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洪旭故鄉──蔡浦探微猶有遺物憶前賢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2,456
字型大小:

洪旭是明末鄭成功一員重要的部將。

根據《台灣通史》、《留庵文集》,民國版《同安縣志》,民國八十年增修《金門縣志》、《廈門人物辭典》等地方志書記載:洪旭(一六○五—一六六九),字念衷(又作「藎」),號九峰。其父洪公掄,明萬曆間任守備,卒於任上。洪旭幼時念書,父亡輟學,在家務農兼練武功,臂力過人。壯年投奔鄭芝龍,以軍功任千總。隆武二年(一六四六年)鄭芝龍歸清後,鄭成功當年十二月一日,假烈嶼吳山(今城仔頂),與陳輝、洪旭、張進、施琅、陳霸等九十多人樹起「反清復明」大旗,據金廈兩島,奉永明王正朔,跟清廷展開二十多年的「拉鋸戰」。洪旭為人持重,深得鄭成功信任。永曆八年(一六五四年)十一月,他奉命取漳州,入城秋毫不犯,鄭成功稱他節制有方。越年二月任戶官,五月為水師右軍,會同甘輝等攻取浙江舟山。永曆十一年十月兼理兵官事務,十二年(一六五八年)鄭成功北伐金陵時,以洪旭為兵官,陳泰為戶官,留守金廈。北伐失敗後,鄭成功退回廈門,於一六六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率兵驅荷復台,洪旭與黃廷(同安錦宅人),杜輝等奉世子鄭經守思明(今廈門)。旭以留守有功,累官中提督,封太子太師忠振伯(五等爵的第三等)。一六六二年五月初八日鄭成功在台灣病逝,洪旭向鄭經建議「當先嗣位,然後舉喪」。鄭經嗣位後,廈門於一六六四年失守,洪旭隨鄭經退往台灣,所以民國版《同安縣志》把他與陳永華(同安灌口人)、王世傑(金門浦邊人)、林圯(同安銅魚館人)一起列為「墾荒」人物。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年)台灣首建孔廟,鄭經率文武行釋菜禮,洪旭諫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勸鄭經「當訓勵將士,以待其變」。因年老操勞過度,洪旭於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九月十七日病逝,鄭經親為治喪祭奠,哀訴「經何不幸,喪此元老」,以其子磊為戶官,光緒元年(一六七五年),敕從祀延平郡王祠之東廡。

洪旭是同安人無可非議,但同安什麼地方人卻有不同的版本。二○○○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同安縣志》、二○○二年編印的《同安台灣關係志》和二○○三年鷺江出版社出版的《《廈門人物辭典》都載洪旭是同安縣馬巷蔡浦人;而《金門縣志》、李增德先生《金門史話》、楊天厚和林麗寬伉儷《金門匾額人物》等著作都說洪旭是金門後豐港人。《金門縣志》卷二還記述洪旭的故宅:「明伯爵洪旭故宅,在後豐港。為三進巨宅,海濱另一屋,亦洪旭之特建,原有三進,今存其兩,俗傳有九十九窗」。

新近廈門市政協要編一部《名人故居》,我到馬巷蔡浦實地考察了洪旭的故居並採訪了老人協會會長洪才府先生,發現當地現存的一些歷史遺物和長期流傳的口頭掌故,對於研究洪旭的生平事蹟極具參考價值。

蔡浦是一個行政村(也是自然村),清代屬同安縣翔風里十二都窗兜保(今屬翔安區馬巷鎮)。相傳建村前原為一片種菜園地,故稱「菜圃」。後為蔡姓居民住地,改稱「蔡浦」,後來洪姓居民入住沿用蔡浦村名,現全村二千餘人口多是洪姓,屬洪氏「嶝山」支派。「嶝山」是南宋紹興年間洪道隱居同安小嶝嶼後頭保持創立的堂號,自六世起啟用窗東春房洪純仁所編的字芸:「純陽僊章,行爾獻世,榮宜子必,元培以學,宗堯紹舜,欽時炳若………洪旭的父親洪獻悅,生有二子,洪旭居次。洪旭乳名世祿,其兄世齊,屬嶝山十三世「世」字輩(該村洪氏族譜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廈門大學借走,歸還時於舢板上被海水浸毀)。明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年),海上武裝集團首領鄭芝龍入據廈門島,二十歲左右的洪旭跟隨鄭芝龍參加「洋商」貿易,據說賺了許多錢,他以雄厚的財力支持鄭成功「抗清復明」和收復台灣的軍事活動,因而當地民間有「沒有世祿公,成功不會成功」的俚語,金門後豐港海灘甚至有「十八窖」寶藏的傳說。

洪旭跟隨鄭成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活動範圍主要是思明州(鄭成功據廈門時改中左所為思明州)。他官至水師總督,還被封為忠振伯,是當時金廈兩島的實權人物。因而他在廈門海灘營造官衙、營房(俗稱洪本部),同時建造路頭(碼頭),至今還有洪本部的部分建築物以及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年)《重修洪本部路頭碑記》等遺物。廈門洪本部是洪旭任職修造的官邸,金門後豐港的兩座三進巨宅應該是他營建的私邸,而蔡浦還有他生活過的故居。

洪旭的故居在蔡浦村中,坐東朝西,為兩進雙護龍建築,總面寬約二十二米,花崗石條石牆基,土坯封磚牆堵及白灰牆面,硬山佈瓦頂燕尾脊。古厝多次維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還有族人居住。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老房子的住戶陸續搬出,原來多戶共擠的舊房屋變成「空殼厝」。由於沒人管理,如今屋頂圯塌,天井雜草叢生,山牆上甚至長出苦楝,這真應了「祖公有才調(本事)通起,子孫無才調修理」這句老話,也讓人未免有「猶弔遺蹤一泫然」之歎!不過那凹壽大門框門楣上的花崗岩門乳(門簪)以及方形磚砌窗,似乎還可以找回一絲當年房屋主人殷實的蹤影。

蔡浦除了洪旭故居外,還有一些與他有關的遺物和傳說在村民中世代流傳。

我在村民洪和平家中見到一尊洪旭的泥塑坐像,高約四十多釐米,著官服,戴官帽,形像飽滿,神采奕奕,族人呼為「五柱祖」。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族人冒險偷藏,得以倖存,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洪才府的宅院,有一株「佛教母花」(恭奉註生娘娘壇前的鮮花),據傳是洪旭家眷從南京移回家鄉栽種的植物(七八月開花,可藥用),同時也隨請一尊觀世音佛像回家供奉,這尊佛像至今仍在族人家中供祀。根據記載,永曆十二三年間,鄭成功北伐金陵(南京),所有將領女眷全部隨征。洪旭雖然留守廈門,但據何丙仲先生介紹,北伐不止一次,所以洪旭有往返金陵的機會,帶回花種和佛像不會是空穴來風。還有一則傳說:洪旭之兄世齊早逝,長子洪榮攀幼時學過南曲(鄭成功另一名部將洪復是洪厝人,原為梨園戲班伶人),十一歲被拐賣到台灣唱南曲。洪旭隨鄭經入台輔政時,有次應邀欣賞家鄉的南曲。他是官員,自然在錦棚前排就坐。當他發覺檯上演唱的演員有些像自己的侄兒「攀生」時,頓時有些坐立不安。過後細問,果真是自家侄兒,叔侄抱頭大哭,不久便把侄兒送回老家蔡浦,所以村中有「沒有五柱祖,就沒有四柱祖」的老話流傳。

根據新編《同安縣志》記載,洪旭是「後歸葬故里」,其墓在蔡浦村旁,因有一株古老的樸樹,所以叫「樸仔墓」。今被雜土埋沒,據說有半圓形墓碑,待日後清理即可確認。每年九月十七洪旭忌日,各房柱輪流作東祭祀(辦兩桌酒席),同時把洪旭的神像請到家中供奉,這個習俗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洪旭較長的時間住在廈門,所以廈門流傳洪旭發明「博餅」的傳說。說的是,某年中秋佳節,為了寬釋外來士兵的思鄉情緒,洪旭在洪本部衙堂與僚屬研究設計中秋會餅,讓全體將士過一個愉快的傳統節日。中秋餅每會有六十三塊餅,因為永曆十二年,鄭成功受封延平郡王,所以設計時採用六十三這個吉數。對於這個傳說,不少學者持否定意見。主要理由有:1、「博餅」的歷史早於明鄭;2、鄭成功軍務繁忙,將士沒有時間和心思「博餅」;3、洪旭是武將,不懂得設計「狀元餅」;4、地方志書沒有記載,等等。對於民間的傳說,祇要不損傷正面人物的形象,竊以為應該持寬容的心態對待。許多傳統的民間習俗,應該說是歷代勞動人民集體創造並不斷改造而流傳。「博餅」的習俗可能早已有之,但沒有人去「註冊」商標。洪旭偶然利用這種形式並加以改造來娛樂士兵,老百姓便把發明的桂冠送給他,其中滲透著民眾對鄭成功「抗清復明」義舉(清廷頒布「薙發令」不得人心)和驅荷復台大業的崇敬心情。因此,對這類傳說,祗要有某些合理性,就可以說「美麗的傳說」自行流傳。

對於洪旭這位明鄭的股肱人物,兩門的宗親、學者有責任進一步搜集資料,認真考究,給他留下一份比較完整、真實的檔案。蔡浦世齊、世祿的後裔,迄今有一千多人口(其中洪旭派裔有七百多人),應該很好保護、修葺先人的遺物(如故居、墓地),讓故鄉的人民永遠緬懷這位傑出的開台先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