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第四屆浯島文學獎散文組佳作烈嶼阿伯

發布日期:
作者: 林玉寶。
點閱率:985
字型大小:

過一江水的林天守,跨越金烈水道,亦步亦趨地抵達西洪!風飛沙,飛不走堅強的毅力;狂風雨,驅不去堅忍的鬥志!

一、

島外島的烈嶼上林,濱海而居,三歲無父、十六歲無母的林天守,唯一的胞姊,遠赴大陸謀生,而音訊則杳然。他一人,赤手空拳打天下,吃安脯糊、住破古厝、穿舊衣裳、腳下五趾見陽光,一根扁擔、兩只麻袋,大陸、烈嶼,來回穿梭,除了為目前的生活而忙碌,亦為往後的生計著想。

生性勤奮的林天守,不僅打零工,也拜師學會了炸油條、花、寸棗、口酥、米香、荖,花生糖,更學會了做碰粿、紅圓、紅龜粿等許許多多的小本事,尤其是清明節的薄餅皮,更是薄薄QQ的一張張,包起餡料絕不會破裂,讓人讚不絕口。

林天守的足跡,走遍烈嶼的每個角落,天未亮,矯健的身軀,挑起雜碎擔子,一點也不費力。大至拜拜的祭品、小至女人的胭脂、椪粉,為了貧窮的家境,只要有錢可賺,他從不怕麻煩、亦不怕吃苦!

「天守啊,看你成天為了生活,忙得不可開交,既要做生意,又要煮飯、洗衣,日子多難過,何不乾脆給人做兒子去,省得為自己添麻煩!」細腳婆經常半勸半譏諷他說。

「細腳婆,坦白告訴妳啦,人不怕窮、只怕志短,父母生給我們好手好腳,只要自己敢拚、敢做,肯努力,絕不會餓肚子的!」林天守始終相信,志氣和毅力勝過一切,他願意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奮發,絕不必靠人吃飯、仰人鼻息。

「做人家的兒子,三餐既有飯吃,又不會在外面受到風吹雨打太陽曬。老實告訴你啦,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細腳婆說後,更直截了當地告訴他,「金城有一戶做生意的有錢人家,沒兒沒女的,想收養一個兒子來繼承他的家業和香火,如果你有意願的話,我來牽線、幫你做媒。你看怎樣?」

「我可沒有那個福份,」林天守反諷她說:「妳可以叫妳兒子去做人家的養子啊,既不必上山耕作,又不用下海鏟蚵;家中少一個人吃飯,又可以省掉一筆開銷,這可說是兩全其美、美事一樁呀!妳何樂而不為呢?」

細腳婆無言以對,從此再也不敢提起這件事。

二、

生肖屬蛇,比實際年齡看來年輕的林天守,自小生長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經歷九三、八二三、六一七等多次砲戰。在那閃炮火、躲防空洞,親眼目睹屋瓦紛飛、屋宇倒塌,人員與家畜傷亡哀嚎的情景,在那驚心動魄的歲月裡,身為保鄉衛國的民防隊員,更必須服從上級命令。除了參與民防訓練,還必須出公差、挖壕溝、抬屍體、搬石頭、建機場,甚至半夜還得起來巡邏,與正規部隊並無兩樣。唯一遺憾的是享受不到軍人吃公家、穿公家,還有薪餉可領的待遇。

皇天不負苦心人,林天守非但沒有給人做兒子,反而憑自己的勞力,儲存了一筆錢,不多久,終於憑媒妁之言,和素有「青岐一枝花」之稱的洪氏,結成連理。洪氏聰穎賢慧,嫁給了林天守後,勤儉持家,夫妻恩愛,一連孕育了八個兒女,鄉間多嘴的三姑六婆,取笑他們說:「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了,還生那麼多!」

「大人少吃一口,孩子就有飯吃了;大件的衣服,裁成小件,一個穿過一個,日子照樣過!」洪氏非但沒有怨嘆,反而為自己辯白。

冷嘲熱諷,讓人最感難受,但粗布做成的衣裳,也很暖和,洪氏從未嫌過!

林天守挑著雜碎擔子四處販賣,純粹是為了家計和生活,手掌磨出了厚厚的一層繭,腳上常穿的是一雙「中國強」的舊球鞋。他唯一的嗜好是吸菸,經常可見他的嘴角銜著一支廉價的「新樂園」香菸,口袋不缺「自由之火」的火柴盒。在閒暇之餘,他也投入「宋江陣」活動,練就一身好體力,從不知生病為何味?「李府將軍廟」,是村人心靈寄託與信仰的所在,每逢慶典或廟會,他必放下手邊工作,全力以赴。從準備敬拜神明的「三牲」與「五牲」,從搬桌椅到抬神轎,幾乎樣樣來。而「林氏宗祠」內的大小事務,更是熱心參與、從不缺席;無論出錢出力,亦未輸人!也因此而博得村人分外的尊崇。

三、

民國六十四年,金門縣政府有鑒於東北面的西洪地區,有部分土地乏人耕作,未能達到地盡其用之目的,決定辦理公地放領,鼓勵縣民申請墾荒。當林天守知道這個消息後,眼看膝下兒女逐漸長大,古厝內的兩間臥房,已容不下,靠著打零工賣雜碎亦非長久之計。於是他擲杯請示了李府將軍爺:「將軍爺祖,弟子林天守,為了往後的生計與孩子們的前途,決定到大金門墾荒。惟此去路遙遙,不知是否有當?叩請將軍爺祖明示。」

林天守終於獲得將軍爺祖賜予連三聖杯,簡直讓他喜出望外,於是他精神一振,趕緊向政府提出申請,並很快地就獲得准許。當他攜著簡單的行囊,邁開步伐,帶著兒子們,搭乘金烈交通船,抵達大金門的西洪地區時,這塊被喻為鳥不生蛋的地方,風飛沙,飛進了嘴巴,也朦朧了雙眼;林木野草遍佈,走了進去,總是在裡頭繞了許久,才找到出口處;崎嶇的山路,常被摔得鼻青臉腫!

同來墾荒的阿豬兄,勸林天守說:「我們來自大金門,萬一墾荒失敗,回家容易;你來自一海之隔的烈嶼,萬一一事無成,再回去故鄉,勢必臉上無光。不如趁早死了這條心,回家繼續賣雜碎、打零工算了!」

「一枝草、一點露,我們既然來了,就沒打算回去!」林天守語氣堅定地說。

「你看,你那些孩子,雖然個個長得清秀,但尚不及鋤頭高,怎麼能做這種粗重的工作?他們鋸得動樹幹、搬得動石頭嗎?這裡是個沒人出入的荒郊野地,萬一累死在這裡,也沒人會理睬的!」阿豬兄依然潑他的冷水,勸他回頭。

「阿豬兄,謝謝你的提醒。不過我始終認為,力氣大一點的做粗重一點的,力氣小的做輕一點的,俗話說人多好種田,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他們雖然小,只要多磨練,力氣會越來越大的。」林天守雖然有孤鳥插人群之感,但還是努力地調適自己。

初來時,林天守父子,在西洪一株巨大榕樹下的草坪上,睡了三夜,忍受著蟲噬蚊子叮咬的苦楚。白天,他們搬空心磚,層層疊疊排列,採砂石,攪拌著水泥,父子同心協力,終於搭建成一所能遮風避雨的工寮,不必白天太陽照身影、晚上月亮映人影,休憩與睡覺的地方總算有了著落。工寮雖小,也略顯擁擠,但他們的向心力卻更勝一籌,父子喜悅的形色也溢於言表。

當父子在工寮內「土油燈仔」的光影下圍坐,的確倍感溫馨。風大的時候,燈火容易熄滅,於是他們又添購了煤油燈,但為了節省煤油起見,只要就寢,立刻熄滅。

他們又在工寮旁邊,築起了一座克難式的爐灶,但附近只有一口供澆菜洗衣用的水塘,飲用水必須到鄰近的村落或軍營去擔挑汲取。為了飲用、洗滌和灌溉的方便,必須有自己的水井,但鑿井工人則難找,父子只好先行鑿了一個小水池。然而,飲水、洗滌要水、灌溉要水,小小的池塘已不夠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覓,終於找到鑿井工人,於是他們連挖三口井,每口十三圈;鑿成後,泉水快速地湧出,林天守暗自地慶幸,往後不愁沒水可用。然而,當裝上抽水馬達後,從藍色水管流出來的竟是土黃色的液體,孩子們也為這污濁的水質發愁。

「阿爸,這種水怎麼能用?」大兒子愁眉苦臉地說。

「只要有水源就好,水質可以慢慢來改善。」林天守老神在在地告訴孩子說:「我們可以先放一些海蚵殼下去過濾,過幾天後,井水自然就清澈!」

鑿井的工人直誇:「烈嶼阿伯除了做事有菱有角外,也是鑿井的行家啊!」

另一人則說:「想賺烈嶼阿伯的錢,除了要合他的意外,還不能馬虎,這是他一向的堅持!」

工人說的雖然不錯,但林天守向來付錢乾脆,只要符合他的要求,工程完畢,馬上付現,從不賒欠,不會讓人走第二趟路。漸漸地,西洪的烈嶼阿伯,他的行事風格與為人處世,幾乎無人不曉!

人不僅要吃飯,也要拉屎。林天守和兒子們,在工寮的不遠處,挖了一個大坑洞,坑上橫放著二根粗大的樹幹,周圍用樹枝和高粱稈圍住,做了一個簡易的廁所,無論大便、小解,都在那兒解決,糞便還可以做肥料。同在這裡墾荒的鄉親,無不肯定這位烈嶼阿伯的智慧。

四、

西洪,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地廣人煙稀,一公頃半的土地,遼闊曠遠。林天守夥同孩子們首先要做的是改良土質。因為這裡的「鐵屎土」太硬,農作物不易生長,必須用鋤頭耙、用圓鍬鏟,一畚箕、一畚箕地把它移開,然後到附近的小山丘,挑來紅赤土混合地裡原有的沙土,經過土質改良後,方可種植。

只見孩子們把畚箕放在地上,用力地耙又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將它們倒入手推車,然後問:「阿爸,這些土要倒在哪裡?」

「倒在後山,疊得越高越好!」林天守斷然地說,而後笑笑,「依照古時候的地理師說,房子後面要有山勢,往後才有依靠。」

父子們一起鏟、一起耙,挑起了一擔擔,推走了一車又一車,雙手起繭,汗流浹背,黝黑的皮膚也因曝露在陽光下,而脫了一層皮。

幾株粗大的林木,盤據在土地上,必須一棵棵把它移除。父子費了許多時日,人手一把鋸子,從右邊鋸到中間,再由左邊銜接,復用粗繩繫住樹幹,打了結,觀齒痕及樹枝傾倒的方向,父子們同心協力,口中喊著:「一、二、三——拉」,樹將倒時,立即閃開。深入地下的樹根,必須連根拔除好栽種,於是他們用十字鎬挖、用鋸子鋸、用斧頭砍,幾天下來,雙手不是破皮就是割傷,為了往後的日子,為了開墾這片荒地,流血與流汗,是稀鬆平常的事,而父子卻絲毫沒有半句怨言,這是否就是古人所說的:「歡喜做,甘願受!」

大樹鋸斷後,樹的年輪也一一呈現在他們父子的眼簾,林天守靈機一動,用大鋸子把它鋸成圓圓的一塊塊,曬乾後,便是一塊實用的砧板。除了留幾塊自己用外,剩餘的,他囑咐孩子拿到市場販賣,賺來的錢好貼補家用。

民國六十六年,林天守用歷年來的儲蓄,新建了一棟鋼筋水泥的牢固平房,並把留在烈嶼家鄉的妻女接來同住,一家大小,終於在西洪這個純樸的村落團圓!烈嶼阿伯的奮鬥史,也同時在金門的每一個角落傳開。

五、

烈嶼的檳榔芋頭遠近馳名,已是眾所皆知的事。林天守有一次返鄉,攜回了數十株芋頭苗,也發了一個「我要把烈嶼的芋頭,帶到大金門栽種」的心願。但因西洪那片新墾的田地養分不夠,起初並沒有種植成功。幾經研究改良的結果,終於讓他栽培出一顆又大又圓,不遜於原產地的大芋頭。其他的農作物與果樹,經過農牧單位相繼地派專業人員來指導,也有了成果。只見穗穗的高粱,迎風搖曳,粒粒飽滿的玉米,口齒留香!馬鈴薯、香蕉、龍眼、枇杷、柑橘……,四季作物與水果,也有了收穫。讓輔導單位也與有榮焉,「烈嶼阿伯,真有法度!」的讚美聲不絕於耳。

同年,烈嶼阿伯當選模範農民,接受全國表揚,他也是金門地區首位墾荒成功的典範。戰地司令官、秘書長、縣長聞訊後也一一到訪,除了肯定他墾荒成功的精神外,並囑咐相關單位,要繼續給予輔導和協助。林天守雖然笑得合不攏嘴,但只淡淡地告訴同來採訪的記者說:「只要願意打拚,就會有收穫!其他的,沒什麼啦!」

六、

林天守一家,朝夕與山林為伍,在這塊寧謐溫馨的土地上,頭頂藍天、足踩綠草,享受著大地賦予的自然情調。荒煙漫漫的西洪,無數日子的耕耘,終於孕育出美麗的風光。頭戴斗笠、牽牛荷犁,來回於田埂間,壯闊的美麗盛宴,令他神往!

五個兒子已成家立業,三個女兒嫁了兩位,差一點就功德圓滿!然而,在六十七歲那年,終因操勞過度,身體每下愈況,又罹患食道癌,住進了榮總,切掉數公分的食道,靠近心臟的位置,則拉胃銜接,身上插滿了管子,軀骨瘦削,蒼白的臉色,伴隨著微弱的呼吸聲,滴米未進,勉強灌進流質的東西,維持著奄奄一息的性命!

人,就是這般脆弱,身強體壯的男兒漢,一旦病魔纏身,恐懼何時休?癌細胞的擴散,多次的化療,垂危之軀,再專精的醫術和藥品,也挽救不了他逐漸被病魔吞噬的生命。林天守知道自己不行了,在他的病床上留下遺言:「夫妻不睦奸人乘,兄弟不和外人欺!千萬不可自搬磚頭自砸腳,讓人看笑話!夫妻相扶持、兄弟要和睦,在西洪這塊土地,和諧過日子」!

手術後半年,六十八歲的林天守,抵擋不住病魔的摧殘,於農曆二月初九日往生。在水床前,妻兒孫媳圍繞哭喊,輕輕呼喚,卻喚不回一個在這塊土地,默默耕耘、創業有成,令人尊崇與懷念的烈嶼阿伯!

喘息聲忽高忽低,他全身無力地躺在大廳龍邊處的一個角落,斷了最後一口氣,四塊木板,迅速抽掉一塊,他的身上,裡外共穿十一層壽衣,金黃色的蓮花被則覆蓋於身!

人生百歲,終須一別!萬古流芳的林天守,走過了多少的坎坷歲月,該是含飴弄孫的時候,而遺憾的是尚未享福,就已入土!

過一江水的林天守,跨越金烈水道,亦步亦趨地抵達西洪!風飛沙,飛不走堅強的毅力;狂風雨,驅不去堅忍的鬥志!

林天守的一生,與西洪為伍,化荒漠成綠野;西洪,更是他後半輩子墾荒的所在,佇立西洪,亦走於西洪!

聲聲低吟那首墾荒之歌:「我們過一江水,有路無厝,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失敗了,沒顏面回頭!」

抬頭仰望,烈嶼阿伯林天守,正翱翔於西洪輕柔與浪漫的雲端………。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