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永不矯揉造作的筆耕者──試論寒玉的《女人話題》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839

繼《心情點播站》後,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寒玉小姐又要出第二本書了。

書,雖然只是文字與文字的堆疊,但對於一位沒有顯赫學歷的作家來說,卻是淚水與汗水所凝結而成的。即使文中不是字字珠璣,各人對文學的認知與解讀亦有所不同,而又有誰能真正瞭解到一位筆耕者艱辛苦楚的創作過程,以及所付出的那份痛苦代價?當寒玉把《女人話題》呈現在讀者面前時,或許,除了她自己最清楚外,相信讀者亦能從這本十餘萬言的散文集中,取得一個明確的答案。

《女人話題》分二輯,輯一的十四篇散文,最早的一篇是〈少女的心思〉寫於一九八八年,最後一篇是〈一見鍾情良緣定〉寫於一九九二年,兩篇均發表於「正氣副刊」,迄今已有十餘年的歷史,也可說是她少女邁向少婦時期的作品。然而婚後的寒玉,為了背負相夫教子的重責大任,停筆達十年之久(一九九六至二○○六)。輯二的十二篇作品,從〈烈嶼阿伯〉到〈女人悄悄話〉均為二○○七年刊載於「浯江副刊」與「金門文藝」的新作,也是她邁入中年擁有二對兒女時期的作品。她新舊交錯,做如此的歸類成書,或許是想讓讀者知道,她從事文學創作時的那段、艱辛苦楚的成長過程吧!

不可否認地,散文講求的是語言的優美,以及兼具知識性和可讀性,倘若以文學的觀點來說,顯然地,寒玉前後期的作品,的確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少女時期的作品,有其純真與清新之處,但後期的作品,已完全改變寫作方式,樹立自己的書寫風格,讓作品更具深度和廣度,也同時把她的文學生命,提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讓人刮目相看。然而,儘管數年來的辛勞已獲取應得的果實,相對地,她所流的血汗、所付出的代價,不知要勝過學院派出身的作家多少倍,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同為失學的人,方能體會出如此的心境,才懂得珍惜那份得來不易的成果,相信寒玉會同意我的觀點的!

從輯一的十四篇作品中,除了〈風采獨樹寫古屋〉、〈千里迢迢來相會〉外,其他十二篇,無論故事或情景,都具備小說的架構,但寒玉卻獨衷散文,沒有把它書寫成小說,殊為可惜。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卻又讓我們欣賞到她散文語言中的美感,譬如在〈討海人〉裡,她寫著:「老式建築,引人思古幽情,紅磚牆上,鑲著小小的窗子,整間屋宇,別有一番情調;由窗凝望,窗外天空一片無垠的藍,浮著白雲,遂成了素雅的底景。不遠處,有山、有海,山高深而奧妙,海上浪花則起伏有致,在山之麓、海之濱、河之堤,常有他們走過的足跡,在小天地流淌、傾瀉,手足之情愈深愈濃。」在〈戀在鄉野〉裡:「微微的風,掠過原野,搖動枝幹,枝葉互相激盪,發出聲響。嚶嚶鳥鳴,緩緩成韻,吹奏在樹梢耳底,而成群的鳥鳴,串串柔語,蘊含著柔和的甜蜜,牠們展其歌喉,自在地,於廣闊的天空中飛翔,累了,即棲息在枝梢。」在〈心結〉裡:「山徑疊著幾層蒼翠,海面亦遼闊無涯,鳥兒以燦耀的翅膀,穿梭著美麗明快的節奏,翱翔在天際,閃著祥和與活力,飛翔著美麗的夢,投入了起伏且略帶韻律的天地……。柔柔的月,灑下了如銀的光,幾顆星星,閃著鑽石般晶瑩,月光粼粼,一層白光,皎潔明亮。」類似如此感性而深具內涵的描述,在輯一的篇章中,幾乎都可以見到。倘若作者不用心去觀察、去體會,勢必寫不出那種樸素而自然的情景,更難以讓讀者感受到那份真、那份美!

然而,除了語言的優美外,在輯一的作品中,我們亦可發覺到一些含有啟發性的箴言。例如在〈千情萬緒〉裡,就有如此的美妙佳句:其一、「人生於世,有著春風得意的坦途,亦有坎坷難行的險路,失意時尤須下一番功夫、細密思考、不斷學習,方能逐漸克服自己的缺失。」其二、「成功有成功的道理,失敗有失敗的原因,無意間而觸犯的過失,足可讓人毀於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後,後悔、心有不甘,埋怨和嗟嘆在所難免。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不怠情,則憂煩疑慮盡失,可以再站起來。」其三、「有希望,竭力追求理想,自然美好,但絕不是將理想和希望託付在藐遠的構念裡,否則,就算運氣好,真能僥倖實現,也不過曇花一現,來匆匆、去也匆匆。」其四、「朋友是建立在互信、互助的情感下之友誼,所謂患難見真情,在苦難中相助,沒有怨言與目的,才是朋友間情感的流露與寫照。」倘若以高標準的文學眼光來看,這些文章的描寫,似乎盡是一些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仔細地閱讀和領悟,卻不難從其中獲得許多隱含著哲理的警句。因此,我們肯定作者書寫時的用心,即使只是一篇散文,卻不是一堆空洞的文字遊戲。

眾所皆知,「韻」是說話每一個音節收尾部分的聲音,我們在古詩詞或閩南語詩中經常可讀到,但在其他文類則不多見。然而,當我們進入到寒玉的散文世界裡,在某些情節中,卻也有讓人讀來心曠神怡的韻味。譬如在〈一見鍾情良緣定〉裡:一、「接踵的哀愁,欲訴無憑,誰聆聽?心海深處的嘆息,悲懣苦澀增哀吟。」二、「心吶喊,世途艱,憂愁災難添辛酸。」三、「憂愁災難,受創折磨,不知歡樂是什麼?」四、「繽紛笑語浸心窩,只是聚少離多,痛楚難受一人過。」五、「又是思緒縷縷,尋找快樂棲身所,豈知折磨這般多?」在〈風雲變幻一夕間〉則有:一、「淒涼語調滿心間,說得我淚漣漣,點頭應允隨身邊,做牛做馬亦甘願。」二、「氣難消,良心被狗咬,想來就煩惱!」三、「空中抓錢,不勞而穫,以後日子好過。」四、「鼾聲裡、睡夢中,人事交纏一場空!」在〈風采獨樹寫古屋〉:「送前程,感觸良多!望來路,無限寂寞!」在〈千里迢迢來相會〉:「軍官親按無著落,它已故障沒能撥,擔憂返家遭數落,急來急去急死我!」這些含有韻味的佳句,除了古詩詞或閩南語詩外,或許,只有在寒玉的作品中,方能見得到。不管讀者們做何解讀,至少它是寒玉獨特的書寫風格,相信喜歡寒玉作品的讀者,必然會接受她這種別具一格的創作方式。

輯二的十二篇散文,全是寒玉二○○七年的新作。

當讀者們讀完她這些新作時,勢必可以清楚地發現,她已完全跳脫舊有的框架,以一種全新的書寫方式來呈現,那便是——寫實!   不可否認地,文學作品必須以情來動人,也惟有自己最熟悉、最瞭解的東西,方能寫得通俗易懂和感人。一篇好的散文,它欲表達的意象,往往都是作者本人所見、所聞、所思或所感獲取而來的。無論寫人、寫事、寫物或寫景,它所追求的並非是完整的故事性,而是捕捉它的側影和片斷,以及作者主觀的感受。然而,當筆者讀完寒玉的〈烈嶼阿伯〉,卻感到有點訝異,因為它除了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外,無論情節的進展,人物的刻劃和結構,都已構成小說的主要元素,而且還是一篇超越水準的好小說。當然,這是筆者主觀的看法和認定,作者把它歸類為散文,自有她的理由。   〈烈嶼阿伯〉文中的主人翁林天守先生,據說確有其人,而且還是作者的父親;故事也確有其事,那是林天守坎坷的一生和奮鬥過程,難怪寫來那麼親切感人。該文不僅有濃厚的鄉土色彩,更把金門的民情風俗和傳統糕點融入其中,譬如:油食粿、麻花炸、寸棗糖、口酥、米香、麻荖、土仁糖、椪粿、紅圓、紅龜粿等,甚至還有女人的胭脂和椪粉。尤其是林天守往生時的描寫,更為感人:「喘息聲忽高忽低,他全身無力地躺在大廳龍邊處的一個角落,斷了最後一口氣,四塊木板迅速地抽掉一塊,他的身上裡外共穿十一層壽衣,金黃色的蓮花被覆蓋於身!人生百歲,終須一別………。」大凡一個有血性的人,看到如此的情景,想不掉淚也難啊!想必作者是含淚寫完這篇作品的。身為寒玉小姐忠實讀者的鄉親們,且陪她同聲低吟那首墾荒之歌吧:「我們過一江水,有路無厝,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失敗了,沒顏面回頭!」該文曾榮獲第四屆浯島文學獎散文類佳作獎,如依小說類參加人數和水準而言,一旦參加該組,或許會有更好的成績。  

 〈浯島撿拾錄〉和〈下坑撿拾錄〉均為相同的書寫方式,其文體各由五個小標題彙集而成,它也是作者拋棄少女時期的生澀模式,以寫實手法展現文采的開始。從「追車的人」到「粽葉飄香」,每一個片斷,幾乎都是作者所見所聞或親身歷經過的日常瑣事。她細心觀察、詳加領會,用心記錄週遭所發生過的大小事端,並透過自己輕巧的筆觸,把真實的一面呈現給讀者。在「向神明借錢」那個單元裡,大人因手氣不好,擲不到向神明借錢的聖杯,反而由小孩子亂丟而擲到,並分別借到一萬、兩萬和三萬,而作者卻以「神明也真幽默,不借大人借小孩,那筆錢明年也是大人還呀!」一方面消遣神明,另一方面諷刺這個社會。雖然只短短的幾句內心話,卻讓人有神來之筆之感。

  一位長年熱衷於文學的筆耕者,倘使能把自己多年來的心血結晶集結出書,而當第一本書呈現在自己面前、捧在自己的手上時,其興奮的程度的確是不言而喻。寒玉的第一本書《心情點播站》,筆者有幸蒙受她的信任,略施一份綿薄心力,也因此當新書問世時得以先睹為快。〈書懷〉寫的就是她出版第一本書的過程,但也穿插著許多回顧以及和友人的對話。文中有興奮、有感傷亦有安慰。興奮的是她已從「坐家」擠進「作家」的行列,感傷的是「西洪毀我幸福,坪林毀我健康。」安慰的是「書懷,這文學之路,我曾走過!作者的後盾就是讀者,我寫自己也寫別人,許多願意將經歷告訴我的讀者,他們成了我最好的寫作題材!」綜觀整篇作品,文中的每一個字句,彷彿都是作者誠摯的心聲,溶解在裡面的,盡是無數的友誼馨香和祝福。《心情點播站》的出版,更把她的文學生命,提昇到另一個不同的層次,但願寒玉能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成果,奮力向文學的最高境界邁進,以免辜負讀者們對她的期望!

〈生活偶拾〉與〈多吃也沒一口〉均為較平實的裁體,題材也取自作者較熟悉的週遭。無論是陪女兒參加游泳訓練的「游泳篇」,或是作者親身去「護膚大體驗」,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觀察力。

(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