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欣見《顯影月刊》重生

發布日期:
作者: 薛芳千。
點閱率:1,388

《顯影月刊》保存者薛少樓先生不為己私,樂意將孤本出借予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江柏煒教授複製重刊,居功厥偉。江教授歷時三年終於完成出版,採用電腦高階掃描,重新製版編輯,建立目錄,以及編制頁碼,顯影因此脫胎換骨,再以嶄新面貌重見世人。令人深感欣慰,實珠山之幸,亦金門之幸也!因此得特別感謝江柏煒教授,以及研究助理詹智匡、翁芬蘭、楊宏茹、蔡惠欣、黃依雯等6人的不計辛勞和付出,終能化心血為結晶。感謝你們的努力和貢獻,顯影才能獲得重生,並且造福月刊的愛好者及使用者。

顯影月刊能夠獲得完好的保存,必須歸功於當年(58年前)顯影月刊社顏西林社長,因為他受該社發行人─表兄薛崇武先生之托代?保管。在當時(1950年)的烽火歲月中,他是冒著犧牲生命的危險忠人之事保存下來的,比之於當年其他村裏的刊物盡行銷毀,唯獨顯影與顏先生一起僥倖存活,那是多麼的不容易呀!真誠感謝顏先生用性命保護月刊孤本長達48年,才能夠讓珠山後人有幸親眼目睹它的芳容,以及重回珠山的懷抱,此一緣起可參閱筆者所撰《顯影月刊,重見世人》一文。

當時從顏先生手中接過這一套孤本月刊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加以複製,除妥善珍藏原稿本外,並將複製本公諸於世。經薛氏宗親會理事會通過撥款影印,立即將原稿送交印刷廠影印及裝訂,費時3年印製30套,總共送出24套予社會各界人士及圖書館。自1998年起,幾乎每年都有人上門來向我借閱顯影月刊,我從未拒絕,目前更出借到遠在臺灣的金門鄉親。我也經常留意社會上對顯影的回響,終於拜讀到金城國中楊清國校長發表於2001年1月7日金門日報副刊上《顯影月刊與珠山學堂》的專文,專注於討論珠山小學的教育方面。因此,我想見賢思齊焉,為社會大眾寫一篇有關顯影的導讀,於是在同年9月16日同樣在金門日報副刊上刊登《顯影月刊,重見世人》一篇。

首次複製採用交商影印方式,印刷廠需將原稿孤本拆開逐頁影印,完成後再分別將原本及影本裝訂成冊。由於這一拆一裝之間,原稿受到相當程度的損害,保存人薛少樓先生(薛崇武先生之令公子)為之心痛不已,致使此後屢屢有人商借原本影印時,少樓先生概不應承。當江教授告知我準備再次複製,所做企劃案已獲得公務部門若干經費支援,欲商借孤本使用,我即將上情說明恐不易得,建議他改用影印本,反正他手上有一套,我也有一套,方便得很。誰知他堅持借用原稿,我心想就讓他去碰個釘子吧!哪承想,經過他鍥而不捨的聯繫與要求,並解釋整個複製步驟系採取數位照相製版,無須拆開肢解原本,所以不會發生損害情事,敬請放心,少樓先生最終點頭應允了。

之後,江教授告知我以上結果,而且複製經費大部份已有著落,又有原稿可以使用,真是萬事俱備,即將開工複製。承蒙他的高看,邀我合作共同出力,我自然是一諾無辭,專等主持人分派工作。自此後我一直安心等待,可一年過後遲遲沒有分配給我任何工作,但又不便吱聲。直到2005年10月2日下午,我在桃園國際機場準備搭機飛往新加坡與宗族文化協會南洋慶賀團會合,臨上飛機前接獲詹智匡先生來電通知顯影月刊重刊工作將近完成,江教授囑咐我寫一篇序文配合,我立即承諾,只問他啥時交卷?他說時間很寬裕,寫好了告訴他一聲。誰知一等經年,卻等來江教授電話說序文不寫了。我問何故?他說複製後才發現影印本中把原稿遺漏了3冊,分別是新村卷、六周年紀念刊、周季工作紀念刊,現在必須將這3冊補進來。而複製經費是依照影印本估算的,如此一來導致重刊經費超支,只好把其他的相關文章及序文通通省略掉,情非得已。我雖然理解,也不免悵然若失,但情勢如此又能奈何,只落得一個無事一身輕罷了!

盼呀盼的,總算在今年盼到新版的顯影月刊,這重刊本又比先前的影印本漂亮多了,超棒的,既現代又進步,於是顯影重生了!月刊不僅在外觀及裝訂上高貴肅穆,在內容及樣貌上更是原汁原味的重現。從此,重刊本又賦予顯影月刊新生命,我又有緣再重讀它一遍,真是不亦快哉!

雖然,我未能參與重刊工作,不免幾許惆悵;但是,聽江教授述說重製過程中種種難處,心中更加多少不忍。他說教育部補助18萬元,卻因為編製技術上的困難,以致進度嚴重落後,進而造成製作成本的增加,時間延長了2年,經費暴增9萬元,不得已只好咬緊牙根自行吸收。原訂重製10套,概估不敷所需,勉強追加到20套,印製完成後,除了上繳教育部外,剩餘者只能分贈金門技術學院、政治大學、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典藏。期望地方政府重視此一代表閩南文化之結晶,未來再版印行時能夠惠予撥款贊助,光大刊物之價值。

再一次讀完顯影,我不由然的又勾起在影印合訂本首頁上,顏西林先生的那篇感言,再回頭讀它一次,還是深受感動,無以名狀!茲照錄如下。

2007. 11. 10.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