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史述》序
二○○五年春天的傍晚,為了編修《金門碧山陳氏族譜》,必須找幾位通曉村里掌故的長老配合,當日一行四、五人,在里幹事陳慶耀的帶領下,拜訪碧山耆老陳怡情先生。當時他老人家正在田中挑水澆菜,慶耀說明來意,不待慶耀說完,他冷冷的說:「我沒讀冊,不知半項。」擺明了就是不歡迎,陪同的村民打著圓場:「這個老人家的個性就是這樣。」第一次見面就碰個大釘子。但我不死心,第二天,與妻秀嬌再去找怡情伯,自我介紹:「我是東珩蕭堅固的孫…」,這回他很有禮貌的聽我說完,並向我道歉,賠昨天的不是,解釋之所以對前來訪問的人有戒心,乃緣於有學者抄襲他的作品,也許看看他是鄉下老頭,發表時不註明出處,他深惡痛絕的說:「簡直不尊重作者的心血,…」。待心平氣和後,我說明修族譜的目的不僅記錄祖先的名諱,更是寫村莊家族的歷史,作為過去與未來的通道。對全國最大的僑縣而言,族譜更是無形的橋樑,維繫海內外的親情。怡情伯認同我的說法,碧山修譜工作也由此順利展開。
怡情伯民國十五年生於碧山,童年適值抗日,僅讀四年私塾,自感失學之痛,因天資穎慧,又勤於自學,培養了超人的記憶力。光復後任碧山第二甲甲長,熟悉地方事物,以史筆風格,長期記錄村落的人事變遷。因此每到怡情伯家,就有聽不完的故事。收錄在族譜內的人物,從開基祖於元朝避禍來浯居碧山起,南明時期陳四明之傳說,到晚清時期,先民如何到南洋奮鬥,而後在家鄉辦教育,蓋洋樓等等,歷歷數來,一一浮現眼前。編輯《碧山陳氏族譜》初稿暫告一段落後,開始有記錄村莊歷史念頭;我和他說:「怡情伯,你來動筆,我用族譜幫您考證,秀嬌幫你潤飾。」加上鄉親陳榮泰、陳昆齊、陳長慶等人的鼓勵,在為下一代能留點東西的心情下,怡情伯在挑水耕種之餘,把腦海中的記憶,在日曆的背面,化為一篇又一篇連同村人都聞所未聞的村史、南洋史,呈現在金門日報後,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現身在他家中,多方讚揚與鼓勵。同村的人,更是忠實的讀者,因為怡情伯的文章,才知道過去村莊的故事。
現今八十餘高齡的怡情伯,耳聰目明,身體硬朗,日出而作於壟畝間。中午酌酒之後,便提筆寫作,偶爾我也參與小酌,聽他如數家珍的村里傳說。深深覺得,金門的歷史長度在村落,村落的歷史深度就在老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