、慈湖、雙鯉湖、榮湖、陵湖,近年來更興建電廠,各項政經建設正全面展開。

在歐厝、珠山、水頭、瓊林、山后、南山、北山等具代表性的傳統聚落中,大部份仍維持漳泉式樣的閩南傳統式建築,建材主要是以磚瓦、石材運用較廣,磚石瓦材料的靈活變化,堆砌成美麗的圖案,在建築裝飾技術上,各種材料雕刻多樣圖案,將建築表現出獨特而豐沛的藝術生命力。整體而言,本島的閩南建築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具充分表達出一種古典、寧靜而安祥之美。

金門話屬於閩南語系,還保有漢晉時期的古韻和唐宋時代的古語。金門縣誌中記載,金門現有居民的組成,概分為五種,一是亂世遺民、二是泉州的世家大族、三是鄰近都邑的商賈漁民、四是歷代戍守金門的軍人、五是贅婿謫配而來到金門的。金門現住居民的社會型態,大都是聚落型式,且多是舉族前來墾拓的單一姓氏聚落,家族觀念十分濃厚。

金門自古屬福建同安所轄,民國四年始創縣治,民國十五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民國廿六年抗戰軍興,縣府遷往大瞪,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縣政府遷回金門。民國卅八年古寧頭戰役之後,暫行停止縣制改設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民國四十二年結束軍管制度,恢復縣治,成立縣政府。民國四十五年金門地區為因應特殊環境需要,開始實施戰地政務,成立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金門縣政府隸屬政委會指揮監督。民國八十一年,隨著兩岸關係漸趨和緩,動員戡亂時期的宣告終止,戰地政務體制在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後,圓滿功成身退,金門回歸民主憲政,邁向實施地方自治常軌的新時代。民國八十四年,正式成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民國九十年正式開放實施小三通,開啟了海峽兩岸交流的序幕。民國九十三年舉辦第八屆世界島嶼會議暨學術研討會,讓國際媒體認是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

  參考出處:

金門縣政府網站http://www.kinmen.gov.tw/

國立金門高級中學全球資訊網http://www.kmsh.km.edu.tw/

金廈旅遊網http://www.kinxia.com.tw/

金門國家公園網站http://www.kmnp.gov.tw/

金門旅遊資訊網http://tour.kinmen.gov.tw/index.asp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http://www.tchcc.gov.tw/air_art/program/his_044.htm

國語日報網站台灣的離島—金門篇http://www.mdnkids.org/smallislands/5.asp

2003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http://www.km.kuas.edu.tw/cosm/southmin/03/

《金門縣誌》林焜煌修編,民國七十四年,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金門大學網—江柏煒建築專欄http://kmip.org/kmu/

《大地上的居所》江柏煒撰文,1999年二版,金門國家公園出版。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