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迷思中的反思─了解青少年讓青春不留白

發布日期:
作者: 李世峰。
點閱率:416
字型大小:

一、前言

民國七十年代是台灣近代發展的分水嶺,政治上的解嚴和經濟的起飛,給其後二十餘年的台灣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影響。從七○年代末期的勞工運動開始,接續八○年代蓬勃發展的政治覺醒所引發的連串事件,諸如國會改選、總統直選、乃至政黨輪替,無不深入的衝擊台灣社會的生態環境;而期間所搭配出現的對人權的反思,弱勢族群的福利運動、女權主義與思潮的風起雲湧,再加上八○年代中期開始引領教育改革政策的執行,在短短二十餘年裏,台灣社會以極度壓縮的方式,意圖將台灣脫胎換骨。然而這樣的一個結果,似乎沒有給台灣帶來太多的願景和新的社會秩序,期間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同個時代出生的青少年。

如果以灰暗的天空來形容這一代青少年的心情和生活環境則一點都不過。在這個灰暗的世界裏,青少年自殺、憂鬱、色情交易、吸毒的比率不斷升高,校園暴力的問題也引人憂心,而最令人擔憂的卻是來自於與青少年息息相關的成長環境的惡質化,例如:離婚率的提升,導致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經濟的衰退造成更多的失業家庭,進而影響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品質;教改政策的更迭過速,反使青少年成長於高壓力的學習環境中;媒體的過度渲染與充滿了煽情與暴力的網路世界,也使青少年生活於虛擬世界而找不到自我的定位。凡此種種,使校園中所出現的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實不足為奇,並不能完全苛責青少年。因此我們必須正視並關心青少年情緒困擾的問題,協助青少年能夠快樂健康的成長與學習,以下將以幾個面向來探討青少年的情緒困擾與因應之道。

二、情緒困擾的來源

台灣過去廿年來不僅自己內部在變,同時也深陷於全球變動的漩渦裏,在內外交變的過程中,實在無法用單一的概念去理解環境和人的行為,尤其青少年的行為;由於青少年處於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時期,其情緒特徵為不穩定、好動、情緒化;若學校對青少年情緒問題無法了解與因應,則永遠無法回應青少年對社會所帶來的危機與挑戰,茲分析通常青少年的情緒困擾來源如下:

(一)個人因素

由於青少年對身體外貌異常關注,以致他們把自己的生理特徵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情緒也連帶受到影響。而身體與性的急速成長、變化劇烈,常讓青少年覺得莫名的煩躁,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讓自己的情緒起伏不定。

(二)學校因素

學校在升學主義掛帥下,競爭越來越激烈,壓力也相對的提高許多。特別是,目前正值教育改革課程的調整時期,政策的變革常讓青少年感到無所適從。若父母、師長特別重視學業與升學,考試的頻繁讓許多青少年覺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形成青少年無法摒除的壓力來源。

(三)人際關係

此期的青少年多渴望能與同儕團體打成一片,因為他們常覺得父母師長難以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會強烈尋求同儕朋友的支持。而社交技巧不好、孤獨、退縮、受到同儕排斥的青少年,難免會感到挫折,有較多的偏差行為、學習困擾、人際關係差的現象,導致生活適應困難,產生自卑感、喪失自尊心、消極退縮的負面心理。

(四)家庭因素

家人感情不睦、父母教養態度不當、手足競爭等,易成為青少年情緒困擾的來源。家庭結構完整、父母情緒穩定之青少年,其情緒較平穩,有足夠的安全感;在家庭解構,父母婚姻不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因為失去依賴的挫折心理及缺乏親情的關愛感受,容易產生擔心、害怕、驚慌、恐懼的情緒感受。

三、因應策略

青少年期,是人生探索與改造的過渡期,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此時期調適的良好與否,不但關係著當時的身心健康,更關係著成人以後的人生;但青少年的自我調適和平衡能力較不足,在挫折適應方面,除了自我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家長及老師們的協助與配合,幫助青少年學會忍受暫時的不安與焦慮,加強其挫折忍受力,紓解憤怒情緒,並能有技巧和信心去克服成長中的困難。茲就自我、家長、學校輔導工作三個面向提出因應策略。

(一) 自我調適

青少年在自身不斷變化成長的同時,必須面對來自家庭、學校、同儕、社會期望的壓力,對青少年而言,學習紓解情緒的方法,是積極且必要的,以下提供幾種可以幫助青少年紓解、管理情緒的方法:

1、情緒感受說出來:這是最好的方法。平日多與人互動,建立足夠的傾訴對象很重要。若是無人可傾訴,試著把情緒感受寫下來,畫下來也可以。

2、學習深呼吸,放鬆肌肉的練習,避免較激烈的運動。

3、多培養喜歡的興趣,找到能讓自己完全投入的興趣,對情緒的紓解有極大的幫助。

4、認知的分析與調整:檢視自己在情緒當時出現的內在語言有那些,比如像:我完蛋了、我沒救了、我就是這麼笨等負面的話,平常需要多多練習說對自己有正向幫助的話,好轉化思想。

5、勇於面對問題,學習解決策略:這雖不是直接管理情緒的方法,但能夠面對問題,且有能力解決,則產生不愉快情緒的機會自然減少。擁有「自信、樂觀、彈性」的正向人格特質,比較能使人保持愉悅的心情,不易激起負面的情緒。

6、懂得區隔,縮小範圍:將生活事件做區隔,不讓小挫折擴大成一場災難,懂得區隔是不讓情緒帶走的技巧,一件事情的不順利不代表世界末日。假如遇到麻煩時,可尋求協助。

(二)家長的因應

這階段的父母常困惑於為什麼孩子那麼容易受朋友的影響?孩子為什麼離我們越來越遠。事實上,這階段的青少年渴求獨立自主,但又對許多事物一知半解,以至於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表現產生懷疑。成人若不能瞭解青少年他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適時予以有效協助,則他們的徬徨與挫折感,將讓他們覺得從成人那得不到諒解與認同,只好轉向與他們有相同遭遇的同儕,尋求認同與情緒上的支持。因此父母在面對青少年問題時,需有以下的認識:

1、了解孩子在此時期的改變,包容他們為追尋自我所表現的行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被孩子們的問題行為所激怒。

2、願意隨著青少年的轉變,改變自己對他們的方式,進而謀求行為和問題的改善;有效的溝通是彼此間的橋樑。

3、邀請孩子參與家庭會議,在合理的期望下,賦予他們責任感。

4、安排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主動接觸、關懷,並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擾,必要時予以支持、疏導。

5、技巧地引導孩子談論性事。父母可以在較輕鬆自然的狀況下,詢問孩子的交友狀況,並把自己過去的經驗當話題來引導孩子,向他們強調性與愛的區別。

6、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得以在嘗試錯誤之中學習與成長。

(三)學校輔導工作

唯有加強輔導青少年發揮情緒管理能力(EQ),才能與人互動良好,自我激勵,減少悲劇的發生。因此輔導工作者應重視情緒能力培養與學習,其方式為:

1、有效評估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及可擁有的資源

青少年的情緒困擾,大部分與個人、家庭、課業與人際因素等生活事件有關,輔導工作者應該具有相當的敏銳度,去評估青少年目前所面臨的生活壓力與情緒困擾程度,並瞭解其是否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協助其面對壓力與困境。社會支持系統對壓力的減緩有積極的作用,會使得個人變得較有彈性地處理生活事件,保持最佳的身心適應狀態。

2、提高青少年情緒覺察的能力

輔導工作者需要能覺察及評估青少年的情緒狀態,並將這些覺察反映給青少年知道,漸漸培養其情緒覺察能力,有了深度的情緒覺察能力,才能降低青少年非理性行為的衝動。

3、提高學生情緒調適的能力

培養情緒的調適能力,可以增加個體挫折忍受度及面對壓力的免疫性,因此,在諮商輔導的過程中,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增加其調適能力,如找出不合理的思考模式,修正其僵硬無彈性的認知結構,重新建立正向有意義的思考模式等,在行為調適方面,鼓勵青少年採取行動紓解壓力,例如找人談心、參加社團、平時培養多元興趣或投注在某些團體活動中。

4、篩選出有自殺高危險群的學生

可透過評估量表,找出具高危險群的個案,以提供積極的協助方案,協助其走出情緒困擾的陰影,防止自殺悲劇發生。

四、結語

教育是一種長期性的投資,並不能立竿見影或立即見效。當農夫辛勤的灑下每一粒種子時,相信他必定滿心期待每一粒種子於日後能順利開花結果。學校辦學的心態猶如農夫,無不殷殷期盼學子將來能有所成就,能為國家社會所用,盡一分公民的心力。然而青少年學生可能受到個人、家庭或社會之影響,導致情緒困擾,造成迷失引發問題。

基於此,身為教育工作前線的教師及學校行政人員應該以愛與關懷為出發點,全力協助這些情緒困擾的學生在生活上或學習上有困惑時,能得到適度紓解情緒之空間,進而教導尋求安定心靈的解決之道,使其能健全發展,讓青春不因情緒困擾而留白。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