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事醃豆豉
甜中帶甘,食後齒頰留香、喉頭回甘的的感覺,讓豆豉成為特定佳餚不可或缺的提味食材。走在傳統市場裡,偶而會碰到賣豆豉的小販,那一大甕的豆豉散發出濃郁的香氣以及傳統的古早味,讓人忍不住駐足聞香,那種既鄉土又懷舊的感覺總是激起我的購買慾,當小販拿著木杓一杓一杓舀起豆豉和醬汁,然後小心翼翼的裝填入玻璃罐中,那種專注和莊嚴的眼神,讓我感動!此時,他不再僅僅是做生意而已,堅毅的眼神中顯露出神聖的一面,我知道他是用生命呵護著豆豉的,因為醃豆豉的經驗我有過,從黃豆變成豆豉的過程是繁複的,稍不留神,弄壞了其中的一個環節,那就功虧一簣,前功盡棄了!賣豆豉的小販讓我想到母親,想到那一年又一年醃豆豉的歲月,以及母女共同工作的快樂時光。
五、六零年代,農村醃豆豉是純手工作業,需要仰賴老天爺的幫忙才能成就的。釀豆豉需要適當的溫度和溼度,更要充足的陽光,因此節氣的選擇是門大學問,通常選在季春時,梅雨季節尚未開始的空檔,當氣候開始回暖,空氣中仍飽含濕氣,陽光也不吝於露臉時就是最佳的醃豆時機,母親以多年的經驗累積,她是有足夠智慧的,因此挑日子總是恰到好處,醃出來的豆豉從來沒有失敗過,而且味道、色澤和口感都是一等一的,所以每逢季節一到,家中阿姨、嬸嬸總是絡繹不絕,因為她們都是來向母親請益的,母親總是大方的傳授秘訣,而且是那麼的不厭其煩,那種精神給了我極佳的身教,這也造就了我人生中樂於助人的個性。
醃豆豉的季節一到,母親就會進城挑選黃豆,飽滿圓潤、色澤光亮、大小均勻是首選。母親將買來的豆子洗淨,放入大鍋中煮熟,當熊熊的火焰在大灶中燃燒,我感到一季的溫暖。煮熟的黃豆立即放到陰涼通風的地方冷卻風乾,接著母親會取來直徑一公尺餘的圓形藤製米篩,將黃豆倒入,均勻弄平至一定的厚度,然後將大麻袋蓋在上方,而且要密不透風,接著將米篩移至客廳神桌下,展開養黴的程序,這個過程約需十天左右,當黴把布袋漲得鼓鼓的,似乎黃豆就要迸裂而出時,就完成了養黴的階段,母親將米篩移出,掀開布袋,大大欣賞了一番,通常她看到黴的長度、顏色和氣味,就能預知豆豉的成敗。接著母親打來井水,一遍又一遍的將豆黴洗淨,然後將黃豆移到陽光下曝曬。
正當沉睡又甦醒的黃豆享受日光浴的當兒,母親會將預先準備的大陶甕搬出來再清洗一遍,讓它和黃豆排排站,一起享受陽光的滋養,順便培養一下感情和默契,因為他倆即將共同生活一整個年頭哩!吸飽了充足陽光的黃豆,有了絕佳的能量,顆顆精神抖擻,等待主人的召喚。母親買來粗鹽,將黃豆和粗鹽放入甕中,母親放黃豆,我灑粗鹽,大手交替著小手,就這麼一層黃豆一層鹽,將陶甕層層疊疊直到`滿溢為止,最後一道手續就是封口了,甕口必須確保密不透風,一丁點空氣都謝絕進入,封好甕口,我們母女合力將大甕搬到客廳的角落,讓它靜靜的站著,肚子中黃豆和鹽巴微妙的起著化學變化,準備醞釀出美味絕佳的聖品。約莫個把月,開封的時間到了,我總愛守在甕邊,等待母親掀開甕口的第一到馨香,天呀!黃橙橙的豆子珠圓玉潤、豐腴飽滿的在甕中跳舞,溢滿豐碩幸福的感覺,來年的佐餐和配料全都仰仗它了!
母親的拿手菜是豆豉鮮蚵,海蚵是自家蚵田養的,新鮮多汁,美味可口,配上濃郁甘甜的豆豉,再灑上自加種植的蔥花,真是人間極品!窮困的年代,地瓜稀飯是每日的主餐,當沒有菜蔬佐餐時,一小碟從甕中舀出的豆豉便是最好的配料,往往幾顆豆豉、一匙豆汁就能配一晚稀飯呢!醃豆豉的歲月陪我走過童年,當貧窮漸漸遠離,母親的身體也日見老邁,如今醃豆豉的歲月已遠颺,但那鮮明的記憶未曾褪色,賣豆豉的小販是否與我有同樣的感動和經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