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札記100 阿勃勒
大三那年六月底某日,一位學姐畢業,約好為她拍照,一大早來到校園,驀然發現校門口的阿勃勒開了,一串串黃花,映著朝陽格外嬌艷。隔年畢業季節,那片阿勃勒再次盛開,我們也唱起驪歌。此後只要看到阿勃勒的黃花,就會興起一種淡淡的愁緒。
從前阿勃勒並不普遍,師大校門口那幾棵特別引人注意。串串黃花開過,接著長出三○至六○公分的莢果,一根根掛在樹上,約一年後才會掉落。它種在師大門口,又會長出棍棒狀的莢果,難怪有人稱它「教鞭樹」了。如今阿勃勒已極尋常,寒舍附近的小公園就種著十幾株,我們常撿拾掉在地上的莢果,用來當敲打身體的按摩棒。
阿勃勒屬蘇木科,原產印度,唐代以前就傳入中國,原稱阿勒勃,顯然是梵語名aragvadha的音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誤為阿勃勒,遂以訛傳訛。英語稱為golden shower,傳神極了。
中印交流
中國和印度的文化交流,中國傳到印度的少之又少,印度傳到中國的卻多不勝數。除了佛教,中國的文學、戲曲、天文、醫學等等,都受到印度影響,甚至連日常用語──如一「剎那」,都是印度來的。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傳遍東亞和東南亞,印度文化隨之散佈各地。中國缺乏世界性宗教,影響力只限於韓、越、日而已。(自然札記系列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