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童)學會
因家鄉地處偏遠,早年就學、就業機率極其低微,故而,大部分的人均在小學或初中畢業後即負笈他鄉,另行開展就學、就業之途。由於昔時交通不便,遷離家鄉後之同學即於外地開枝散葉、成家立業。在那資訊交通不發達的年代,一離開兒時生長之地,同學與同學相互之間即音訊渺茫,甚少連絡。
前幾年忽接獲一位小學同學來信,謂將於台北舉辦小學同學會,詢問參加意願。昔日童言稚語的一群同(童)學,而今均已邁入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的中老年;三、四十幾年未見的兒時一起成長玩伴,任誰再忙都會有興趣聚上一聚。
同學會的那天,懷著既期待又興奮的心情帶著妻出席。準時到達台北市約定的餐廳報到,主辦的幾位同學相當的有組織、有計劃。首先於報到處有人招呼按昔日的班級名冊找到自己的名字簽到,接著別上識別名牌,名牌上印著某某小學第某屆同學會、某班、某人。繳費上樓後即有一大群人拿著兒時的照片彼此對照著,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看一群鬢髮斑白身材臃腫的中年人拉著手又叫又跳的,恍若時空倒錯。餐會中敘舊憶往話桑麻,讓大家又回到童稚無邪的年代。當然有那麼一兩個人自以為小有成就而在同學間炫耀財力、兒女,已過不惑之年的人對世事應有其透析能力,彼等表現不值識者一笑,反倒增加別人竊竊私語的談笑題材而不自知。
如果每年或數年一聚的同學會,絕對不會有三、四十年一聚的同學會來得熱絡有味。彼此毫無利益糾葛的童伴,其感情是真誠的、不帶任何色彩。
兩三個小時的相聚後,彼此互留連絡訊息,依依不捨互道珍重再見,各自帶著滿足的回憶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