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東吳手記 王國良教授福州之行始末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元。
點閱率:765
字型大小:

國良教授,是東吳大學中文系我所認識的第一位教授——儘管現在王教授已經離開東吳,去了臺北大學任教,但他仍然是東吳的兼任教授,每週一都來上研究所的課。

認識王教授,當回溯到1997年秋天。這年秋天,在東海大學召開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這是我平生第一次來臺灣(此前一年,成功大學也邀請參加該校主辦的研討會,論文寄達了,討論的場次、評論人都安排了,後因故未能成行)。王國良也是與會教授之一。王教授主攻漢魏六朝小說,成績卓著,在海內外學界有相當的知名度。會後,大家由台中回到臺北,大陸學者則入住臺灣師範大學的招待所,在臺北活動了兩天,最想看的自然是故宮博物院。記得從博物院出來,王教授邀請大家便道到東吳大學看看。從博物院到東吳,步行只要十五分鐘。東吳校門口的路旁停著一長溜的摩托車,擠擠挨挨。王教授時為東吳的中文系主任,我們在愛徒樓參觀了中文系狹小的辦公室,他又領著大家去看圖書館。圖書館整潔乾淨,安寧舒適,圖書存藏有序,給參觀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的12月,我再次東來參加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這個研討會的主辦單位是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文史哲出版社老闆彭正雄本身就是一位學者,也與會,彭先生邀我們幾個人到他的書店看看,並說,出版社和書店是自己開的,你們要什麼書,儘管挑走好了,不要客氣。我們兩三個人還是不太好意思,我挑了幾本,其中就有王教授的漢代小說研究的著作。

記得十六七歲的時候,讀過俄國詩人普希金的一首詩,大意是說,每個人都坐在各自的生命驛車上,年輕的時候,希望車夫把車趕得快一些,恨不得往前直衝;中年的時候,坐在車上昏昏欲睡,似乎沒有太多的感覺;等到稍稍清醒,無意間發現車夫原來是這麼莽撞,無論怎麼喊叫,車子的速度還是飛快。和王教授別後,忙忙碌碌,無所事事,莽撞而且飛快地過了七八年。大前年夏天,一位同事參加一個古小說的學術會議,給我捎來王教授所托的小紙條。王教授知道我這幾年分心從事地方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希望協助他查找近代閩籍藏書家龔易圖的大通樓藏書目和龔氏著作。我這才知道,他已經離開東吳,去了臺北大學,主持該校文獻學研究所的工作。大約過了半年多,有個晚上,陳慶浩教授從法國巴黎來電,陳教授和我的名字一字之差,他說是同宗同族,確定無疑,由於研究的領域有些接近,在某些場合按姓氏排名之時,也是一前一後,特別親切。使我感到意外地是,陳教授居然說王國良教授這時就在他的身旁。我又和王教授說了些話,原來,他去巴黎看書了。王教授還說,他正在申請一個龔易圖書目研究的專案,希望福建省圖書館和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能提供幫助。我說責無旁貸,並期盼王教授早日來閩。

今年元月初,和王教授來往了多通的郵件,都是來閩看書的事。二十八日下午,王教授由臺北轉機香港,到了福州,開始了為期十天的訪學讀書活動。常常有人問我,王教授此行做什麼課題,我說做的是襲易圖大通樓藏書目。我看他們瞪大眼睛的表情,就知道襲易圖是何許人,他們並不知道。我說,龔氏的藏書樓原址在西湖賓館東門濱湖處,他們才找到話題說,原來在這麼好的地方。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龔易圖和龔氏藏書,是絕無干係的,但對居住在省城的文化人來說,似乎不當忘記這位近代擁有數萬卷珍貴圖書的藏書家。清朝乾嘉間樸學家閩縣陳壽祺說「閩人不善為名」,這話當然是在特地場合上說的,但是,像龔易圖這樣的藏書家,葉昌熾《藏書紀事詩》竟然將其遺落,我和王教授都覺得有欠公允。王教授以為,福建明清兩代出現了許多文學家和藏書家,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人不瞭解、不知道,我們所做的研究,就是推動,就是讓更多的人能逐漸瞭解。王教授對我說,你近年來做的一些文獻的書,如《賭棋山莊稿本》、《魏秀仁雜著》,還有《徐熥集》,我在臺灣都看到了,而且買了。我說這麼快呀?《徐熥集》才剛剛出版。他說,臺灣有不少學者很關注文獻。經他一說,我也記起了一件事,不久前東吳大學有一位研究所的同學,說他的論文做的是謝章鋌,寄信讓我替他代購一套《賭棋山莊稿本》。我對王教授說,你現在兼做圖書文獻了?他說,你不也是兼做了嗎?彼此會心一笑。

從第二天開始,我陪王教授出入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兩館的特藏部,得到省館謝館長、林主任,師大館方館長、鄭主任的幫助。從住所到省圖交通不是很便捷,師大文學院的王漢民教授有時還開車相送,張家壯老師也協助做了不少事。在看書期間,不期在省館見到我的學生林虹、蔡瑩涓、劉建萍,他們也來查閱資料,頗為欣慰。王教授祖籍閩南,二月一日(週四),我陪他去了廈門,次日我先回榕,週六、週日圖書館閉館,他又獨自去了漳州和泉州。王教授的日程安排周密,他計畫去廈、漳、泉,臺北大學三位研究所的同學從臺灣趕來和他會合。研究所的同學有一位做磚雕的研究的,一位做道教宗教信仰研究的,我們到廈門市同安區,得到區金門同胞聯誼會和文化館的幫助,他們為研究所的同學實地考察提供了不少的方便。王教授和他的學生到漳州、泉州,也分別得到漳州師範學院、泉州師範學院同仁的熱情款待。

二月八日上午,王教授在省圖又看了半天書。查書的工作基本上告一段落。午後,我開車帶王教授看了三個地方。龔易圖大通樓遺址是不能不看的。遺址到底還「遺」了些什麼,因為沒有見過原址,不好評論,參考襲氏後裔編寫的一本小冊子,大概可以推斷,池塘還在,一些奇石還在,也可能還有一些樹木之類。不過,從大體的方位,的確可以想見當年大通樓之盛及龔氏藏書樓之大概。王教授此行,或許多多少少增加了一點感性認識,他還拍了些照,以做資料之用。

第二處看的是福州城南螺洲的陳寶琛藏書五樓。藏書樓的重修工作已經基本結束,但尚未開館,差一點吃閉門羹。五座樓的樣子都出來了,只是空蕩蕩的,樓可羅雀。日後,人們來到藏書樓,能看些什麼呢?看重新修繕的樓房?還是圖片、複製過的照片?前年六月下旬,我帶學生來此,當時還是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大門緊鎖。當時沒有辦法呀,只好翻牆,身子剛剛上牆,不好,來人了!心想這一下狼狽了。沒想到那人過來是告訴我們,那裏有一張木梯可以用,你們徒手翻牆好危險。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看門人(他也沒有鑰匙),如此地「為虎作倀」。他說,他是當地人,有人來參觀陳寶琛的藏書樓,他都很高興,就是來看的人太少了。藏書樓只有滄趣樓靈光獨存,其餘四座或餘殘垣,或剩斷壁,即使滄趣也已成危樓,踏在木板上,嘎吱嘎吱響,木梯搖搖晃晃,到處是塵埃灰土。這次與王教授一道來參觀,與上次的體味全然不同。我心裏想,既然陳寶琛現在被尊為福建師範大學首任校長,何不讓陳氏五樓交由師範大學管理(或共管),把陳寶琛從前捐給協和大學的書搬些過來,在此重建一個陳寶琛圖書室,不就多少有點名副其實了?有賓客來訪,帶他們到此一遊,不也更可以看出一個學府的傳統和積澱?書生之見,百慮或許尚有一得,可說不定呢。

「螺女江空一派秋,白沙如雪合江流。旗山更在沙痕外,一葉漁舟幾點鷗。」這是清朝乾隆間許遇《家山雜憶》組詩中的一首。我們到螺洲已近殘臘,但與當年許氏所詠秋景亦相去不遠。螺女江,又簡稱螺江,是閩江的一段,此地因晉朝有一個美麗動人的「螺女」傳說而名螺洲,為此這段江流也稱相應螺女江或螺江。螺女江水量豐沛,急速地從藏書五樓前向東流去。螺洲、螺女江之外,還有螺女廟。問了不下五六位當地居民和學生,都是搖頭說不知,或沒聽說過。後來經一長者指點,我們才小心地把車子開進沿江深巷,深巷逼仄,僅容一車。最後連一車也不能通行,只好棄車徒步。大概是離廟已經不遠,村民大多知道其址。一直走到巷道的盡頭,其地只有一些老舊的房子,駁雜的樹木,不過,左顧右盼,仍然見不到廟宇的真容。片刻間,從堤岸外走過來一位婦女,手上還提了一個籃子,像是從江邊洗菜回來的樣子。這位婦女指著我們身後三五米的房屋說,那就是了。回身一看,哪像是廟呵,破屋一座,也無牌匾,也無廟號。木門鎖著,又讓人犯愁。婦女又說,鑰匙就在她家。她很熱情,很快就取了鑰匙,打開木門,拉了開關,如果沒有電燈,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見。廟很小,大約只有十四五平方,有供桌、香案,供桌背後的牆上是整幅的壁畫。一個大田螺,螺上升浮著一個年輕貌美、臉色善良溫和的女子,這就是螺女,或叫田螺姑娘了。田螺和螺女的上方和左右兩側,畫著幔帳一類的裝飾。應當承認,壁畫比較粗糙,可能是年歲較久,色彩也不很鮮豔,因此也就顯得特別古質、純樸。王教授很高興,說,教了一輩子《搜神記》中的「白水素女」,也知道故事發生在侯官,就是沒有到過。今天終於到了,見了,回去可以把拍的照片給學生們看,讓他們分享。在回去的路上,王教授還告訴我:在詢問剛才那位婦女之前,他已經看到她在江邊洗田螺了,個個田螺都挺大的,她洗得很專注,當時不敢貿然跟她說話,怕她覺得突然,吃驚而出意外(落水)。怎麼這樣巧,來看螺女廟,又見到有婦女在螺女江洗大田螺。巧合歸巧合,但似乎可以推斷的是,螺女廟附近的田螺確實較多又較大。這也算是這次來螺洲的一個意外驚喜吧!

次日一大早,王教授仍然經由香港,返回臺北了。一個多月之後,我參加銘傳大學校慶也來到臺北,並且到臺北大學文獻學研究所拜訪了王教授。臺北大學辦學的時間不長,文獻學研究所更是剛剛組建不久,所裏沒有多少圖書,王教授就把自己的藏書搬一些過來,他說,家裏書太多,堆不下了,可能有兩萬多冊吧,搬一部分到學校,別人可以用,我自己也可以用。話題又回到龔易圖的藏書和藏書目錄來,他說,論文還沒寫好。他還說,正在準備材料,金門技術學院下周請他過去講一次金門文獻。

九月中旬,我重到臺北,在東吳剛剛教了幾堂課,王教授就來電說,要過中秋了,一起吃吃飯,到時來接你。中秋前一晚,王教授果然把我接到永康街吃了中秋飯,同時還送了月餅。王教授說,論文寫得差不多了。過了幾天,他在電話中談了這篇論文的一個重要論點:烏石山房藏書與大通樓藏書雖然都是龔氏的藏書之處,但卻是不相混同的兩處藏書,說烏石山房藏書就是大通樓藏書,或說大通樓藏書就是烏石山房藏書,是不對的;烏石山房藏書目與大通樓藏書目,當然也是兩個不同系統的藏書目錄,也各不相混。我說,請把文稿發過來,讓我先睹為快。王教授發來論文,題目叫《晚清龔易圖藏書探析──以〈烏石山房簡明書目〉〈大通樓藏書目錄簿〉為主的考察》,仔細閱讀一過,覺得論文材料翔實,材料豐富,論證充分,解決了多年來學界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論文還對鄭振鐸先生的手抄本《大通樓藏書目錄簿》作了研究,王教授在福州查書,非常認真地將鄭氏抄本與福建省圖書館藏原本作了比勘,不僅發現鄭氏抄本的數處錯簡,而且對鄭氏本的奪、倒、衍、訛一一作了訂正。關於烏石山房圖書流傳到臺灣的問題,王教授在論文中也作了交代,雖然這一部分不一定是王教授的發明,王教授所作的工作還是比前人更推進一步。龔氏「烏石山房」藏書精品三萬四千餘冊,已於一九二九年讓售當時的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這些圖書至今仍舊安然無恙,成為臺灣大學圖書館庋藏古籍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當時經手這些圖書的是這所大學文學部的日本學人神田喜一郎(1897-1984)和他的助手前山鳥信次(1903-1983),書款是一萬六千四百美金。關於這批圖書如何流入臺灣,龔氏後裔編的《憶福州三山舊館》(2000年春印)記載可能有所出入。

筆者這篇劄記,無意詳細推介這篇論文。我只想說說自己的兩點感想。其一,王教授撰寫這篇論文可謂勤矣,從醞釀到大體成篇(王教授稱為初稿),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他還特地從臺灣飛往福州查了十來天的書,實地考察大通樓的遺址。至於臺灣大學圖書館、東吳大學圖書館,特別是東吳,他不知跑了多少趟。王教授是老東吳了,他還告訴我,東吳圖書館一週七天,只有星期天上午休息,其他時間都是開放的。他就是常常利用星期六、星期天來查書的,就在我寫這篇短文的上個星期六,他還來過,而且有所收穫。可見嚴謹的科學研究多麼不易,寫一篇好一點的文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二,龔易圖過世於1893年,至今110多年,人事滄桑,龔氏的十萬卷珍藏的圖書不絕如縷,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圖書一大部分被保存下來了,更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圖書已化私為公,分藏於福建省圖書館和臺灣大學圖書館,對于學者們來說,都是一種福分。王國良教授說:「也許世人除了關心龔易圖藏書的來龍去脈之外,更應把精神用在兩家圖書館所庋藏龔氏原有珍善典籍上,開發其精彩內容,進行更多深入的探索,方是學術界之福。」我本人非常讚賞王教授的這一結論。

我期待著王教授有機會再到福建,再次利用福建的圖書資源,寫出更多更精彩的文獻學論著。當然,我這次來東吳,也會珍惜機會,多多利用臺灣的館藏典籍,相信對自己的文獻學的研究也會有幫助的。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