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峇眼亞比開拓史與同安柏埔洪厝族人的拓荒
同安縣志記載:「邑人素嫻水性,勇於冒險,遂能開辟港漢,以廣謀生之路。」清同治年間〈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年〉,新店鎮洪厝村〈古為翔風里十三都〉廿、十一世的洪思返、洪思良、洪思沐、洪思柱、洪恩報、洪爾泉、洪爾摞、洪爾藩、洪爾源、洪志魁等十位漁民到外洋業漁,於風順帆轉之時,遙望遠處對岸火光燭天,咸以為異,冒險尋覓其地,見該地山川秀麗,魚蝦充沛,是個待開發的漁港,於是眾議築草廬其間,以收漁利,經過他們的一番拚搏,開荒闢野,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艱苦創業。起初他們把撈得海鮮船運到已開發區販賣,後來這些地方的小販也爭相到他們處購買。獲得比較好的收入,在經濟有了改善之後,他們開始依次建築房舍,還回鄉攜帶妻女到該處定居,成為村落,其後鄉人看到有利可圖,亦紛紛接著渡洋而來,因此人煙逐漸稠密,戶口數萬。此時也引起了當地殖民者〈荷蘭〉的重視,投資建設海港口,遂成集體魚區,是世界五大漁港之一。邑人為紀念發現和開發的事跡,稱該地為峇眼亞比,印尼語「亞比」為「火」,「峇眼」是「對岸」之意,表示洪厝漁民發現對岸的火光。
繼後下後演村〈同為柏埔派〉洪思燃、洪爾帆、洪爾可、洪志用、洪志近等五人航海至印尼的臭礁吧〈也是荷屬〉,見該地近水連山,是業漁的好地方,遂同心協力,積極開發,逐步開闢成商埠市場,漁利之豐厚,人口之多,與峇眼亞比可相媲美。這時又有洪厝村的洪思扳、洪爾彰、洪文夜、洪爾檨等四人,那年舟行至荷屬淡水港,見該地荒蕪無人煙,於是定居下來,手創經營十餘年,遂成貿易之港。從此,移民日漸增多,特別是閩南人,為繁榮該地做出了貢獻。現在峇眼、臭礁吧、淡水港等富商巨賈有不少還是當年移民的後裔,他們的字輩還是「允、若、德」。據統計至一九一○年峇眼及周邊已有華僑一六○○○人,居住首府的有一一、九九八人。他們大力發展漁業生業,一九○七年至一九二五年該地出口的魚及魚製品平均每年達三四、○○○噸,一九二九年上升為五二、○○○噸。水漲船高,廣大華僑也開始富裕起來,有的人也成為巨富。但他們富貴不忘祖,「離鄉不離俗」,「離鄉不離腔」,峇眼居民中保持著閩南的生活習慣,當地有條洪厝街,洪氏族人發展至萬人以上,這是不忘家鄉而特意命名的,讓代代子孫記住我是洪厝人。他們穿著明時同安式的對襟雙排扣的服裝,用閩南方言會語,因此閩南方言成為當地的統治語言。各地信奉的大伯公,大伯公穿漢人明代服飾,右手執如意杖,左手握著一錠元寶,白髮白鬍白眉,大伯公廟叫福德祠,這就是家鄉的土地公。他們還把家鄉帶去的航海保護神媽祖建廟奉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熱鬧非常,不少印尼人也參與禮拜。他們住房大門口高掛著大紅字燈籠。人們的命名名字是華文名字,卻用英文寫,仍用祖先的姓,名字印尼化。春節是華人最隆重的節日,十二月下旬,大街小巷,開始披上春節的盛裝,到處可見「大利年了」、「吉祥如意」、「利達千萬」、「事事如意」的紅底金字春聯。主婦們購買年貨。備齊祭祖敬神的香、燭、紙帛。除夕夜沿俗家鄉的圍爐守夜的習慣,全家團聚,坐談一年來的生產生活經驗。大年初一,大家穿新衣戴新帽,串戶拜年,並按家鄉的古例在神位前放著雞、鴨、酒菜,燒香點燭祭拜祖宗,只是不放鞭炮煙花而已(大城市怕引起火災)。在祠堂裡舉行新春團拜,迎春活動,有些印尼人也跟著同安移民一起過春節。
廣大華僑身居異城,為當地的經濟崛起、商埠之建立起了不可估量的主導作用,「紅柿好吃,那起蒂」,但印尼的極少數排異分子,本著地主之強權,經常製造事端給我華人,華僑帶來麻煩,一九四六年三月十二日,峇眼僑胞懸掛國旗慶祝孫中山先生誕辰,印尼民軍,不分皂白,撕毀國旗,殺害僑領。華僑為身家財產計,奮起抵抗,龜務印尼民軍,藉故包圍峇眼,華僑為自衛,組織壯丁在市區猛與民軍交火,相持一晝夜,將民軍擊退,救出被集中準備殺害的華僑,華僑壯丁成立「峇眼華僑保衛團」,由「海龍號」輪船巡邏海面,到九月廿三日至廿六日聯軍出面干涉,才使事態緩和,廣大華僑就是這樣保衛自己,與反華分子進行堅決鬥爭,幾年前成立印尼同安會,會館不少領導都是洪厝人,會館的成立將進一步加強同安家鄉聯誼,團結全體在印尼的同安華僑,開展各種公益活動,他們曾兩次組團參加在同安舉行的世誼會,更曾主辦世界六桂堂聯誼大會。同安會館其實就是峇眼人移外人員的峇眼公會,力量強大,為峇眼人集合地方,並互相聯繫,敬老支學,給貧民獎學金、老年人敬老金、貧戶救助金,回饋社會做公益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