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鄉賢王道顯與金門「何厝王」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085
字型大小:

王道顯是明代同安鄉賢,他與金門瓊林蔡氏、金門何厝王氏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

同安自古英賢競立,科甲蟬聯,明代出文官,清代多武將,立功立德之人,都「增雙溪(東溪和西溪)兩島(金門和廈門)之輝」(民國版《同安縣志》卷四十二)。在眾多鄉賢名宦中,「官家聯婚」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這自然是受歷代門第觀念的影響,以至民間有「龍交龍,鳳交鳳,溫龜(駝背)交抗憨(傻子)」的俚語流傳。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如:驛路潮州令李春芳孫女嫁五省經略蔡復一。蔡獻臣長子謙光娶中左所(今廈門)南京右副都御史傅鎮之女、四子孚光則娶大嶝大同巡撫張廷拱之女,蔡獻臣的妻子(誥封淑人)是鷺島太常寺少卿池裕德之女。東橋浙江道御史劉存德(蔡復一夫人外祖父)次子劉從龍娶陳甫吉(三郡知府陳健長子)之女,劉存德曾孫光先娶烈嶼庠生林夢得之女。洪厝武進知縣洪覲光(侍郎洪朝選胞侄)之孫邦偉娶會元許獬孫女,三等男邱良功之子邱聯恩(河南南陽鎮總兵官)娶澳頭四川總督蘇廷玉次女………地緣加上血緣,濃縮了「無金不成銀」的文化內涵,也印證了這樣的一首民間歌謠:浯江潯海水相連,金門同安共祖先;兩地火薰看現現,往來嫁娶結姻緣。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歷史上由於自然災害,倭寇作亂,成功抗清,清廷遷界等多種原因,現在同安、翔安境內有八十八個自然村,他們的祖先來自金門;而金門七十二個自然村的居民,則是由同安(括現在的翔安)播遷繁衍。每個姓氏家族,幾乎沒有近戚也有遠親,形成了曩日「金門廈門門對門,娘家婆家家連家」頻繁的走親活動。因此「兩門」宗族文化交流活動,今後仍有相當拓展的空間。

王道顯(一五五○──一六一六)字純甫,號瞻明,一字當世,是同安南亭王氏十世。「南亭」是王氏地名燈號,據蔡獻臣為其表兄王道照(號日近,王道顯之弟)所撰《明邑文學日近公暨陳孺人墓志銘》記敘,「王之先自光州固始遷吾同嘉禾山,三徙學宮右稱南亭」。當時的「南亭」屬在坊里,後來又移居縣城西南隅從順里二都樸塘保西湖塘(今屬新民鎮西湖村委會,一千多人口)。自十一世起,南亭王氏貞房開基祖王淵(五世)的子孫啟用王獻士所編的字芸:鳴伯應先令 衣冠奕 亨 賢能欣踵起 簡策煥徽聲。

王道顯的祖父王濟(一五○○—一五六三)字汝成,號愧予,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年)貢生,以子貴封承德郎南京戶兵二部主事,娶妻嶺下葉誠甫之女,誥封太安人,生三子,即三錫、三接、三聘。長子三錫(一五二一—一六○三),也就是王道顯的父親,字允升,號師齋,因子貴誥封朝議大夫雲南布政參議。王三錫妻蔡氏坤娘(一五二五—一六○一)誥封恭人。蔡氏是浯洲瓊林梧州府通判蔡宗德獨生女,也就是光祿寺少卿蔡獻臣姑母。蔡氏生有二子一女,二子即道顯、道照。道顯長蔡獻臣十五歲,是蔡獻臣的表兄,蔡宗德就是王道顯的外祖父。蔡家非常注重道顯、道照的教育,母舅蔡貴易(浙江按察使)特聘晉江蘇紫溪到同安梵天寺為兩位外甥授經課藝。兩位外甥天資聰穎,文筆敏妙,被稱為「王氏二雄」。王道顯於萬曆七年(一五七九年)得中第七十八名舉人,十一年(一五八三年)與李獻可為同榜進士。李獻可是同安浦園人,他的祖父李應祥於永樂元年(一四○三年)二月避居浯洲十九都烏沙頭(今古寧頭),成為金門古寧頭李氏一世祖,相傳古寧頭海灘豎蚵石養牡蠣還是由李獻可傳授。一六○二年李獻可謝世後,王道顯為之撰寫《賜故文林郎禮科都給事中松汀李公墓志銘》,足見二人生平交情深厚。王道顯進入仕途後,初任台州府推官時,關心民瘼,「慮囚多平反」。以後在貴州監察御史、山東僉事、雲南參議、浙江兵備任上,整飭軍紀,選用人才,維護治安,抗擊倭寇都有非凡的業績,故民有菩薩之謠。他累官至湖廣按察使,居家三十年,清正廉明,「家無媵妾之奉」,被《同安縣老》列為鄉賢。王道顯妻黃氏誥封恭人,生子四:軸、輳、軒、轍。長子王軸字鳴玉,號去非,與堂弟王晃(道照獨子)同為萬曆年間的貢生。王道顯的三子軒(一五九○—一六三八)字鳴衡,號景瞻,名京舍,分支金門何厝。據葉鈞培、黃奕展先生所著《金門族譜探源》記載:「明中葉有王道顯者,自同安路(盧)嶺遷居金門何厝,分居耍頭(尚義)、西吳」。同安盧嶺(今屬汀溪鎮褒美村)也是金門賢聚盧氏的發祥地,至今當地的「道德寺」還奉祀著「道顯祖」,九月十三為神誕日(與《南亭氏族譜》所載王道顯生辰吻合)。王鳴衡雖然徙居金門,被奉為「何厝王」的一世祖,但他和原配戴氏、繼室楊氏的合葬墓卻在盧嶺寨腳。王鳴衡有四個兒子,依次為馳、騶、亨進、駕。他的孫子王應起「外出金門」,但王應起的父親王騶(字伯祥)和母親楊氏的合葬墓也在盧嶺;王鳴衡的另一個孫子王勵舍(亨進長子)和配室葉氏(欽賜恩養)也合葬盧嶺。而王鳴衡的侄孫徐生(字公天)與妻子陳氏合葬浯洲嶼十七都劉浦保何厝鄉。徐生的兒子先旺、先生從戎定居金門,先旺卒後與妻子許氏合葬浯洲嶼劉浦保山內埔。到了清代康熙年間,王鳴衡的曾侄孫先楚、先齊、先趙甚至舉家徙居台灣葫蘆墩。由此可見,先期的移民不少人歸葬原籍,後來的人也就永久「身在他鄉即故鄉」了,所以形成了清明兩岸民眾互往祭祖的習俗。

王道顯的弟弟王道照,雖然沒有當官,但他得娶德慶州知州陳榮祖(三郡知府陳健孫)之女;他們的妹妹又嫁廣東按察副使陳基虞(浯陽信房二十世)。可見南亭王氏與金門瓊林蔡氏、陽宅陳氏的姻親關係由來已久。

南亭王氏還有一位列入同安鄉賢的王三接,他是王齊的次子,王道顯的叔父。王三接(一五二六—一五五七)字允康,號晉齋,自小精研易經,大器早成,十七歲參加鄉試中式第二十二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年)與蔡復一夫人祖父李春芳同榜進士。初授南京戶部主事,後擢廣東韶州知府。任上「洗留獄,雪無辜」,病卒時,「韶民縞素,哭踊如失所生」,是一位愛民如子的清官。可惜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二歲,「時咸憫之」。王三接妻葉氏,誥封安人,生有四子:道熙、道蒸、道默、道煦。長子道熙和次子道蒸「搆山房於縣西湖塘,手植荔紅百株,優遊其中」。至今西湖塘村北尚有這座明代的古民居,這就是王三接的故居,實際上也是王濟這個望族遺留的建築物。這座坐落在西湖里三四三號的王氏古大厝,佔地面積約一千五百多平方米,為二進加後界雙護厝圍合式磚瓦建築。廳堂十一架樑,共有三十多個房間。大門門楣有鈐印「晉齋」的「紫氣東來」泥雕陽字匾額,門埕有兩副旗桿石,是家族子弟科舉成名的標誌。簡約的燕尾脊布瓦頂和三合土的牆體構造表現了明代中葉的建築風格。這座大厝不但是廈門地區保存較早的明代古民居,同時又是金門與同安歷史上王、蔡、陳三個家族血緣關係的物證。

丁亥年勞動節於古莊新村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