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竹塹開墾者王世傑本籍初探

發布日期:
作者: 黃振良。
點閱率:2,163
字型大小:

前言:

「明永曆十五年,清世祖順治十八年,西曆1661年,鄭成功駐兵金門,整理船隻,以兵官洪旭、前提督黃廷守思明,率師攻東寧。」

以上是《金門縣志》〈大事志〉引自《小腆紀年》上的簡單資料,把當年鄭成功在金門料羅海邊「順濟宮」拜過媽祖後,誓師渡海的史事,作了很簡單的交代。至於有多少人?有那些人追隨鄭軍跨海渡台,並沒有詳細的資料可查。從部分金門史料上可以確知的是:從鄭成功的反清復明工作開始到其渡海開發台灣後的這段時間,得力的文官武將,不少都是同安籍的子弟(金門、廈門當時同屬同安縣所轄,至民國三年才析出成立思明縣),如金門籍的林習山、洪旭、周全斌等,都曾先後跟隨過鄭氏。到後來跟隨鄭經東渡入嗣而中途病逝於澎湖的兵部尚書盧若騰,也是金門人。以上資料中可以看出,在鄭氏開發台灣、建設台灣這數十年時間中,必定還有許多是金門人,只是因為當時的金門隸同安縣所轄,所以在記載中,很少看到有關金門的資料。竹塹地區首位開拓者王世傑就是其中最明顯的一位。

以下僅就台灣新竹、福建同安兩地的舊有史料及金門本地最近才受注意的相關文物分述,以供研究參考:

一、台灣網站上的王世傑史料:

在台灣的yahoo奇摩網站上可以查到有關王世傑的資料如下:

◎王世傑(生卒年不詳)福建同安人。鄭氏王朝時期來臺經商。1682年臺灣北路諸番亂,鄭軍前往征討,王世傑因參與征討之役,運餉有功,。………政府乃允許世傑開墾竹塹一帶荒地。………世傑晚年返回同安,卒於故鄉。其遺留的產業則因諸子析產,並與鄭家(按:竹塹鄭家,即同是金門的鄭用錫家族)連年纏訟,遂致家道中落。

◎竹塹的開發是由王世傑開始。王世傑早年參加軍糧督運有功,而獲墾竹塹埔廣大的土地。康熙後期,王世傑率領泉州族人來到新竹開墾,最先由東門街到暗街仔著手,並築屋而居,形成最早期的聚落。………王世傑渡海來台時,為祈求開墾順利,從福建同安移奉土地公、土地婆。

◎300多年前,閩南人王世傑移墾新竹,就此打開新竹的開拓史。(新竹)西臨台灣海峽,東倚雪山山脈,境內多為丘陵、平原,地勢開敞,一遇冬、夏季的季風盛行,強風長驅直入,形成所謂的新竹風,而有了「風城」之稱。

◎明末清初有王世傑者,集泉州人來此開墾,建士林莊在此,是漢人集體開闢新竹之開始。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臺灣併入清朝版圖,竹塹歸諸羅縣管轄,開始有漢人到這裡開墾。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派遣都將陳緯率軍攻討竹塹社住民的叛亂,有一名泉州人王世傑,擔任運糧官,在一次戰役中立了大功,於是便將竹塹社的土地賜給他,准許其開墾,於是王世傑便作為新竹開發的始祖。

◎漢人進入竹塹開墾,文獻記載始於福建泉州人王世傑,隨後有客家人徐立鵬移入,竹塹地區由這二個比例相當的族群開墾新竹平原和丘陵。

第一階段:王世傑等人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開始,新竹縣(涵蓋目前的新竹市)各河川下游土地,從苑裡、通霄、後龍、竹南一帶與新竹連接大略開墾完成。墾殖者和竹塹社原住民的關係是和諧共存。

第二階段:雍正三年(1725年)起,粵人加入拓殖行列,這時的移民,向河川上游及山地進行開墾,新竹地區進入了閩、粵併肩開墾的第二個階段,閩人普遍分佈在新竹、香山、竹北、新豐等近海地區。

另在google中文網查到有關王世傑的資料如下:

◎王世傑生於辛丑年(1661)正月十五日,卒於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十五日………,回歸在祖籍別世,享壽九十三(按:應該是六十一才對)。

◎金門厝址在金付里西部,武陵路的西側,聚落形成於康熙末年,為王世傑拓墾集團所創建,由於該聚落住民的祖籍,多來自金門,因而得名。清代早期,金門厝是臺灣南北官道的必經之地,其北境的頭前溪河段,前稱金門厝溪。

◎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福建泉州王世傑,率子姪及同安人180多人來竹塹墾殖,在竹塹社得到平埔族人的土地之後,………全境發展的歷史背景苗栗地區最早的開墾紀錄,是在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當時由金門人陳、謝、鄭三姓的人,經澎湖來台。

二、同安縣的史料:

再就同安縣關於王世傑的身世,民國版《同安縣志》卷三十六把他列為墾荒人物,有關他的生平傳略文字不多,抄錄如下:

「王世傑,由邑往台為賈。既得懇田之令(指1683年協助鄭克塽平定台北諸番之亂有功而取得新竹地區的「墾田令」),集泉人數百十人至,斬茅為屋。先墾竹塹社地,就番田而耕之,引水以溉,歲乃大稔(豐收)。其地即今縣治之東門大街,以至暗仔街也。已又墾西門大街至外棘腳,治田數百甲(每甲為15.4畝)。縣治一帶,鋤耰畢集。世傑既以力田起家,又與番約互市,墾務日進。康熙五十餘年,始墾濱海之地,曰大小南勢,曰上下羊,曰虎仔山,曰油車港,曰南莊,凡二十有四社,為田數千甲,歲入穀數萬石。既又墾迤南之地,曰樹林頭,曰後湖莊,曰八卦厝,曰南雅,曰金門厝,曰姜寮,曰北莊,凡十有三社。當是時新竹尚未設治,諸羅(即嘉義)政令,僅及半線(今彰化)、大肚、吞霄(今通霄)諸處,山川奧鬱,水土苦惡;南嵌、淡水,窮年陰霧罕晴霽,鄭氏以投罪人。康熙四十有九年(1710年),始設淡水防兵,及期生還歲不能三之一,巡哨未有至者。世傑獨苦心孤詣,蒙苫蓋,暴霜露,胼手胝足,與佃農共甘苦,故來者日眾。世傑悉命苧而給其資(前面疑有「族人王列自泉來」之句),用以織褐,故新竹產苧特盛。世傑卒,而其子以析產搆訟(因分家產不睦),家道遂衰,惜哉!」

原同安文化局長顏立水在〈王世傑的古宅值得保護〉一文(《金門日報副刊》95年1月14日)析述:「王世傑於明鄭時渡台,因功為新竹「墾田令」。他招募泉州府各縣移民赴台墾荒,先山區後沿海,開發了三十七社,其中以祖籍地命名的「金門厝」,飽涵了綠葉對根的情意。在大片荒地開墾中,他身先士卒,餐風露宿,當時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辛的勞動強度可想而知,但他艱苦創業,始終如一,而且與原住民和睦相處,互市貿易,還派人引種同安家鄉的苧麻,以其纖維織造禮品,為台灣的經濟開發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稱他是「墾台元勳」一點也不為過。所以1991年同安縣將孔廟大廳作為同安博物館時,就把陳永華、王世傑、林圯三人列為「渡台先賢」專櫃陳列,至今他們的業績仍在孔廟展廳供人參觀憑弔。

有關王世傑是同安人的說法,同安縣乃是根據《臺灣通史》及有關史料引述而來,至於王世傑究竟是同安縣那一村的人,其族人如何,以及是否還有相關的文物等等,都沒有進一步的相關史料。

顏立水先生在〈王世傑的古宅值得保護〉一文中還提到:「根據新加坡師資訓練學院客座教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崗教授王秀南(同安縣城王大埕人,祖籍金門城七星街)生前主纂的《王氏立姓開族百世譜》記載,王世傑是閩王王審知的裔孫。他在康熙間渡台墾荒成為新竹的首富,但卻在乾隆初家道中落,為世所惜。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嘉慶年間,其裔孫王士俊在家設塾,作育英才,「開台進士」鄭用錫(金門內洋人)就是他的及門弟子。還有進士王克捷,作有《台灣賦》傳誦今古,至今嘉義父老對他仍是「無不恭頌至再」。正如中國科技大學建築係副教授閻亞寧建言:應該透過政府和民間的管道,積極查詢譜牒資料,確認王世傑的身分和貢獻。我也認為,在保護王世傑古宅的同時,必須深挖房屋主人有意義的文化內涵。從現存有限資料看,王世傑確是一位開發台灣傑出的先賢,他的輝煌業績值得研究和傳揚。

從前述台灣網站上的資料,都記載著王世傑是泉州人或同安人(同安是泉州府轄下的一個縣,而當時金門也是同安縣所轄),有關他帶領同安人或泉州人開發竹塹的歷史,卻是沒有爭議的事實。

三、金門最近出現的史料:

有關王世傑其人,金門本地所有地方志書都沒有記載,即使民間有關他的傳說也從未聽聞。倒是兩年前金門在審查歷史建築案的過程中,我的一位鄰居王仁戚先生(金沙浦邊人)得知我個人參與其事,有一天問我:「郡大賓」是什麼官銜或職位?接著拿了一張他們家族祖墳墓碑的照片給我看,照片的墓碑上刻著「顯考郡大賓世傑王公之墓」幾個大字。

對於王世傑這個名字,在金門的地方文獻上找不到,所以當時我僅告以:「這非官銜,如以今日的名稱,就如同地方上的士紳一般」。第二次再問我時,我將這種情形向他人請教,所得到的答覆也大致差不多。一直到去(2006)年十月的全縣歷史建築審查時,審查資料中有一件申請案,是位於浦邊39號及40號的「王世傑古厝」,其資料臚列如下:

(一)王世傑古厝:

王世傑生於明末,永曆三十六年(1682年)隨鄭克塽部隊參與台灣北路諸番亂征討,運糧有功,被特准以跑馬馳驅起止的路線為界,刮地墾荒,又稱「跑馬定界」。王世傑選定了先前運送糧草北上之時,對於有三條溪流縱橫交錯位於竹塹(今新竹)附近沖積之土地,並打算返鄉召募鄉親一同開墾,不料隔年鄭克塽降清,清政府對台灣實施海禁,必須要有良民證及照單才能赴台。因此王世傑等到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帶領一百多位族親正式前往竹塹社城東門街和暗街仔一帶開墾有成,繼而向西北及西南方墾荒,經營竹塹新聚茖北庄與南庄,墾田數千甲,歲入穀數萬石,財富迅速壘積。

王世傑故居的格局是一棟二落大厝加雙凸規建築(左側凸規現已坍塌),前落為穿斗式構造,後落是硬山擱檁承牆構造,建築正身牆面下緣使用的材料為花崗岩石條平砌,右側牆面是出磚入石砌建,內牆有部分是以菅蓁(菅芒桿)編砌再敷上泥土。

這棟已有三百年歷史的古民居,左凸規曾於清末時期出租給族親開設鴉片館之用,因為吸食鴉片的客人在點煙時不慎引起火災,凸規建築付之一炬,現今仍處於廢棄狀態。主建築於1950年國軍駐守金門之初,曾暫住約三年之久,1960年左右屋主王世焜鑑於建築毀損嚴重,曾進行過一次修復。

(二) 金門王氏浦邊裔派譜系:

依據《金門王氏族譜》中所列〈學法公(浦邊)裔派譜序〉記載:

「浦邊社始遷祖學法公,按其出生年代及昭穆字行推計,係開閩王審知公之第廿三世孫,此次編纂譜系乃依現有資料,敘明為閩王裔孫之世次。………」

「譜系記載,學法公為浦邊社始遷祖,係開閩王審知公之第廿三世孫,生於大明年代,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遷來浯江,卒於大明○○年八月十八日,葬在前山前社山頂。第四世春公字友夏,係諧盤公之子,生於明萬曆戊午年正月十二,卒於清康熙乙已年五月初二日。春公傳子有三:長公喜,次公愛,三公祿。

(第五世)公喜公字元會,號世什,分居台灣竹塹城;公愛公字元美,號世傳,傳子有二,長德瑚,次德琮,壽四十二歲,葬在江兜頂;公祿公字元安,號世傑,分居台灣竹塹城,配妣及生卒年月日待考,世傑公遺體移歸家鄉葬在太武山腳,墓碑寫郡大賓王世傑墓,據聞傳子有七位子孫住台。

(第六世)德琮公分居台灣竹塹樹籃頭莊(現在新竹縣樹林莊)。

(第七世)際盛公字名隆,係德瑚公之長子,分居台灣竹塹。卒後入黃金吉與弟際益公合葬在浦邊社前山石壁兜。」

浦邊社的王姓譜系記載,始遷祖學法公之昭穆字行與金門山后社(民俗文化村)相同,是按「崇上維鴻學,念子甫元士,爾孫敦孝敬,奕世為公卿」二十字排行,浦邊一世始遷祖是第五字「學」字輩,至第五世是元字輩,所以世傑兄弟公喜、公愛、公祿等分別以元會、元美、元安為字。

就資料中顯示,學法公裔派自第五世王世傑移墾竹塹後,裔孫分居台灣者甚眾,所以第五世起另編昭穆字行曰:「世德際美士,鳴和國家盛,忠孝承先業,詩書啟後昆」。所以第五世的世傑兄弟三人,又以世什、世傳、世傑為號,把兩組昭穆排行接續了起來。之後浦邊王氏族譜的昭穆排序,有將兩組昭穆混用的情形,現在古厝管理人王世焜是浦邊第十三世「世」字行,按新排的昭穆排序則是「家」字行。

族譜中可以明顯看出,不但第五世的長房世什及三房世傑後裔「據聞傳子有七位子孫住台」,且二房第六世的德琮,第七世的際盛都移居到竹塹,際盛卒後葬於金門。至於「………其中居住浦邊社家鄉各人丁,係第七世二房際益公之後裔,且尚有部分僑居外國年久,所以失去聯繫無從查考」。至於第五世長房及三房,第六世二房及第七世長房,均係分居台灣年久,有待今後詳查連絡,藉以彼此獲悉源遠流長,則日後重修譜更有詳細記載。

(三)王世傑墓:

依族譜記載,王世傑遺體移歸家鄉葬在太武山腳,墓碑寫郡大賓王世傑墓之記載係根據王氏後裔歷代每年清明節掃墓時,將墓碑上的文字記載下來。這座古墓至今尚完好保存,碑上字體清晰可見,浦邊王氏族裔每年清明節都前往掃墓。

據王世傑古厝現任管理人王世焜先生口述,為了能照顧留在家鄉的族親,王世傑當年在竹塹墾荒時,依照家鄉金門舊有習制設立了部分公田,每年將公田營收所得寄回家鄉或由金門的族人前往竹塹領回公款,做為照顧族親、冬至祭祖及祖厝維修費用,據其父親告知,王世焜的祖父清燦公字敬明,係紫微公之長子,生於同治丙寅年(1866),卒於民國廿八年(1939),其在世時還曾經親自到過台灣竹塹領過這筆公款。一直到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沿襲將近兩百年的這項行為才告中斷。

王世傑在新竹墾荒致富後,遵循「富貴不忘鄉」的古訓,回金門家鄉修建宅第,以示慎終追遠,思根念祖的情愫。金門縣文化局接受王家族人申請後,於2006年10月經審查通過,將這棟「王世傑古厝」列為歷史建築。

四、結語:

王世傑是清代康熙年間竹塹地區的開拓者,跟著他前往竹塹的,除了他的子姪外,還有子姪以外的金門人,因為王世傑祖籍同安,所以隨他到竹塹開發者,除了金門人之外,還有非金門人的同安人和非同安人的泉州人,這些人都可稱為泉州人,也大部分都可稱為同安人,原有的記載都沒有問題,只是為了更清楚的確認這位開拓者的原籍究竟是同安縣那個地方人,藉由金門現有的這三項資料,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確認,這位新竹地方的最早開拓者王世傑,是泉州府同安縣的金門人。

從台灣方面有關他「晚年回歸在祖籍別世」的記載,他在金門的故居、族譜上以及他的墳墓在金門太武山腳下的各項記載,都作了非常詳細的交代,再比對於台灣方面的記載、同安方面的記錄,都可以為金門人當年曾直接參與新竹的開發,提供一項更有力的佐證。

或許是因為他老年自己隻身回到金門故鄉,辭世之後其直系後人定居台灣,每年忌辰及清明掃墓,都由金門的旁系族人代為料理,以致讓這位竹塹地區開拓者一生的功績在金門家鄉的志書上沒留下任何資料,使他的事蹟未能在金門地方志書上見到任何蹤跡。時至今日,由於其族人為他的故居申請登入歷史建築,才讓這位竹塹地區主要開拓者,在金門地方史上得到其應有的地位,而金門的志書上,也應該為王世傑這位先賢留下其應有的地位。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