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碧山教育史述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怡情。
點閱率:823
字型大小:

‧碧山私塾學堂啟蒙村莊子弟

  碧山之教育,源自明清時代的私塾學堂,由鄉中學問淵博者,相承傳授族中子侄,明朝陳甫毓(1525~1597)已有述記;歷經清末民初,尚有陳睿傳、陳智英(1874~1924)等繼承傳授。

智英當時曾至後浦頭任教,在本鄉昭靈宮內,以竹筒破片刻題其楹聯一對,余曾看過,但時年輕未有重視而無抄記,迄至民國卅八年,國軍駐金,兵荒馬亂時,其寶貴翰墨遺失,殊為可惜。智英係陳順德之叔祖父。

睿傳當時不但在鄉任教,而且又兼理族政,凡婚喪事都有參予,陳智從(1902~1993)係其授業之高材生,然如遇族中喪事,智從亦會自動幫助老師寫祭文,師徒高誼情深,里人敬仰;睿傳約於民國十四、五年辭世,私塾學堂中止。

民國十五年間,華僑陳能顯先生愛護鄉里,在碧山創辦教育,借用陳氏家廟為校舍,名碧山學校,為現代新知識教育,力行至二十二年止,計有七年之久,因故停輟,族人本冀望陳清吉先生繼續,詎料彼無教育觀念,尤其斯時清吉已蓋有洋樓,經濟綽綽有餘,實有負族人厚望,且兩人在童年母不幸早逝,遭遇相同,竟然心胸迥異不同,因此教育中輟。有關〈懷念陳能顯先生〉一文,已於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在金門日報刊登表述。曾在碧山學校就讀者,記憶中有西山前李奎璧(1913~1944);東珩陳豐年、陳延察兄弟、陳延熙、蕭根陣(1914~2000)、蕭水奢(1918~)、黃瑞木;東店黃坤山、黃寶治、黃尚武(1922~)、黃振漢、黃振新、黃清吉(1918~1998);本村者陳維撰(1919~)、陳維淡(1921~2001)、陳牽治、陳禮補(1914~)、陳文獻(1918~)、陳兩惜(1916~1961)、陳定規(1917~)、陳炳煌(1923~)、陳允南(1920~1975)、陳禮儒(1918~)、陳庭福(1923~)、陳南星(1919~)、陳啟泰(1910~)、陳玉樹(1906~1956)、陳文選(1910~1944)、陳仲果、陳淵能(1919~)、陳媽成(1919~)、陳媽諒(1922~)、陳水直(1914~1979)、陳獅星(1919~1980)、陳智炎(1920~)、陳智賀、陳連富(1923~)、陳文粒、陳金魚、陳澤宣(1926~)、陳加種(1926~)、陳允妙(1916~)、陳禮再(1916~)、陳成氣(1923)、陳欽毓(1919~)、陳天賜(1918~)、陳水芳(1914~)、陳水輕(1918~)、陳金牌、陳殷典、陳禮貢、陳子琴(1921~)、陳文允(1920~)、陳文聚(1922~)、陳天木(1922~)、陳素嫻、本人等。尤以黃坤山、陳素嫻二位在廈門習醫,同窗結為夫婦,學成後返回故鄉開設門診;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佔領金門前,前述的碧山校友十之八九相偕到南洋,黃坤山、陳素嫻夫婦轉往星洲續繼行醫,坤山在民國三十六年英才遽逝,得年四十,留下無限憾恨,素嫻憑著堅強的毅力,艱苦扶養子女長大成人,個個傑出,如今俱為醫界、法界的翹楚,民國七十八年,為報父育恩,俾使其父陳求來能有祀所,故在碧山蓋素嫻別墅,以資紀念。

本族陳明濯(1829~1869)先生與山西李未(1832~1901)結婚,生有三子,長睿 、次睿存、三睿友。明濯辭世時,睿友三歲,李夫人艱辛撫養諸子,幸獲其弟李連排在新加坡開設東盛商號之成巨富,時有資助。李連排當時曾在山西故鄉蓋有二棟雙落及護龍,因亦念及手足之情,其姐住處窄小,於是又再斥資匡助,為其姐在碧山右鄰興建雙落一棟,及左邊一座大護龍,以備儲放雜物之用,此等手足深情,里人景仰;但不幸於民國卅八年冬,因屋無住人,被國軍拆築海防工事,華宇夷為平地,現子孫返金已無屋可居,所幸拆時有其房親陳智祝(1898~1958)先生,將睿友家族神主撿回與智祝祖先安置在一起,未被遺失,不但年節可因受祭拜,而且現亦可查記。

於此順便一提,山西李連排,擅長經商,熱心公益,新加坡浯江孚濟廟於光緒二年(1876)創建時,西山前李仕撻(1839~1911)為大總理,提倡捐資,李連排為首席大董事,捐助一千一百元,浯江孚濟廟為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前身,在會館四樓恩主公廟內堂,有祿位碑石,刻六十名之有功先僑,首位為后浦頭黃良川、次西山前李仕撻、山西李連排第三。其後金門庵前牧馬侯祠在宣統元年(1909)重修時,李連排亦捐二十銀元,有碑文為記。

‧富而好義澤被桑梓的陳睿友

睿友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幼隨舅父李連排赴南洋,睿友在東盛商號店內學習,初以苦心謀生,克勤克儉,少有粒積;轉習商業,以勤勞熱誠見稱,漸著商譽;嗣後開設「金和美」商號,經營木材,生意蒸蒸日上,竟而致富。每念幼年家貧,受舅父之宏蔭,並有失學之苦,而鄉人亦若是焉,致在叻華僑多屬勞動階層,難有出頭機會。是以晚年心繫祖國,亟思有餘力,在故鄉創辦教育,俾以啟迪後進,宏揚祖德,並諄諄訓誨子孫,積德行善,厚恕待人,相信果報必得善終。

睿友先生禮佛至誠,生平樂善好施,助人義舉不計其數。其生前力行善事,玆摘犖犖大者簡述如後:

一、修橋造路以利人行

往昔地方政府財政困絀,對於窮鄉僻壤之諸多地方建設,無力兼顧,尤其山野過道、田陌小徑、村間道路,向賴民間自力修築。然農村貧困日惟,力耕猶恐不及,遑論出資鋪路造橋,致使一般村道小徑,任令破壞、坎坷,每每出門踩沙涉水,蹇澀維艱,碧山往東通田浦、大地、內洋之間,有大小溪圳三道,碧山往西通沙美,亦有大小溪渠二道。睿友先生乃獨資於碧山往田浦、大地必經之東溪上,及碧山往沙美必經之西吳溪上,各建數丈長二公尺寬花崗石橋一座,以利田浦、大地、內洋、碧山、東店、東珩、西吳等居民通行。其餘如往山後及其他之小石橋亦有十餘處,一一築造,庶免鄉親涉水之苦。四鄰莫不稱善,惜乎此兩座石橋,因三十八年反共戰役需要,竟被國軍拆除,移築防禦工事建材,遺址圮平,無跡可尋矣。

二、設置義塚以濟貧葬

金門現稱三民主義模範縣,各鄉鎮均設有民眾公墓,民間喪事,不論貧富貴賤,均可向政府申請,免費分配一方大小劃一之壙地。此外即使私有土地,亦不可私葬,然曩昔未有公墓制度,一般民眾多以私地營葬,至於貧戶無私地者,則須向人求購。而金門民俗,祖產非不得已,決不輕易脫售,尤其出售供作墓地;又恐風水為人所奪。因之窮人欲購壙地營葬祖先,至為困難。睿友先生悲天憫人,特在埔後村水流真珠山,購地建置義塚,周圍六百二十六英尺,四至豎立界石,鐫有「碧山義塚」四字,下署後山鄉陳睿友置,提供貧寒難以善後者營葬,附近鄉人咸稱盛德,義塚縣誌有記。

三、創建小學以資教化

睿友先生幼貧失學,嗣赴南洋,辛勤奮鬥,粒積營商致富,每念不學無術之苦楚,並省悟古人所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欲鼓勵鄉親個個能為人上人,須先提供里人能有普受教育之機會。

睿友先生未辭世之前,生意欲歇業,分財產時,特撥出當時銀圓貳萬元,以作為本鄉建校及教育經費,迨睿友先生辭世後,子孫繼承其志,爰於民國二十三年間,提撥銀洋二萬元,委託同宗華僑陳德幸先生,全權返鄉籌建睿友學校,以玆紀念,養培鄉里人才。

是校規劃構想,有禮堂、教室、教師辦公室、教職員宿舍、運動場、升旗台、廚房、浴廁,佔地約三千平方公尺,建築物佔地約三分之一,為二樓西式建築。其建材採石磚、花崗石及木材構造,正面走廊石柱石石今踏階,採自晉江之泉州白,大禮堂橫樑係用南洋運回之冰片木材,而牆壁全由大陸定製之紅磚紅瓦砌成。不透風不透熱,冬暖夏涼,主體結構於民國二十五年竣工,美輪美奐。其第二期教師生活設施及體育運動場所,正陸續施工中,惜因抗日戰爭爆發,金門於二十六年陷日,後續工程因而停輟,剩餘建材殊多,嗣後被國軍搬運充作軍事建材。

睿友學校建校理想至為長遠完美,除以銀元壹萬元充作硬體設備外,另為免往後經費不繼而中輟,故又提一萬元以傑出學生陳文允、陳智炎、陳允妙等三人代表名義專戶定存廈門中國銀行,據估算每年孳息,用於聘請教職員及學校設備添購事務等雜費,尚綽有餘裕。然禮堂之設有後門,是備日後學生如果增多,教室不敷而可增建之用也。

學校竣工,立即招收碧山及鄰鄉山后、山前、東珩、西吳、洋宅、東店、田浦、大地、東溪等村社兒童就讀,概免學雜等費。為求期提高師資,是以對校長之聘任,規定須經集美學校校董陳村牧先生(金城後浦人)介紹。王國禎先生擔任創校首任校長,其餘老師則由校長聘用本鄉師資陳振坤先生及陳安補(瓊華)係陳文浦之妹等二人為教員。校董在鄉監督獎勉,待遇從優,是以教學認真,校際活動有聲有色,校譽日隆,方冀願景可期,詎於民國廿六年農曆九月廿三日金門陷日,教職員避難大陸,學校亦遂停辦。

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後,睿友學校原存廈門中國銀行壹萬元定存,經校董主席陳德幸先生數度洽詢未果,嗣因政局動盪不安,金融頻頻貶值,朝十夕一,該款即令領出,亦已不值幾文矣。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