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廈門與臺灣的薄餅食俗文化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浩存。
點閱率:1,158
字型大小:

薄餅又稱春餅、春捲,早些時候亦稱潤餅,是廈門的名小吃。吃薄餅也是廈門乃至閩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隨著閩南人遷徙臺灣,早年就把廈門吃薄餅的民俗及其配料、製作、烹飪技藝傳入臺灣,目前臺灣一直流傳清明節吃薄餅的民俗,其配料及製作、烹飪技藝也基本上與廈門相似,臺灣統稱為潤餅。

薄餅的起源傳說有很多種,其中有一則與閩台關係密切的傳說故事即是:相傳明代嘉靖年間,同安縣人、曾任湖州太守的李春芳有一孫女嫁給金門蔡厝人蔡復一,蔡任官期間公務繁忙,有時忙得顧不上吃飯,其夫人怕長此下去,影響健康,所以將魚蝦、豬肉切丁,與切絲的香菇、冬筍、胡蘿蔔、豆乾等拌炒煮熟,用麵粉製皮,捲起這些餡料,讓蔡公邊辦公邊當飯吃,方便又可口。當時蔡復一與許獬同朝為官,時而也共進蔡夫人送來的飲食,並稱之為「婆餅」,即老婆做的餅,後來被人仿製廣為流傳。幾經歷代改進,婆餅之麵粉皮由厚變薄,更為可口,諧言雅化為「薄餅」。

同安早期流傳的婆餅是當主食用,因此皮厚,後來皮逐漸變薄,起不到主食的作用,於是又出現於包入菜餡時,底層還鋪墊上一層糯米飯(閩南食俗方言稱「術米飯」或「油飯」),以起到主食的作用,至今同安的吳招治薄餅店即以經營這樣的薄餅為主。

廈門薄餅與臺灣潤餅的配料及製作廚藝大致相似,有主菜和配菜之分。主菜的配料有精肉、蝦仁(或鮮蠔)、豆腐乾、荷仁豆(豌豆莢)、青蒜、高麗菜(包菜)、紅蘿蔔、冬筍;配菜有炒綠豆芽、芫荽、虎苔、煎炸扁魚撕成絲、肉鬆、花生碎(或貢糖、花生酥);另有辣椒醬、甜辣醬等蘸料。製作時,先將各種主菜切成絲,然後分別炒熟,加上少許鹽和調味品,然後將這些菜倒入熱鍋混合翻炒,加入少許高湯(骨頭湯等)拌勻後微火燜爛(臺灣的習俗,只將荷仁豆、青蒜、高麗菜、紅蘿蔔幾種混合翻炒燜爛,而其他肉絲等配料,則分盤裝盛與其他配菜一樣,讓人們包食時自己選擇取用)。

包薄餅的皮則是將麵粉和水搗製成具有彈性的麵泥,然後在煎盤上拭(閩南話讀音為cit)製而成的一張張薄薄的具有韌性的圓麵皮,家庭食用的薄餅皮為直徑16公分左右,每500克約30張(餐館、小吃店的薄餅皮略小一些)。薄餅皮的質量優劣不僅影響包食的俐落、美觀,更影響口感。而製薄餅皮的關鍵是和麵泥的技術和拭製的手藝。

包食時,先前薄餅皮攤在盤中,放上自己喜歡的配菜數種,然後加入主菜,再抹上辣醬等蘸料,包捲起來即可食用。廈門人有的喜歡再用熱油煎炸後食用,稱炸薄餅。

金門的薄餅稱「拭餅」,製作方法與廈門相似,僅在主菜中加入一種「膨蛋」的菜(即將韭菜切碎與豆腐、雞蛋攪拌煎製成膨脹的蛋,然後切成細條狀),還有用芥藍頭(大頭菜)切絲代替筍絲,而配菜中的扁魚碎則用馬加魚煎炸後撕成絲條取代。

廈門吃薄餅的民俗除了清明節外,還有春節、二月二薄餅節等,金門則在尾牙一般也要吃拭餅。

現今薄餅作為廈門的名小吃,一年四季在餐館和小吃店隨時都有供應,老百姓也隨各自的所好,隨時可製作食用。

此外也有另一說法,薄餅自唐代在我國各地就有了,南方一般稱春餅,北方稱春捲、春盤,杜甫有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宋代陸放翁也有詩曰「春日春盤節日新」,這裏所指的「春盤」就是春捲。當時人們將麵粉製成皮攤在盤中,放上菜蔬捲起來吃,作為迎春送春的食品,這也許就是薄餅的前身。但廈門的薄餅以其皮薄且韌,餡料精細、鮮美著稱,不僅為傳統美食,且成為名小吃,為閩南飲食文化增添又一個亮點。

(本文作者係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秘書長)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