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采風 清代禁採山崗碗藥石碑──解讀「青山開,狀元來」古讖
一方風化嚴重的花崗岩石碑,矗立在金門縣金湖鎮瓊林村的牌樓路口,記載著一段二百多年前的紛爭古事。模糊剝離的字痕,若不仔細詳讀,可能將它視為一般的記事碑,錯過瞭解金門不但蘊藏有豐富的瓷土,還曾開採過鈷土礦,提供德化窯燒造青花瓷器所需青料的史實。
金門有句相傳已久的古讖語:「青山開,狀元來」,島上的主峰太武山下南方,延伸轉入小徑而下,大小的山丘突兀,大者高起隆如雙乳,盤結在瓊林一帶,小者蜿蜒曲折,直達雙山、西山交界,此地舊時松柏茂密,有青山坪之名。但是為什麼挖開青山坪的地脈,古讖非但無法護身,還要惹來牢獄之災,驚動官府立下訓戒示禁的石碑呢?那是緣起於乾隆十三年(西元一七四八年)五月,金門仍屬同安管轄,同安知縣吳翼祖,因為鄉民蔡詩糾集眾人上山崗採掘碗藥滋事,官府逮捕蔡詩等人杖責三十杖發落,並勒石告示,永禁鄉民私採碗藥,並巡查防範違犯,違者加重懲罰刑責。全碑依稀能辨識的文字為:「特調泉州府同安縣正堂、加一級、紀錄六次吳,為呈請飭禁等事。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七日蒙特授泉州府正堂紀錄七次伊信票,乾隆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蒙按察使司覺羅雅憲票,奉巡撫都察院潘批:“本司詳據該府呈詳,同安縣民蔡詩等採掘碗藥案,請將蔡詩等杖責發落,該處山崗飭令勒石永禁。留心□蔡等□□,奉批蔡詩等如詳轉飭,杖責發落,敢遵依送查,仍飭該縣出示勒石嚴禁;并令該縣丞就近檢察,毋許採掘生事,並候督部堂批示縣奉批文。奉總督□□批,蔡詩等如詳照擬,杖責發落取具,嗣後不敢違犯,遵依存案;該處山崗飭令地方勒石永禁,毋許偷採滋事。餘已悉□□撫都除批示外,次呈存。奉此,合就飭行備碑行□到縣,照依院批司管□事理。文到立即□到蔡詩、蔡□、蔡脩、蔡還、蔡利、蔡小□各杖責三十杖取具,嗣後不敢違犯,遵依徑送院司查考;該處山崗該縣出示勒石嚴禁,並移縣丞就近稽察,毋許偷採滋事干咎。仍取具碑摹,仝遵依,發落日期報府查考,毋得遷延”等因。奉此,除□□蔡詩等發落,并移分防□□□轉察,毋許偷採滋事外,合就出示勒石嚴禁。為此示仰該地諸色人等知悉:嗣後毋得仍前糾眾,在于果仔口等處採掘碗藥,併□該地鄉保時加巡查防範。如敢抗違糾眾開鑿,定行會管嚴拏通詳,按法從重究擬,□保□□一併重究。各宜凜遵,毋違!特示。乾隆拾□年伍月 日給」。
民間一般將燒陶瓷的柴窯叫碗窯,青花料為碗藥或碗青;煉製青花料的鈷土礦,成份除了含鈷外,還有一定比例的鐵和錳,但鈷的著色力較強,經窯燒後呈現藍色,故用來作青花的原料。金門的碗青產於金門層中,新頭、瓊林、後湖等處,呈結核塊狀,大的如碗,小的如彈,也是五色土的一種,如《泉州府馬巷廳志》上云:「金門厥土有黃、白、赤三種畫家所需碗青,一種江西景德及本省德化諸窯所重銀砂,一種匠作者用以磨拭銅錫器皿黦黝之氣」。福建的德化與江西景德鎮及湖南的醴陵同稱是中國南方的三大瓷都,明代的德化窯以白瓷享譽海內外,有「白瓷聲價通江海」的說法,其瓷質潔白似玉、溫潤如脂,譽為「象牙白」、「豬油白」、「中國白」的美名。明代正德時期(西元一五○六年至一五二一年)德化才出現用鈷料手繪鈾下青花瓷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其全盛時期,明清二代德化窯的外銷主要港口是在漳州的月港及泉州的廈門港,金門剛好處在九龍江口的漳泉之間,普遍運輸使用的都是德化瓷器,民間習俗上喜好供奉白瓷觀音,扮相雖坐立不一,然皆面容慈祥,神態莊嚴自在,其餘如香爐、筒瓶、碗盤等傳世的瓷器仍屬居家常見物品。按照古籍的資料顯示;至少在乾隆時金門的鈷料已被開採使用,乾隆刊本的《泉州府馬巷廳志》說:「碗青,金門古湖瓊林掘井口取之,江西景德鎮及德化、寧德各窯所需」;雖然金門的鈷料質量比不上江浙料及雲南珠明料,但價格的差落,正可以滿足德化民窯大量平價青花瓷器的摻雜使用。德化青花瓷器的青料發色在釉層積厚處,往往會形成聚黑、崩釉的現象,俗稱蚯蚓走泥紋,是其他窯口所沒有的工藝,匠師擅長利用這種缺陷,廣泛表現在山石的裂隙、樹木枝幹的皮裂及人物衣服的皺折,紋路自然流暢,是德化民窯青花的特色風格,後世也將德化青料發色偏灰、黑者歸納為是使用金門鈷料所使然。從台北故宮博物院整理出的《宮中檔案乾隆奏摺》文獻中,有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金門鎮總兵官馮匯向朝廷呈報的奏摺宣稱:「奴才駐紮金門地方,稻谷黍豆雜糧俱巳收穫,惟番薯尚未成熟,雖被風傾折苗葉,而根株可無損傷。至於糧價,值年歲豐登,較前平減」等語,可見當時民眾的生活仍依賴農耕勞力為主,過著清貧的平凡生活;而金門的碗青質量佳者可賣到白銀數十兩,差者數兩,這種誘因的影響之下,讓地區趨之若騖掀起挖掘的熱潮,由於過度開鑿容易引起地層下陷落空,錯落的開挖更形成各村里都有大大小小的坑穴,有時坑洞塌陷壓死路人,民宅墓塋莫不受其害,滋生許多民事糾紛,眾人更以開挖地脈破壞風水寶地為由,向官方申冤投訴。所以歷任掌理民政的官府首長都有禁示的公告,蔡詩等人即是因罔顧禁令而遭懲處。之後的知縣朱奇珍及嘉慶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二年)到任的金門鎮總兵官林孫,也勒石示禁。道光十年(西元一八三○年)總兵楊繼勳甚至捐出自己的俸祿,請人填平這些挖出碗青的坑洞。直到清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四年),僑商林輅存回鄉投資,向官方申請開採,以二萬一千元的開辦資金,成立寶華製瓷公司,在新頭築窯燒瓷,後來因燒造技術問題,產品質量不佳,宣告結束營業,坊間也傳出是因開採地脈,動怒山靈所導致的結果。一九三七年一月,金門縣商會徵集本縣出產的八項土特產,組團參加在龍溪舉行的省產展覽會,碗青就是其中的一項產項。金門的瓷土是長石質礦物質經風化而成的次生石礦物,也是舊籍所稱的五色土之一,與碗青同產於金門層中;同年福建省財政廳派專員來金門,設立瓷土營運管理局,進行金門生產瓷土地帶的探測,呈報福建省政府預計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廳也調請技師到瓊林、新頭兩處探勘瓷士及碗青含量,認為由盤山起經瓊林、新頭、料羅、東村一帶,都適合設廠開採,但還是以瓊林的質量最為優良,連入侵金門的日本帝國都投入高度的關懷。抗日勝利後,一九四八年台灣的三星瓷業公司開始派人來金門議購瓷土,金門的瓷土自此運銷台灣各地。基於本地擁有豐富瓷土礦產的條件,一九六二年金門政委會才正式成金門陶瓷廠,投放藝術及實用瓷器的燒造製作,迄今走過四十五年的歲月。
金門地區保存眾多的石碑中,目前僅留這一方開採碗青的文獻,獨立在瓊林村路口。如果仔細探究「青山開,狀元來」的隱意,多少能與開鑿碗青行為相連;名與利是人世間紛爭糾纏的起端,惟有青山無語,默默地把證據留給後人解讀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