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蔡浦洪旭遺物再探

發布日期:
作者: 顏立水。
點閱率:1,492

二○○七年三月五日,《金門日報》副刊登出拙稿《猶有遺物憶前賢──洪旭故鄉蔡浦探微》,引起了金門後豐港洪氏鄉親的極大關注。在陶藝家謝華東老師的牽線下,後豐港洪氏宗親組成「尋根之旅」參訪團,一行十七人在洪成進理事長、洪文章總幹事帶領下,於五月十二日由金廈直航到蔡浦訪親旅遊。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常務副會長許伯欽、同安與翔安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宋奇盈始終參加接待活動。

正如洪文章先生所言:「首先向顏先生致衷心敬意,因為有了這篇大作的仲介,使兩地洪旭公的後裔有機緣相會」,再次說明報紙媒體為兩岸鄉親「牽線搭橋」的作用。我原先沒有看到後豐港洪氏的族譜,而蔡浦關於洪旭的事蹟和遺物祇是村民歷代相傳,還沒有找到文字資料,但記敘洪旭是「同安縣馬巷蔡浦人」倒有不少版本,如《廈門人物辭典》、新編《同安縣志》、《同安台灣關係志》等。經過兩地宗親的文字和口頭核對,發現有一些出入,如洪旭的忌日、墓地、後代等。後豐港的族譜是比較可靠的資料,但蔡浦有關洪旭的遺物和傳說也不會是空穴來風,用老人協會會長洪財府的話說是不會無緣無故「相爭祖公」。村中現存歷代保留的遺物,如洪旭木雕神像、關帝與觀音木雕神像、三足青花瓷香爐以及破落的古大厝等,據廈門市文物處陳娜、謝明俊專家考究,這些都是幾百年前的文物。而村中洪氏族人為了保存這些先人的遺物,也冒過風險,費盡心思。譬如,今年八十多歲的蔣錦老阿婆,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冒著「揹佛公遊街」的風險,偷偷把洪旭的神像用稻草包紮放在「巷頭樓」草堆裡,終於逃過一劫。那麼,為什麼洪旭的一些事蹟和傳說至今還是一個謎?這是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所造成。

洪旭是反清的鐵桿人物,他跟隨鄭成功二十五年,一六六四年三月廈門失守,又退往台灣繼續扶助鄭經。由於操勞過度,他於一六六九年七月初五日病逝台灣,一生沒有領過清朝的俸祿(台灣直到一六八三年才歸入清朝的版圖)。為了斷絕沿海居民對明鄭政權的支援,清政府於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夏四月實施「遷界令」,造成沿海三十里界內黎民百姓「天寒日又西,男婦相扶攜,去去將安適,掩面道傍啼」(盧若騰詩)的慘景。連鄭成功啟蒙塾師李孟卿在南安石井院前的書房也被清兵焚毀,他部將的遭遇就更可想而知了。鄭成功的部將鄭彩、鄭聯是同安高浦人,由於害怕株連,當地的族譜也不敢記載。廈門鴻山腳下的「雙忠魂」墓也是一道謎,道光十九年版的《廈門志》載:「俗呼太師墓,不知葬者何人,或疑即唐王所封,或為鄭氏偽職,或以為芝龍兄弟招魂之墓,均無確據。「還好《鄭氏族譜》有載:太師即鄭廣英,太傅即鄭海英,系鄭成功叔父鄭芝鵬的兩個兒子,一六四八年抗清死於海澄,死後分別追贈太師和太傅。由此,「太師墓」得以澄清。可見當年抗清的將官,身後族譜不敢記載,墓葬不敢標志,這就是今天研究洪旭身世難度的前因。

兩地宗親首次會面,畢竟是件幸事。我在主持會上說是「親堂見親堂,歡喜木舉狂」,在座的鄉親都甚以為是。洪文章先生也認為此行使「族親親情能兩地互通情誼」而得以「相認相擁抱,相親融」。儘管有些疑惑還是懸而未決,但起碼有兩點可以達成共識:

一、同是天相公的苗裔

據金門《後豐洪氏族譜》記載,其始祖洪楷是洪適次子,字宣曦,號仕同,南宋景定五年(一二六四年)進士,授泉州府同安縣尉,咸淳六年(一二七○年)擇居同安縣翔風里二十都烈嶼青岐鄉,堂號為「滄江義門」。馬巷蔡浦洪氏開基祖洪道是洪皎(字獲麟)次子,因避戰亂於南宋紹興年間遵父命隱居同安縣翔風里小嶝嶼後頭保,創「嶝山」堂號。洪道是洪楷的堂叔,都是天相公的子孫(天相公生洪皓、洪皎二子),這樣算起來,兩地洪氏宗親八百年前正是一家人。但這樣「搓草索搭草瓜棚」,未免扯得太遠,至少三百年前的血緣關係還是十分密切。

洪旭傳有十一個兒子,四十四個孫子,現在的廈門、集美、同安、翔安等地都有他的後裔,比較明顯的就是同安縣城北門外洪氏家族。據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版的《大同志》記載:「洪心澄,翔風十九都人,住北門外,年二十中,現任河南偃師知縣。「洪心澄是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中舉人,而他的弟弟洪淳瑛是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中舉人,所以康熙版的《大同志》沒有收錄洪淳瑛。到了嘉慶版的《同安縣志》,已有兄弟二人的傳略並同祀鄉賢祠,還載明他們是「在坊北門外人」。對照《後豐洪氏族譜》,方知心澄、淳瑛是洪旭的孫子(即洪旭次子鍾典之子),也說明最遲在康熙中期洪旭的子孫已從金門後豐港徙居同安在坊里(縣城)北門外,據說堂號是「滄江」,但官方的志書卻隱去他們先人(洪旭)的名諱。後來我查閱光緒版的《馬巷廳志》,發現卷十四「封蔭」有一條資料:「洪家玉,心澄父,郡庠生,封文林郎,偃師縣知縣」。同樣不敢提及洪旭,但《後豐洪氏族譜》有載:「鍾典公,忠振公(洪旭)次子,許氏出,諱家玉,號惕齊,泉州府學生員,以長子心澄初任河南偃師縣知縣,覃恩敕贈文林郎加一級。「志書與族譜記載吻合。乾隆四十年設置的馬巷廳,轄地包含現在的翔安區和金門縣,因此心澄、淳瑛沒有被廳志收入,但作為金門人的洪旭也沒有收入。所以我大膽推測,洪家玉是否住在蔡浦?如果是這樣,那麼蔡浦現存的遺物(如故居、神像等)與洪旭「霑邊」就更接近了。但這祗是設想而已,還得有文字或實物佐證。

二、古墓葬是衣冠墓

蔡浦村中的兩處古墓葬,據說是洪公掄和洪旭的墓地,代代相傳,年年獻紙,而且按房頭輪值祭祀。但據我看到的文字資料,如《廈門人物辭典》、《金門縣志》卷十二「武績」等,洪公掄於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隨軍到海南島征伐黎族時,因與兩廣參將張萬紀策略相左(公掄採用招撫策略),氣憤而死。據說屍體失落,廈門雲頂巖也是「御賜金顱」的衣冠墓。洪旭卒葬台灣,直到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才敕從祠延平郡王祠之東廡,同年遺骸歸葬後豐港新林頂,新編《同安縣志》說他「後歸葬故里」可能也是來自這個出處。古代有「衣冠塚」的葬俗,如同安北辰山閩王王審知的衣冠墓,金門東珩村南郊通往陽宅小道旁也有陳健(明三郡知府)的衣冠墓。洪公掄的「金頭顱」傳說埋葬十八個地方,洪旭是二百年後才歸葬故里。原先因海峽相隔,祭祀不便,在大陸造個衣冠墓,供族人憑弔,這已不是先例。

當然,也不排除是洪旭子孫的墓葬。陳健號滄江,他的長子甫吉墓在長興里靜管院,次子甫列墓在長興詩山,當地百姓相傳都說是「滄江墓」。蓮花窯市有座古墓,因為墓碑被毀,當地居民傳為「瑤頭探花墓」(即乾隆二十八年武科會元探花葉時茂)。二○○○年農曆五月十二日因公路拓寬,出土了墓志銘,才確認是瑤頭乾隆年間國學生葉仰高的墓葬。坊間這種張冠李戴的事時有所聞。依據《後豐洪氏族譜》的記載,洪旭的子孫在同安有多處的墓葬。如洪旭的長子洪磊(明鄭時任吏官兼理戶官事務)暨妣蔡氏合葬在同安霞(下)店山(今屬集美區後溪鎮)。洪磊的生母李氏(誥封一品夫人)原葬金門後盤山,因「被鄭開掘去」,後招魂與兒子同葬下店山。洪旭的八子鍾明公(一六七○—一七一六)附葬於生母莊氏的墓地,址在同安縣從順里二都西墘保郊墘鄉(今為祥平街西塘社區居委會溝墘村);洪旭的孫子淳信(鍾明次子)葬在從順里後宅保許湖鄉(今為新民鎮蔡宅村委會古湖村),還有一位孫子洪淳輪(鍾明四子)葬在蔡宅保深田鄉(今屬新民鎮蔡宅村委會)。這些墓地至今是否存在,還有待田野調查。由於前面所說的原因,許多墓葬沒有碑記,以致把洪旭子孫的墓地附會為洪旭的墓也是有可能的事。

拙文可能是「理還亂」,但兩地宗親首次溝通,呈珠獻玉,有助於歷史謎團的釐清。有一點可以肯定,蔡浦世代保存的這些遺物和流傳的掌故,不會與洪旭毫無瓜葛。至於什麼關係,則有待文字資料或地下考古的發現。二○○七年正月十八日,六桂堂宗鄉社團在南安市石井鎮仙景村舉行信杯迎祖大會,蔡浦村洪天保先生聯捷七杯,贏得二○○八年恭迎六桂始祖的舉辦權。翔安、同安也先後成立六桂堂文史研究會,金門縣六桂堂宗親會理事長洪允典先生也都率團慶賀。蔡浦宗親期盼後豐港宗親明年前來參加這一盛會,藉此再次探討洪旭的遺跡,共同宏揚這位開台先賢的豐功偉績。

丁亥年小暑日 於古莊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