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談「公廁」
隨著年歲的增長,除了深嘆馬齒徒長,也愈加明瞭人世的無常及應把握當下的哲理。所以在有「錢」的經濟後盾下,只要偷得有「閒」的工夫,馬上不作他想——打包行李,放鬆心情雲遊四海去!
近年來,因為四處旅遊,為自己原本封閉的心靈與孤陋寡聞的見識,無異開啟了一扇偌大的門窗。就拿各處所見的公共廁所來說,就讓我屢次嘖嘖稱奇。原本是一天中,再正常不過的生活小事,放眼天下後,竟變成讓人感嘆世界的不同,各地迥異的大事。
歐元迭迭上揚,所以「吃歐元,住歐元,睡歐元」是導遊一再叮嚀我們莫虛度光陰,要認真「玩、看、聽」的警語,殊不知「尿歐元」也是歐遊一項不可忽略的重頭戲。上一次廁所,索價歐元五毛(折合新臺幣二十幾元),我想要再找比它還貴的如廁費,應該是少有吧!所以為了這可觀的額外的支出,有一次團友覓得一處投幣式的公廁時,在能省則省與明偷暗盜雙重心態的作祟下,一、二十個團友,竟然只花了五毛錢,就完成了一趟如廁大事,要怪就怪在從小就生長在如廁免費國度的我們,誰會為一次幾分鐘的如廁小事,慷慨施捨那廿幾元呢?難怪好友每次都調侃我,歐遊一趟,我要比她們省了不少的費用,因為出外旅遊除了要有足夠的體力外,尤其是要與「膀胱無力」的病灶保持安全距離啊!
歐洲的公廁雖然需要付費,但因為有人管理,所以衛生條件上,還算差強人意,沒給我太惡劣的印象。反觀大陸內地的很多公廁就令人不敢恭維了。未近廁所前,就聞到陣陣惡臭撲鼻而來,要進門前,先看到「掌廁人」一手伸得老長,索錢如叫花子。進得廁所,有個門板擋著還算如意,但常是隱約見著肥臀四露,那種窘態,實在很難讓人入目。想到花了錢,雖然只有人民幣五毛,但還得受如此「委屈」,讓人還真的不由得打從心底的叫冤,因為他們幹的盡是收錢的事,但廁所的衛生維護與他們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事。
當然大陸的廁所也不盡然皆是為人所詬病,像廈門的國際機場,廁所的水準倒是比之我們國內有過之而無不及。只要一按扭,座墊上的塑膠套膜就會自動迴轉更新,讓如廁者能放心的坐在上面如廁。洗手水龍頭更是自動感應,所以洗完手後,也就無需我們洗手步驟最後的「捧」步驟,因為你根本就接觸不到水龍頭,在臺灣我好像都還沒有看過如此進步的廁所呢!
這回上九寨溝,又見識到一種叫「綠色環保廁所」,馬桶裡套著綠色塑膠袋,如廁完後,無需動手沖水,塑膠袋就會自動下沈一截更新,既省了水,又不聞惡臭,真可謂廁所的一項創新。如廁完後,按規矩都得洗手,所以洗手臺上溼溼答答的,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所以常見管理廁所的人,又擦又抹的,一副任勞任怨的委屈狀,尤其想到他每天在裡頭悶臭的模樣,讓人看了不覺都要生起一股同情之心。但廁所是否會發生惡臭,實在關乎管理廁所者的勤勞與否。九寨溝下得山來,到成都一家叫「欽善齋」的餐廳用藥膳餐,就讓我見識到管理廁所者的勤勞。未進門前,她就先幫你開好門,用完廁所洗手時,她早己準備好擦紙在一旁等候你擦手,連丟擦紙的垃圾桶也已為你踏開,等著你不偏不倚的投紙入桶,服務勤勞之至,實在讓人感到佩服。所以其管理的廁所內除了乾爽無比外,也沒有一般廁所發出的獨特味道,那是可以想見的。
每到一處,廁所雖都是讓人「出恭」的功用,但其內的格式與設備,卻未盡相同,所以有時還得摸索幾秒,甚至更久才知其沖水、洗手的門竅,如遇到外面大排長龍的情況,那種緊張的窘狀,就更讓人印象深刻了。在國內,包括大陸,如廁的秩序,常是每個毛坑間都有人在等候,所以裡頭的人,邊解褲「唱歌」,邊瞧著門下縫隙外那雙躁急不安的鞋子,上得可是心驚膽顫,深怕一個延遲,外面等候的人就要跳腳與一陣惡語臭罵,因為「一分鐘之長短,端視你是在門裡或門外」啊!若適逢唱的是較費時的「二重唱」,那緊張不安的窘狀,更是可以想像。在國外如廁的秩序,就讓人比較容易接受,大家排隊在廁所入口處,哪間毛坑間有人出來了,排隊者一個一個遞進,如此人性化的如廁秩序,實在是我們國內應該效法學習的。
澳洲雪梨的歌劇院舉世聞名,除了其劇院內的座椅讓人印象深刻外,其廁所更讓人耳目一新。白色流線型一體成型的洗手臺,一改一窟窿一窟窿的刻板模式,讓人還以為是件精工細琢的藝術品呢!所以廁所除了具備讓人排洩系統「舒坦」的功用,保持乾爽衛生,讓人不要有掩鼻而逃的慾望外,如果能夠再佐之以藝術水準的設計,我想每天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如廁小事,就會成為我們生活中享受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