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成功人生經驗的意義
個人身為金門文史工作者,非常榮幸能接受楊水應鄉親大老正式付託,有機會為其老人家整理出版《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鑽石婚紀念專輯》,並訂於96年10月7日由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等單位具名,決定假台北市及家鄉隆重舉辦「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暨慶祝鑽石婚紀念餐會」,這不僅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創舉,更有利於地方耆老出版口述史的示範工程。
民初梁啟超先生論史,最注重人物情境的描述,其認為人生情境常常是「過而不留」,歷史的知性本是生動活潑,應該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人物故事的記述,一旦缺乏情境,論人述事自然免不了會隔靴搔癢,甚至淪為得其理而不能得其形,或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的地步。在現代人各種回憶錄中,作者的撰寫動機,當然會直接影響其日後史料的價值,現代人的回憶錄,多少都會有當事人自我合理化的因素在裡面,這種自我合理化的現象,是人性所使然。
撰寫回憶錄,是一項恢復歷史記憶的工作,需要對自己的史實負責,不能虛飾,也不能挾私。不僅需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也要有審視自己和審視他人的客觀態度,需要借助當時的日記、筆記和文件等原始資料,以幫助自己恢復真實的記憶,特別是需要和其他相關當事人的交談、印証和相互補充,以求回憶錄內容的完整性。
在整理楊董事長的《上善若水》一書文稿與影像的過程,讓我對人生事業經營成功之道,感觸更加深刻。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自古以來,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論述,這些論述博大精深,但唯獨有關「經商」和「理財」方面,留下的著述不多,實因中國讀書人平常「恥於言利」之故,而鄭板橋的經商智慧,卻有其鮮明的個人風格,豐富精彩的觀點,彌補了這方面的缺憾,也影響了現代人的經商觀念。
鄭板橋主張的「經商糊塗經」十招,即1.先賠後賺的贏利絕招;2.先少後多的投資絕招;3.先義後利的賺錢絕招;4.先分後合的夥伴絕招;5.先暗後明的競爭絕招;6.先機後發的致勝絕招;7.和中生財的積人緣與生財路;8.險中求穩的好決策與久收益;9.變中求通的抓時機與巧應付;10.忍中求達的假糊塗與真妙招;最後鄭板橋強調人生要知足常樂,即要有好心態,才能常富足。對照楊董事長的《上善若水》的人生經驗,卻赫然發現楊董事長不僅已得到鄭板橋經商理論的精髓,也傳承了老子《道德經》中「若水章」的真精神。
在眾多旅台金門籍企業家中,無論就關心家鄉建設或是實質的回饋行動,以及對旅台同鄉會服務工作的投入心力而言,很少有人像楊水應與張邦育董事長的用心與積極付出,從他們的言行表現,我們可以發現:「這二位老人家隨著年歲的增長,益加發覺離鄉的日子愈久,對家鄉的情義感,也愈來愈濃厚。」在96年6月號373期天下雜誌,專題討論「金門幫稱霸南洋金融、船務與百貨業」主題中,特別介紹楊忠禮、黃祖耀、張允中、林國明及吳景進等企業家,歸納成功金門人的人格特質,「都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歷經過荒災與戰亂,不得不選擇到異鄉求生,不僅吃苦耐勞勤奮起家,並能從基層一路以誠信經營起事業的規模,而且至今仍然儉樸終身。」如今在楊張二位旅台董事長身上,仍然可以看見其共同的人格特質。
中國人是最重視家庭倫理的社會,長輩的生命經驗是渴望被後輩了解,我們應倡導一個觀念:讓老人家成為家裡的「精神領袖」,讓他感覺在家族裡有價值、被尊重;最重要的是,是獲得兒孫輩珍視,並且寶貴老人的人生經驗,願意分享其人生經歷並且成為一種歷史傳承;老人家的人生過往,有很多難忘的事、苦樂甘甜,他念念難忘的,是希望兒孫們能多了解一些家族歷史,「老人家的心,渴望被觸摸」;甚至於豐富的創業辛酸歷程,都很樂意和晚輩們分享。尤其是事業有成的老人家,其一生精彩豐富的人生經驗,是非常值得被傳揚開來,我們這個社會應該多給這樣的老人家一些表達自己、傳承成功人生經驗的機會和舞台。(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