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第二金同廈故鄉─印民蘇島峇眼亞比埠百年滄桑
話峇眼開埠於公曆1878年(清光緒四年歲次戊寅)
捕魚者歸航,大多光顧露天講古攤,攤址設在空地廣場,提燈夜講,以消磨無聊時光;其中較有名氣者,公推講古經,繼而彭九騫、許文字、最後一位至收場為止者是洪加調。如今,講古這一行業已不復在;當時演戲、講古,題材多以忠孝節義傳說歷史故事為主,故一般人喜愛劇中人物,看後,聽後,都有深刻印象。逢年過節,才有各式各樣之賭博,社團靜修軒,多為文人雅士聚集之所,每年元宵,農曆正月十五夜,一連數晚,舉辦燈謎猜獎文娛活動;民間多以花燈鬥艷。
此間書塾較學校為普遍,戰前,洪文條、楊明珠、蔣篤敬;戰後林風詠、許成都、洪福開、洪水池等,都是名師表中之佼佼者。學校以繼中華公學之後,又有天主教主辦之荷華學校,教學較偏重荷語英語二門,後又改為華英,再改為海星學校;基督教主辦之美華學校,後改為衛理學校。當時學校與書塾,雖為數不少,但老一代者,多重男輕女,能受教育之女性,不到男性之五分之一。
書法界也好手如雲:陳篤初書寫大字,生動有力,真有天資,再加上苦練,終成出神入化之書法聖手,埠中商號招牌,多出其手筆:楊篤裕筆法老練:許祖經、邱思漢較慣寫隸書;勞動界有林樹湘,大字活潑有如龍飛鳳舞:許昔地、洪添才都屬書法老手,至今尚無人能匹敵。
妓女這行業,多為外來貨,如戲班公演,因故解散,女旦多墜落風塵,青樓待客;當時若單身漢無能力返鄉者,多由媒婆撮合成婚,組織家庭。
峇眼亞比,自開埠以來,外地土民與華人相繼大量湧入,但一向相處融洽。日本戰敗投降後,荷蘭政府把政權移交印尼,剛宣佈獨立,全國各地治安尚處於真空,雖有華警組織協助地方自治,卻在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二日發生了史上絕無僅有的排華事件,當時是由一夥外島歹徒,彼等一律都蓄長髮,來到峇眼與一小部份頭腦簡單愚昧,易被煽動和挑撥者配合,燃起一股仇華氣燄,他們一來就行搶劫、殺人、放火,呂僑領清波也在這場事件中遭到殺害,動亂延續數日才被敉平,那次因想息事,不做追究,但部份歹徒逃跑去,再往外島招兵買馬,重新組織,於同年九月十八日捲土重來而發生第二次排華事件。但事件平息後,當地土著也明瞭中了外來歹徒奸計而引起戰禍,很多華人也因家當被搶,房子被燒,財物損失,人命傷亡,而從此遠離峇眼亞比往外地求生。
一九四八年馬來亞高盧地域,海盜猖獗,流侵至峇眼亞比,企圖徵收保鏢費,以擴充地盤,勢力之大,非華警所能對抗。首領陳德威,聽說十八歲就執首領權,心狠手辣,所向無敵,想不到全部犧牲在峇眼亞比。在全體警民合作之下,只數小時之間,海盜全軍覆滅,當時華警還曾得到馬來亞英聯邦政府表揚嘉獎。
一九四九年,赤旗東方飄,全球受動搖。峇眼亞比也難避免;時印尼治安已能顧及,華警也已解散。「東風吹,戰鼓擂,現在的時候誰靠誰,莫道南風常吹北,北方也有轉向時」,大約在五十年代年青一代多持不同政見,與老一派分庭抗禮,遂成立泉義山同志會,為左傾總部,組織中華總會為號召,轄下有青年學習社,出版大眾報及創辦大眾學校,宣揚共產思想馬克思主義,後又有機工工友聯誼社,呼召勞動界,而出身中華公學持不同政見之學生,又組織中華公學同學會,出版洛江日報,此屬左傾集團,以對抗每日電訊報,以後又有峇眼青年勵志社,發行峇眼青年月刊,後改出版峇眼日報,中興青年同志會,出版中興旬刊,後改出版中興週刊,為右傾刊物。當時雙方文壇對壘,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欣欣向榮景氣,筆戰文采,旗鼓相當。健筆有沈清壽,為韓江公會文書,華僑總會總務,每日電訊總主筆,學貫古今,有潮州秀才之稱許祖經,原為早期華僑總會秘書,後投入左派大眾報為總編輯兼大眾學校中小學校長。李鴻章,青年學習社理事,屬少壯派傑出人物,大眾學校創辦初期擔任校長兼大眾報主筆。康朝進,青年勵志社理事,峇眼日報股東人。黃子勤,中興旬刊編輯。此班文人才智學識之淵博,可嘆為觀止,惜原稿已無人收存,此為峇眼亞比華文全盛期。俗語曰「物極必反」,至巴東反政府事變,印尼各地華文報刊均受停刊厄運。所有家族會、社團均被禁止活動,峇眼亞比最高學府中華公會此時也被迫改名為「華希寧」印尼學府,開始停止以華文授課,但報界最後又有《廖島日報》之誕生,但營養不足,出版不到三個月又奉令停刊,路人多譏其名稱有問題,蓋未料(廖)先倒(島)也。
此時,峇眼亞比海面已逐漸全部浮滿,碼頭、港口轉向。天地之變動就是這樣玄妙莫測,昔日繁盛興旺氣象,已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淪為歷史陳跡。峇眼人士若要外出,那時還沒有陸路交通,一切往來都靠船運。當你坐在船上時,隨船駛出港口,隨處都可看到一望無際之水柳樹林,樹上樹下,都有滿滿成群結隊的猴子,有的跳躍林間,有的沿岸挖泥捕捉小螃蟹及小魚充食,可謂是一幅天然動物園奇觀。沿海還可看到處處的「蝦隴」,是用木柱或梠檬柴,插成一排在海中,然後把網掛上,是專門捕蝦的:還可看到一座座的「橧枰」,是建在大海中的捕魚屋兼有晒魚場地。
「七星」是一種舊式的捕魚帆船,沒有安裝機器,每當要出海捕魚時要僱用機動船拖到外港,然後,才揚帆起程。每次滿載歸來時,還要用專門挑夫,把船艙中的鹹魚挑上「排埕」。不但如此,船上漁夫還要進行染網,把魚網浸在「澀水」裡,然後還要蒸網、捕網,一些瑣碎工作,也要花上數天才能弄清楚,有時還要更換一些「浮囊」;那時沒有生產塑料「浮囊」,多數用「腳竹」去皮當作「浮囊」。要出海前,還得進鹽辦伙食,遇到員工不跟著出海,還得找臨時暫工來代替身。為船的主人真是要忙得團團轉,白天要督促員工操作,晚上又得見「排埕」主人處收賑。
後來興起「放綾」和「唐絲」,角網是用尼龍線或塑料線製成的,不必染「澀」,不用晒網,只要將破裂的網補補,就輕省得多了。漁夫就多轉途去「放綾」和「唐絲」。因此,很少人願意去當「七星」的漁夫。「放綾」漁船是用機器推動的,而且每艘船只須用三個人,所以「七星」魚船就逐漸被時代所淘汰了。
繼而適逢與大馬來西亞對抗時期,原有主要與星馬商業來往航線,全面斷絕,只得再另闢國內其他航線。市場陷入慘淡景況,幸虧「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窮則變,變則通,此時傳來拖網漁船外出捕魚成績可觀;於是造船業大興,給峇眼亞比帶來曙光,因拖網船越拖越遠,所以船隻就越造越大,從廿多噸到整百噸;這個時期又興起造川航爪哇島的貨輪,從百多噸到五、六百噸的都有。這個年代,可說是峇眼亞比的船務黃金期,因為一艘大船的設備,所需物資,影響所及,各行業幾乎跟著牽動興盛。
在此六十年代,當時唯一可供「小駁」運輸貨物到市區的是「鹽公司溝仔」,用「小駁」從頂芭油棧處,將貨船從蘇北運來的日用必需品如:大米、蔬菜、豬隻、雞鴨及其他的貨物,用「小駁」將它駁載,順著「鹽公司溝仔」運來市區。這條「鹽公司溝仔」當潮退後,成為一條小溝時,貨物就要等漲潮時「小駁」才能行駛。
到了七十年代,這條唯一供運輸貨物的「鹽公司溝仔」也不能行駛了,後來也成為陸地。這時,在上芭的「排埕」和「船仔寮」都紛紛遷往外港規模較大的「船仔寮」;有猴獅、陳才、陳志、福金、猴江,工人從三、四十人到整百人不等,這幾家除了製造拖網船外,還製造大型的貨船,其中以陳才最負盛名。這些造船家,實在賦有天生聰穎資質,沒有一個受過幾何、代數、專科教育,而能在這幾年中,造出數千隻排水量數佰至千噸漁船及大貨船,若非原材料短缺難求,督造萬噸級大貨輪,並非難事,峇眼造船原材料,全用天然樹木,因老年大樹木已難尋找,故無其他原料可代替。拖網船一隊又一隊遠征重洋,為峇眼亞比帶來了豐富外匯,而峇眼人此次出擊,卻分散至印尼各地。可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峇眼亞比之家人,其他,未能同漁船遷徒外島之家人,只有依賴外匯,此為峇眼亞比靠外匯生存之時期。為求方便照顧及家屬老幼,俾能團聚共敘天倫,峇眼人再一次大出發,每月都有數十家搬遷移走,隨漁船流動定居各地,因魚蝦自捕,除補貼菜肉油米之需,家費伙食更為節省。
一九七九年,拖網魚船被禁止作業,部份漁民轉向商場發揮,處境改變思維,商場求職,男女均需憑學識,走出井底蛙生涯,思潮大開,則重視男女教育平等,把希望寄托在栽培兒女,促其前往大城市升學,謀職,而後定居,即可接家人脫離峇眼亞比,此就是由漁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但部份人認為,桐油瓶子本是盛桐油的,再來一次鹹魚翻生大追擊,把小魚船擴大,再到深水地界捕捉鮪魚或稱「都拿魚」;把市場擴大至國外,以一貫作業,捕、賣、空運,銷售日本,椰城等地,一手包辦經營。然後,把賺到的利益,再投資到其他企業,分為多方面發展。
百年峇眼亞比變遷,搬走者又有外來人填補真空,留下來者繼續繁殖。據云:邇來當地魚蝦少之又少了,卻紫氣東來,不曉得從何處,大批燕鳥陸續飛來吐涎築窩,昔日之漁港,又像變魔術那樣神奇的成了燕窩生產地。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五日,晚上八點左右,與印尼全國其他地區所發生的暴動,如出一轍,都是被某些不法份子所利用,使峇眼亞比華人遭到空前大浩劫;峇眼主要商業區,全數被毀,歹徒到處搶劫縱火,市場陷入一片火海,電流中斷,治安人員不見一個。
百年辛辛苦苦經營創建之宏業,毀於一夕,幕後政治黑手,不得而知。災後重建,因燕窩收獲成績斐然,使峇眼亞比地皮狂漲至每公尺二百五拾萬盾,打破歷史上地價最高峰紀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峇眼亞比人氏,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裡,能以刻苦耐勞的毅力,及百折不撓的精神,共同建築發展當地的經濟,更有的在外圍發展成為銀行家、事業家、航業家等,以及國寶級之人才都有,因限於環境及種種難題,致未能表明身份出處,也只能隨其自然,此實在也足可留下一頁珍貴的史實。但峇眼亞比亞比(Bagan siApiapi)是否尚有潛力再成為開創經濟先鋒的弄潮兒?則有待將來歷史的見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