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峇眼亞比開埠文獻

發布日期:
作者: 洪士明‧遺作許經立‧整理。
點閱率:981
字型大小:

中華公學初中第四屆畢業班編印畢業特刊,徵文於予,以有關峇眼亞比開埠史實為題,用作文獻之傳揚,予年雖老,記憶猶新,爰就數十年來聞見所及,作一峇眼亞比開埠記簡,並述及峇眼歷史之沿革,過去與現在華僑社會之動態,分段刊出,示不忘也。

在本人未到峇眼以前,所記皆得自傳聞,既來之後由故老口述經過,其不少免含有多少神話,為了不忘前事,故並及之。

華僑十八人 來眼開埠

當七十八年前之戊寅年(一八七八)二月間,有洪爾魁、洪爾昶、洪思銀、洪思本、洪思返、洪爾城、洪爾藩、洪思柱、洪思報、洪爾採、洪爾泉、洪允願、洪志盞、洪文憑、洪允祥、洪志應、洪思然、洪志悌等十八人來眼開埠,其經過之事是這樣的:先是在暹羅管轄通扣埠附近之思思地方,我僑多以捕魚維生,大多娶土生暹女為室,因士人不滿有女嫁我華僑,故密謀驅逐華人出境,有洪思銀者得其岳家通知,暹人將有不利華僑之舉動,吾僑數十人,為避禍計,連夜裝載捕魚器具,男女共分兩船,連同所祀紀府王爺金身一座,亦搬同下船,乘潮退出其地,是夜狂風大作,舟小人多,幾頭翻覆,忽見前現一燈光,乃隨之而行,至明天則不復見,亦云奇矣,當時伴同出港之另一船,亦不明下落,渺無消息。惟思銀、爾魁等人所乘之船,慶告脫險,沿途捕魚交換伙食,經十餘天之海上漂流,才到馬來亞檳嶼之大山腳,暫時寄宿謀生,聞得利巴咸其時已有高崎人及霞陽人捕魚為業,為此議決來咸,抵步之後各人自謀生計。商者商、漁者漁;一天爾魁等四、五人,駕小舟順流來到雙安南及龜務探港,見該地土人捕蝦大有所獲,爰是相議訂,先設蝦寮一所,以容納同來之人,但初苦無食水,飲料皆取自港流,致屢生疾病,人心為之不安。一天晚間,眾人望見東西芭一片通紅,莫名究竟,詢之土人乃知該地是峇眼,紅光則叫做火,巫語叫火曰亞比。所以本坡稱為峇眼亞比者,蓋有故也。來眼開墾之後,始知當時峇眼乃屬原始樹芭,螢火蟲甚多,故每當夜暗之後,遠遠望之,如同一片紅光也。聞文憑云:有土人運魚前往龜務換取白鹽,說是「橧棚’所採,文憑等亟要一觀,乃駕小舟來眼參觀其「橧棚’捕魚方法,登陸採取食水清甘可口,次日由龜務帶「大綾」及蝦網來峇眼海面張捕。魚產之豐,殊出意外,眾乃決選移峇眼亞比,求決於紀府王爺,得神示可,遂移居焉。現在距開埠至今已七十有八年矣。當時海業已開,輪船川行甚便,不一、二年間,眼僑人數已有二、三百人,此開埠之首期時間也。

第二時期,碩頂蘇丹得文谷村長報告,本埠開發如此蓬勃,乃親帶左相則孫茶(巫人)來眼視察,因其通曉華語,故就地委則孫茶為甲必丹,長駐此地,以治理華巫民政,而巫人亦樂與華人作商業上之交換,親善交易,兩得其便。

第三時期,荷爾人本來駐在望加麗埠,聞此消息,遂帶同黃良檀甲政來此征收人頭稅及設置縣長辦事處,煙、鹽、酒專賣局由華人承辦,坐收漁利。此時因祖國時疫流行,移民愈來愈眾,埠中人遂舉翁君喻為僑長,此時已是有法治之時矣。

第四時期,華僑住居已有八百之眾,星洲峇眼輪船亦來川行,荷爾遂設立海關征收出入口稅,且以荷盾為通貨本位。首任之翁僑長頗具明智,設學校、建醫院、築義塚、惟範圍不大,規模尚小。他更重視文學,每年二月初三日,舉行祭聖及送字紙,他都熱誠提倡,對婚喪禮制,宣佈成規,供社會人士取法,保守至今,風尚不墜。

第五時期,荷蘭雖來設官坐鎮,但路政不修,住屋與山芭相連,時聞虎患,鱷魚之凶,其害尤烈。每當漁民下海,或海邊洗船,常被拖噬而去,李治被害,我見猶憐,乃由予倡議,驅此醜類,特發起洛江除鱷會(除鱷辦法另有記載)。自進行後,剷除淨盡,至今無再聞有受害者,誠幸事也。

第六時期,海運交通既便,得荷蘭人名緞拔興者,來此任關海主,遂興荷闌KPM輪船公司磋商,直接配魚捐輸達爪哇交換食糧辦法,不特載資減省,又以同是荷屬,得免納餉,自是以後,漁業擴大生產,地方藉以繁榮,實出此君之力,因並記之。

第七時期,教育事業之發展,當民國元年,黃卓漢、王雨倉、洪禹生三君來眼推動,設立競存學校,初因董教不洽,適予自祖國來眼,乃與諸熱心家負責改組,越年本埠遭受回祿之災,校舍數間,悉被燬去,過一學期,再起經營,購得現在之中華公學校址,仍號競存學校,其時埠中民德書報社,因董事方面失於聯絡,另行開班招生,兩校師生各自為政,影響所及,社會分為兩派,予恐社會從此多事,為謀融洽僑情,乃與林名丕君出而籌商合併,經不斷的努力,幸慶成功,惟各取消原名另立中華公學,舉予為董事主席,成立之日,埠中有識之士,深慶合併成功,於開學時,承賜賀聯、詩章,其時予亦不自拙陋,喜而步家文條兄賀詩一律以留紀念。

  穆穆雍雍和氣融 十年策劃喜成功

魚龍池沼飛天外 桃李門牆入眼中

洛江波光歸北海 文山筆氣躬南宮

身逢盛事忘衰老 勉與諸君慎始終

  從此教育統一,學生增至一仟名左右,因教室不敷,雖在經濟困難中亦再建築校舍八間,繼後因日本南進,董事教員因抗日時皆熱心愛國之士,亦多籌賑,會中人恐被清算,各自星散,而教育受危矣。

第八時期,因蘆溝起釁,越年南洋各地發起籌賑祖國難民救濟會,本埠亦繼起成立,每屆人選以六個月為期,首屆主席黃卓錫、副洪士明,第二屆主席洪士明、副林名丕,第三屆主席林名丕、副吳漢磚,第四屆洪爾降、副吳漢磚,第五屆主席吳漢磚、副李性善,各著成績盡其賢勞。當第三屆時,星洲有南僑救濟總會之設,以各埠籌賑會為當然委員,予與洪文才被舉為出席代表,第四屆之南僑總會,予亦連續為本埠代表,前後出席二次,予均宣佈,旅費自擔,首次會場在星洲華僑中學,各埠出席代表計164人,會議連續七天,顯示各地代表之熱誠救國,當時予有詩四絕,以表愛國熱誠:

  其一

神州烽火鎖難開 南北災民動地哀

海外有人呼救國 老夫扶扙過江來

其二

連朝疊電告中央 海外兄弟聚一堂

誓為國家作後盾 請將此意報疆場

其三

獻金籌策各爭前 大會連開計七天

一六四人來代表 雪仇抗戰悉心堅

其四

賑災救國日惶惶 海外僑胞食睡忘

戰勝敵人方罷事 無分男女力輸將

  繼後,日本南進,最注意者,是前抗日各埠籌賑會熱心為國之人士,派人密查,馬來亞方面及南洋各埠,被殘殺及活埋者不計其數,本埠諸熱心家被其體罰極刑亦死二人。以愛國故,死而無怨。

予希望我政府將來復國,應派員調查,華僑對抗日期間前後,或為國殉難或有功僑界者,將之載入僑史,以慰先靈,有此獎勵,以勵將來,實僑務部應辦之事,使以後華僑對為國效忠有所慰藉,以策來茲,企予望之。

  峇眼社會對祖國的聯繫

  峇眼對祖國發生聯繫者,而由光復書報社而起,未成立時由楊明山、李文書等出來組織,繼得星洲黃景德先生來眼推動演講數天,大家才認識三民主義和革命真理,越年二月間予在南來途中同船有檳城陳新政先生,亦因福建革命回國,和議成後,再回檳城坐談中曾云,黃克強先生等因光復後有百廢待舉,特發起國民捐,囑我於接信時籌劃組織,我面許之,因此事係國民應盡之義務,抵眼後,即接陳新政與邱明詠兩先生由檳城寄來一信云,在國內國民捐組織已告成立,南洋寄款,可直接交財政部,同時中央政府亦命令推動國內外進行,我接信後,即在振南公所請埠中諸僑領共出組織籌捐,計兩星期已捐有二萬五仟元,立即集收寄返祖國,匯交財政長周自濟,後得其寄來愛國徽章及獎狀。此峇眼僑胞首次對祖國盡一份之責任也。

袁氏即總統位,日本以二十一條件迫其承認,國內外國民共憤,本埠嚴行抵制日貨,並與同志暗中向各埠宣傳抵制,多表同情,此皆光復書報社集中力量之力也。及後黃天降、翁了解、陳翹隰、洪周武等由檳城來此,組織平民書報社,鼓吹反對袁氏專制頗具熱烈。惟與光復書報社不相聯絡,我以為埠中兩個書報社,主義雖同,而進行各異。適黃卓漢先生來眼坐談中,亦慮社會不能一致,須速謀挽救,我等覺得非組織聯合不可,經一星期之奔走調解,將光復、平民兩個書報社名目取消,另立民德書報社,社友依舊,至今社會能融洽團結者,皆當日組織合作之力所召致也。

勝利後──華僑總會之組織

  華僑總會立成立──在民國卅四年日本宣佈投降後,本埠華僑為團結僑眾發揮僑務,乃起而籌備組織華僑總會,由本埠四十二位正義僑團、家族會、同鄉會聯合組織,至民國卅五年五月一日正式成立,此會之宗旨,以聯合華僑團結,共謀地方福利、發展文化事業,協助地方政府,促進地方繁榮,並主辦中華公學,發行每日電訊報,以致力文教事業之發展。經歷屆理監事之努力,會員團體之促進會務進達,成績卓著,對擁護自由祖國之表現,猶能竭盡忠誠,悉力以赴,而所屬之中華公學得此會之支持,已日見發展,現在已增設上下區分校,附設初中班、成立夜學部,全校男女學生二仟餘名,夜學生七百餘名,對教育發展與日俱進,誠華僑團結之力,故能計日呈功也。

先僑十八人來峇眼開埠,短短七十八年中至今僑眾人數已近三萬,峇眼亞比埠之前途,地靈所鍾,其發揚光大,正未可限量也,因此而記之,作峇眼開埠史略。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