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金門應建孔子廟
二○○六年八月十八日《金門日報》刊載拙文《金門應建孔子廟》,李炷烽縣長當天來電致謝,並請我幫忙物色設計單位。同年教師節期間,楊清國校長發表《教師節 拜孔子 建孔廟》華章,也認為興建金門孔廟很有必要,期望不久將來的教師節能在孔廟祭孔。此後似乎沒有什麼信息,直到今年三月底才從報紙獲悉:二月十三日李炷烽縣長在為二○○六年度第一學期博士生獎學金頒發會上再次倡議,金門是個有文化的地方,未來如能興建一座孔廟,對於恢宏海濱鄒魯文風,必將大有裨益。由此大膽揣測,修建孔廟一事實質性進展可能不大,於是又來一回「隔壁婆仔吹熄燈火」。
興建孔廟的深遠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也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事實。金門作為一個縣沒有孔廟有它歷史的原因(建縣適逢廢孔),但積澱一個「文化之島」卻沒有孔廟就不般配。這座僅有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土地面積的島嶼,歷代出文武進士四十四人,貢生、舉人二百三十多人,當今金門籍的博士竟達三百多人。在下孤陋寡聞,世界上不知道還有沒有「文化密度」比它更高的島嶼。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標竿,不管是歷史上「海濱鄒魯」的榮耀,抑或是當今「文化立縣」的施政方針,沒有孔子廟,沒有孔子像,不用說對不起我們的至聖先師,就是讓外人也會有「萬綠叢中缺點紅」之憾!
興建孔子廟,絕不是什麼「亂蓋濫建」,也不屬「形象工程」,乃是傳承文脈,興賢育才,淨化風氣的千年大計。當今社會上為什麼會有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倫理紊亂,人心不古等不良現象?原因很多,但儒家文化傳承的缺失(甚至斷層)不能不說是最大的不幸。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認為,中國的孔子和孟子對他的影響「巨大」。法國總統希拉克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懂得用孔子的名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來總結中法關係。日本工商會總裁澀澤榮一既是日本企業領袖,也是企業教育家。他說:「我以《論語》為買賣指南,一步也離不開孔子之道。我想這是對古人「商無儒則野,儒無商則饑」的詮釋。臺北孔廟舉辦親子讀經班,誦讀「子曰詩云」經典。他們按年齡大小並以孔子的弟子子騫、子路、子熹命名分班,許多家長爭著把孩子送進孔廟讀經並親自「侍讀」。二○○六年泉州府廟舉辦「新學年送紅蛋」活動,從九月一日至三日三天送出六萬八千粒紅蛋。今年春季再度舉辦這項活動,因人多擁擠,不得不暫時關閉大門。我想這麼多家長帶小孩到孔廟,不會單是為了領取兩個紅蛋吧!如今社會上的誘惑太多,陷阱也不少,哪個家長不想讓孩子「讀書堂裡出賢人」?而孔老夫子正是教育兒童學好、學乖的啟蒙老師。
由是觀之,經商也好,讀書也好,做人也好,信奉孔子,是一本萬利之事。
現在修建孔廟,不外有兩大難題,即地皮和資金。但聽李縣長說,這兩項對金門來說,都不成問題,這使我很羨慕。一九八七年我主持維修同安孔廟時,說句難聽的話比現在當乞丐還苦。一方面小學生在兩廂(即東西兩廡)上課,教師有的在大成殿辦公,有的住宿在大成門,所以要四處求助解決他們的搬遷問題。另方面經費奇缺,通過廈門市的人大代表到市政府呼籲,好不容易補給一萬元(人民幣)。從一九八七年九月拆修到一九八九年竣工,共費人民幣三十五萬元(其中省文物部門補助十二萬元)。維修工程主要項目包括:到建甌採購一百立方米大杉木,戟門、兩廡、大成殿的屋面翻修和木作替換,清理泮池,重建觀瀾亭以及徵集、陳列五百多件歷代石雕碑刻等,被福建省文物部門作為「花小錢,辦大事」的典型。當然,二十年前的「錢大個」,跟現在不可同日而語。在下也沒有「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意思,祇想說明當時困難重重,現在有這樣的機遇,應該「打繩子雙頭緊」,否則稍縱即逝,日後的困難可能更多。
地皮、資金既然沒有問題,設計也不難,因為孔廟有一定的規製。遠者山東曲阜,近者永春、泉州、安溪、同安、龍海等地都有現成的孔廟可以「看樣」。泉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他們有專門從事古建築的技術隊伍。王今生先生(原泉州市副市長)主持過承天寺、威遠樓的重建工程,這方面他非常熟悉。金門也不乏有這樣的設計人才,可以走出去取經。關於建築材料,鄙人趨向於用傳統的磚石木原料,因為這是閩南建築的最大特色。據我所知,台北廣照宮(主祀保生大帝的高徒飛天大聖)到過晉江訂製木作、崇武採購石雕,同安洪塘還是廈門最大的石材工業區,可見原材料的採集也不困難。至於施工隊伍,目前安溪、南安、同安等地都有薪傳的能工巧匠。同安蓮花鎮雲洋村葉常州的木雕作品(特別是鏤雕)就熱銷到澳、港、台等地;當年維修同安孔廟負責屋脊堆剪工藝的柯國慶(同安梧侶人)如今的工藝更加嫻熟;南安溪尾楊海參、惠安劉以明都參加了同安朝元觀的「大木」、「小木」雕作。如果到民間(特別是維修後的宮廟、祠堂)多加詢訪,一定可以找到最好的工匠。這種傳統的建築工藝也是非物質文化,但也日漸式微,不久也有可能失傳。現在若不抓緊,將來可能是「有錢沒地方請」了。
非是聖母顏徵在是本家的「姑婆祖」而有如此急盼的心情,祗因修建孔廟是惠及當代,功在千秋之善事。連英國倫敦都有全球首家商務孔子學院,德國馬克思的故鄉特里爾也有孔子學院。在一個有著「海濱鄒魯」稱譽、文化高度密集的縣城,修建一座弘揚、傳承儒家文化,讓孩子「破筆」拜孔子的文廟,實在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依照李縣長的設想,將來如果孔廟建成,可以在孔廟豎立博士坊園地,這大有當年中試進士「雁塔題名」的餘韻。我看也可以樹立歷代進士名錄碑,這樣古今輝映,既提昇觀光的文化內涵,又培育世人的道德情操。這等好事,大家都該努力促成。據二○○七年二月統計,金門在籍人口已有七七四七七人。主要是環境好,福利高,「小三通」方便,所以吸引許多人遷籍和設籍金門。我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老夫子也會期盼早日「入籍」金門!
丁亥年清明日 於古莊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