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說魚

發布日期:
作者: 陳家興。
點閱率:1,891

前不久拜讀了張之傑先生自然札記八一─毒魚篇。心有所感;直指大海諸多魚之特性及價值,甚或對人的危害,也存在許多不同的認知及傳誦。不禁就地區耆老早年口耳相傳有關魚的種種傳說,褒貶,趣聞,諺語採擷一、二供大家茶餘飯後,抑或喜慶時聊天話題而已。文中提及台灣漁民有「一魟。二虎。三沙毛。」的俗諺,然金門打漁討海人家老一輩者,則傳誦較多及有所增加如:「一魟。二虎。三沙毛。四斑午。」「油鍋阿、妹就算,刺到威威鑽」,油鍋仔:即指臭肚─屬臭都魚科─俗名羊嬰仔〈油鍋阿〉臭肚,各鰭棘條部基底毒腺分泌有劇毒,為有害魚,但其肉可食用。可是較不為人知的是意指─臭肚,即然叫做「臭肚」,就應該是肚子很臭的意思。然也。一般臭肚釣上岸後予以宰殺,會發現肚內多寄生腺蟲一條條鑽動,不明就裡的人以為魚壞長蟲,會嚇壞丟了不敢吃,其實把魚肚子清理乾淨即可食用,且美味。至於「油鍋阿妹就算,刺到威威鑽」雖肉質鮮美,但看到那一肚子蟲,委實也倒人味口,令人不敢恭維。臭肚雖無名份,但諸多人卻有不同之解讀及評價,過了島西則形容臭肚〈油鍋阿〉─「油鍋阿排無名,刺到叫阿娘」,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也替臭肚魚扳回一點顏面。來說說排名第一的魟魚。

一、魟─魟屬軟骨魚,與鯊同科。如黃魟等;為卵胎生,尾棘毒性有害,被刺非死即重傷若神經毒素,刺到後會血壓降低,肌肉麻痺,常造成休克死亡,漁民海上撈捕上岸即剪斷尾巴,以免危險,海釣有經驗的人;如釣上魟魚則用一把鉉〈鐵勾〉旋即勾住魚並立刻把尾巴用刀予以切除,深怕不慎刺到造成不幸,乍看殘忍,但仍屬保護措施;如澳洲「鱷魚先生」大堡礁海域替Discovery節目製作記錄片時不慎被刺即身亡,是一種非常可怕的魚種,人們海邊戲水,釣魚時不可不防。

二、虎─虎魚又稱獅子魚〈石狗公〉屬魚由科。嚴格講起來應說是「鬼石狗公」長像難看,黑黑的一隻,遇外力全身的刺會豎起防衛,其身上毒腺肇因。為肉食性,鰭硬棘之基部毒腺,平時有擬態習性,在水裡不易被察覺。經常有人被刺傷疼痛難耐,故形容有如老虎兇猛可怕,所以排名第二。

三、沙毛─鰻鯰〈鯰〉科。屬三腳釘之刺,亦有毒性刺到紅腫刺痛,可食肉少,雖排名第三,危險性也高不可大意,以免受皮肉之苦。

四、斑午〈花身雞魚〉─條紋雞魚科。正式學名為花身雞魚,俗名稱:斑午。也有毒刺,味美在海鮮類屬高級食用魚,早期海釣捕魚均可捉到,近年則較少。

另外要談的是;早年金門地區因四面環海,靠打漁維生者眾,傳唱及口誦如何吃魚或吃什麼部位,吃什麼魚補那裡,什麼地方最好吃均有流傳者:如─

一、黃花(頭)─(黃魚)早時地區漁獲名產之一,現由於濫捕及生態,日漸稀少,有「情人魚」之稱。何原因呢?係軍人服役金門玩的把戲,黃魚頭部兩側有兩塊一模一樣的耳石,形狀大小相同,有人戲稱:「情人石」訛說男女朋友相戀時,分將耳石浸泡於高粱酒內,誰變了心,對方的耳石即刻變黑,心中即可知道所愛的人心已另有所屬,頗傳神。然地區風俗民情即謂:深海大魚以大又鮮為最,尤其黃魚頭焢湯,湯汁既白且鮮甜實屬人間美味,更有老人道:「大魚骨卡贏魚阿束」。以形補形對頭疾有助益。(另附帶提及坊間流傳如淡水魚─鯽魚。煮薄荷也有治療頭風之功效。不知真假)。

二、鯧魚(鼻)─鯧科。俗名─白鯧。肉嫩而白。骨骼脆弱,蒸、煎、烤均宜,但鯧魚除上述之特色尤其老輩偏喜好食鯧魚頭部前鼻軟骨,又脆軟,又爽口,可改善骨質,味道甚佳,老人家言:「當田賣鱉,就是要吃鯧鼻」故人戲謔稱為─「敗家魚」。

三、過魚(喉)─石斑科。脂科。俗名:郭魚。魚鰓雙側均有刺,肉鮮美,其喉部肉甘多汁,近來常見大飯店佐餐時常被用來燒烤或做特別烹調,或煮湯,別具特色,風味亦佳,為老饗所喜愛,故有「郭魚喉」美名見稱。另一說法:郭魚清血,對癩痢頭,皮膚癬疾有幫助改善現況之功。

四、青鱗(肚)─學名:金帶砂丁─鯡科。俗稱:「青鱗」。而為何青鱗以魚肚討喜呢?此魚多刺,尤其其肚子週邊諸多三角刺,食用時應非常注意的,而人們往往越吃不到的就越想吃牠,同時青鱗屬鯡科魚種,習好食小型雜魚等,因消化不良常積存於肚內,又經烹調後其味呈苦甘,苦甘,為許多人喜歡食用。而其排名自然在馬加魚前。長輩常言:青鱗肚卡好吃馬加圈(塊)。早些日子家中弟妹買了青鱗魚,因不明就裡,煎魚前把魚肚子全數清除丟棄,臨上桌時家母赫然發現青鱗肚子全不見了,扼腕不己,也為此魚增添諸多趣事。

五、馬加圈(塊)─馬加魚,小時候印象大又肉鬆軟無刺,全身除了魚骨主架外,幾乎無刺,甚好入口,均多以切塊煮食不怕噎著或刺口,常以些許醬油烹之即現美味。眾稱:馬加圈(塊)好吃易食,少時除了靠海人家佐餐常食之物;更有一說:地區民俗─老人家(公、媽)遇有往生者,兒孫送上山後返家要分送雞頭,魚尾─即是以馬加魚尾代之,亦謂:侍親至孝,從一而終,有始有終。如今撈捕之馬加魚也越來越少,不見昔日碩大體型了。

六、鰣魚(鱗)─屬長尾鰣─鯡科─俗名鰣魚。味甜多油。魚之上品,鮮者生食最妙,烹時不可去鱗。香港稱:鯠。家鄉烹食時均特以豬油網(油衣)覆蓋其上蒸熟,同魚鱗片食之其美無法言語,無魚勝其左右。(古時盛傳有一位公公為考驗其媳婦烹煮鰣魚時恐不得其法,有失美味,有告知鰣魚素有一鱗片一滴油之說法,甚為神奇)。

七、鰻魚摒(ㄅㄧㄥ)─早時地區島東部民俗,每逢年冬至各姓氏族親吃頭時,宗祠內祭祖,擺魚時需用大海鰻,並以清蒸為主。此一道菜,蒸後放置蔭涼後掰成一大塊一大塊,裝設成盤佐菜,海鰻清鮮好吃,常一掃而空,故流傳有鰻魚摒(ㄅㄧㄥ)之來由。

八、鱸魚(清)─常見近礁大型迴游魚種,烹煮時以蒜清蒸煮食較佳,其膠原蛋白成份對術後病人之傷口癒合復原有所幫助,也有「手術魚」稱呼。功能同前提及郭魚雷同。

九、吐目(油)─吐目(長鰳)─鯡科。俗名:吐目。刺多美味,一般以清蒸食之,漁獲多時轉作魚乾或鹹魚,此種魚同鰣魚油多,惟較不討喜少食者,故常淪於製作鹼魚之下場。

十、黃隻(身)─多數老者喜食之,黃隻魚學名為絲翅鰶─科名屬鮆科。俗名大家耳熟能詳─黃隻魚也。味道不在話下,迄今尚有許多漁獲,多以油炸酥食用非常香,其壞處亦多刺且細甚為麻煩,以油炸全身整隻食用,有說─黃隻身之故。

十一、西定(爛)─此魚學名為:鎌齒魚。鎌齒科─俗名:西定。豆腐魚。果凍魚。全身軟趴趴,食用時切塊以麵粉裹之油炸或以蒜煮,微湯兩種風味最佳,所有魚刺均為線條狀頗異,不易噎著,少數人不喜食用並玩笑稱其為爛骨頭魚或沒骨頭魚。然早年先輩出外打拚,尤以定居馬來西亞,新加坡之宗親,每每返鄉省親則常指名道姓要吃─西定(豆腐魚)。南洋少見不易捕食,故另有一美稱:「思鄉魚」。

十二、歸魚(毒)─歸。學名河魨─屬四齒魨科:俗名─歸魚,美味稱:魚中之最,惟其皮,血,內臟均有劇毒,比起前述所有魚種之毒,有過之而無不及,現時日本人最喜啖食之魚類;但處理此魚均需有專業執照者,始可為人烹煮,另有如張之傑先生文中所提古人,拚命吃河魨之說,吾人祖輩早年打漁多有捕獲,上岸時其魚肚隨空氣壓力鼓脹腫大,有時口中呱呱叫有如嬰啼甚為特殊。烹煮時僅由一人從始至終由其烹煮,其中任何人亦不得隨意靠近或烹煮過程中打開鍋蓋,原因怕煙灰落入鍋中,不慎食用會致人於死,尤需謹慎不可用稻禾或黃枝草當材燒,其灰燼最易於空氣中飛舞而造成危險。故拚命吃河魨一點都不誇大其詞,處理終了其剩遺內臟更需覓一無人煙處,以土掩埋,入土三尺,慎防雞隻翻食,不慎食之亦可造成雞隻暴斃,頗為可怕。總而言之魚的排列謹將歸魚列於末後,實在不是美味為主,仍是最具警惕作用為最終目的。(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