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覘演習
民國五十八、九年間,當時的國防政策已「轉攻為守」,本島各部隊都在加強防禦工事。重要據點,更是上至司令官下至營連長,輪番履勘、監工、視察,唯恐有失。
因此,各級部隊無不兢兢業業地從事防區工事的整建工作。凡是能想得到的,如掩體強度、武器配置、射擊涵蓋面積、隱蔽程度、進出便利、彈藥儲存、飲水安全、通信確保、以及與鄰接友軍的火網構成等等,自是準備得盡善盡美。
然而,防禦工事是在岸上做的,一切思維和觀點也是在岸上產生的。司令官馬將軍則認為:主觀的構想與設計,不可能沒有盲點。因此,就來了個「反覘演習」,令營級以上幹部分批搭乘成功隊小艇,從海上來「反覘」環島的海岸防禦工事,並要求用「敵人」的眼睛和想法找出自己的缺點,據以改進與補強。
他這個設計與做法,很可能是師法二戰時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於擬成偷襲珍珠港的突擊計畫後,要求其高級幕僚在該計畫中儘量尋找缺點的做法。因為,當時有部「山本五十六」的影片,統帥指定為各級軍官團必「看」的教材。
說真的,「反覘演習」具有很大的聯想和運用的空間。譬如:藝文工作者完成了一部或一件作品,發明家發明了一種產品,都可套用「反覘演習」的方式,反覆嚴審,必可提高作品或產品的精美度,贏得讀者及使用者的喝采。
再如:我們要建設,要發展,少不了要寫計畫書。當那些計畫書完成後,也可師法山本的做法,多請幾張學有專精的「烏鴉嘴」來,站在各種位階與角度,狠狠地「找碴」一番,則落得「空歡喜一場」的機率就很低。尤其,當上級的政策理念或可見利得和我們有些落差時,更應作全客觀的評估。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成事」永遠操在別人的手裡。如軍中以前傳說的,蔣百里將軍,講戰術、做作戰計畫,無懈可擊,親身帶兵上戰場,則屢戰屢敗。人問其故,他說:「敵人不按照我的想定來打。」(大意)故事很滑稽,卻隱含了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