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三吃

發布日期:
作者: 鄭啟五。
點閱率:1,242

1、貢糖與子彈餅

  新年伊始,參加廈門作家旅行團到金門遊覽三天,玩的盡興,吃的也盡興,特別是特產店的試吃,玩在吃中,吃在玩裡,相輔相成,不亦樂乎!常說的是金門三寶:貢糖、菜刀和高粱酒,但實際上納入導遊推銷體系的還有「一條根」和麵線,可謂「五寶」了。除了菜刀不能品嘗,其餘的「四寶」我都悉數試吃,津津有味,只要胃納允許,我就決不客氣!

遊覽伊始,就光顧了「名記貢糖」,我由於嗜茶,所以一直對貢糖這樣的「茶配」比較關注。金門貢糖是廈門傳過去的,因為價格原因,我一般還是食用「廈門老爸」,而謝絕「金門後生」,年前曾給來廈門的「金門高級農工職校」的學生上過一課,課後接受了該校陳水芳校長贈送的金門貢糖與高粱酒,發現人家的花樣變多了,在一個「貢糖」的大旗下,雲集了形形色色的酥糖酥餅。陳校長贈送的「名記貢糖」是「陳金慶」執掌的,而我們此次光顧的是「陳金福」執掌的,雙雙都聲稱師承同一個廈門老爹陳世命先生,所以這次試吃也算是我與金門貢糖的第二次握手,可謂先品大哥又嘗老弟,至於誰更正宗,我想這與「廈門餡餅」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小吃這東西並沒有太多的科技含量,只要注重原料(粒小皮紅的金門地產花生)、口感與衛生,在日趨完善的現代工藝的助力下,應該都是可口的一脈相承。至於貢糖為什麼叫貢糖,我們的導遊「方塊酥」的解說與廈門的民間流傳完全的版本大致相同:一說是香酥的花生在石臼中被木錘敲碎時候發出的貢貢之聲,二說乃荒遠貧瘠的金門這是唯一拿得出的貢品。

進店就受到銷售小姐的夾道歡迎,而十餘款的貢糖系列產品也早就在玻璃櫃台上列隊恭候,形成自助餐放開的架勢,我們手捏牙簽,隨著腳步輕移,就這麼一款一款地吃將過去,而導購小姐則十分盡責地在眾食客的耳邊一一介紹:什麼「竹葉原味」、「蒜味軟貢」,什麼「香酥貢」、「香脆貢」,什麼「素食原味」「芋頭香酥」……讓我暗自好笑的是腦海裡居然回響起毛主席語錄:「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親口嘗一嘗」,於是我就這麼一種一塊地嘗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在免費品嘗的現場,還有免費的熱茶供應,這不僅體現了主人請嘗的誠意,而且也流露出主人請嘗的精明,吃吧,吃吧,味蕾在熱茶的沐浴下以不膩的狀態,有效而準確地一一領略各款貢糖不同的豐美!

令我吃驚的是:我原先一直避之不及的「豬腳貢糖」,原來與豬腳在實質上並沒有任何瓜葛,完全是麥芽糖、花生酥、芝麻等一味酥甜軟糯的構成,據稱只是外表上與豬腳有些像才誤得了這麼一個土得掉渣的渾名。這方方正正的軟糖怎麼會像豬腳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想了半天,大概是那貢糖麥芽膏的棕色與鹵豬腳的皮色近似,於是乎在豬肉匱乏對豬腳頂禮膜拜的年代不慎讓我們的麥芽貢糖染上了這麼一個油膩的愛稱,也讓多少美食家與其失之交臂!

為「豬腳貢糖」平反昭雪劃清成分只是進店試吃的第一個收穫,更有誘惑性的演出還在後頭,店的後側就是貢糖的生產作坊,道道工序都在透明的玻璃牆後演繹著,讓人充分領略陽光作業的酥香,當白刀利刃歡快地將長龍般的花生酥糖切成橄欖大小的塊狀,於是一種大嚼而快爽的欲望油然而生!移步至此,大家唯有掏錢訂購,店家更有代為打包,並承諾臨行前貨送碼頭的貼心服務!

在貢糖大軍中還有一批比較生硬的美食,就是「子彈餅」系列,「以金門特產高粱為原料,烘焙成子彈造型的酥餅」,這不由讓我想起50年前我在廈大幼兒園的點心——「動物餅干」,有「公雞」、「刺蝟」和「兔子」等等,當金門軍方的炮彈呼嘯著飛向廈門時,慌亂的我們踩碎了陽光,也踩碎了餅干上的造型,被老師阿姨連拖帶拉地拽進了後山陰冷的防空洞裡……

儘管同團的大陸朋友未必有我這個老廈門獨特的記憶,要貢糖不要「子彈」卻成了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子彈餅」有「以軍用的迷彩包裝,來回顧金門戰地的成長記憶」的廣告宣傳,哦,看來「金門戰地子彈餅」也許是給另外一批遊客準備的吧?在上個世紀後半葉,金門一直是「5萬百姓5萬兵」的戰地,以兩年一換,那麼至少有一百萬以上的青壯年從台灣本島被發配到金門駐守。往昔的阿兵哥如今舊地重遊的時候,「子彈餅」是否會擊穿眼前的寧馨與靜謐呼嘯著喚起他們在軍事坑道裡那潮濕而震撼的記憶?是否也會像老知青的我們重回「第二故鄉」背朝黃土而仰天一嘆!

金門廈門門對門,潮起潮落海峽水,當炮彈皮被鍛造成居家的菜刀,當高粱米被拿捏成金黃的「子彈」,耳邊廈門灣和料羅灣波濤滾滾,正踏著同一個節拍迎風歌唱……

2、晚宴與書

  抵達金門的隔天,受到金門寫作協會的晚宴款待,該會在金門縣政府附近的最好的酒店——金城大酒店擺了兩桌,金門的文化名流與我團的11位成員悉數出席,由於是第二次歡聚,大家親熟如家人,主人拿出了珍藏了12年的金門高粱陳釀款待我們,玻璃小酒杯晶瑩剔透,宴會廳裡彌散著濃醇的酒香……。

席間我該會理事長楊清國先生贈送了我剛剛出版的散文選《芙蓉湖隨筆》,並即席演說,這是一部專寫廈門大學的散文,希望金門的學子能對這座距離金門最近著名學府有更多的了解,進而報考;楊理事長隨即回贈了厚厚一大冊的《金門兩岸和平活動特刊》,贈書行為很正規地進入程序安排,由我團團長、廈門作家協會陳元麟主席作為見證,三人與書的鏡頭剎那間進入兩岸多台的攝影機與照相機。

但這僅僅是贈書的序幕,此後數位金門作家開始向廈門朋友分發他們的大作。由於我原本就與金門作家朋友有交往,因此獲贈的圖書的數量最多:其中「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課員陳秀竹女士蓄謀已久,讓我們幾乎人手一袋。這位原國軍女中校可是金門駐軍中軍階最高的女軍官,現在正致力於金門風景的解說教育,她贈送的書中有印刷得極為精美的《風中之舞——金門賞鳥手冊》,全銅版紙圖文並茂,另外還有一本介於畫冊和筆記本之間的《百鳥手札》,很有創意。最讓我們吃驚的是一套五份的金門觀光折疊圖,全金門三鎮兩鄉各一份,圖文錯落有致,編印得細致周詳,誇張地說:真讓人覺得整個金門就是五個大公園組合而成,儘管實際上還顯得有些荒遠貧瘠的原始美。

「金門高中」相當廈門的「雙十中學」,是金門考入大學最好的平台。它的語文老師王先正多年來致力收藏整理廈門作家的著作,我早先有書贈他,而他這次回贈的是他與同事合編的《金門歌謠詩文選釋》,用廈門教育界的行話,算得上是自編的「鄉土教材」,但內容極為飽滿。我友鄭夢彪正在研究兩岸詩文,此書對他可謂可遇不可求的至寶!

最妙的當是姍姍來遲的金門文化人許維民先生,他因為到泉州做交流,下午才從水頭碼頭趕回金門參加聚會。儘管宴會已經過半,但他一到立馬掀起了贈書的高潮,向我們每人贈送了一套三冊的《有情金門筆記書系列》,分為《走訪金門古厝》、《風獅爺千秋》和《四月十二迎城隍》等,豐美而養眼,幾乎讓我們廈門同仁雀躍了!他是該書的攝影兼撰文,五十出頭的他讓人感覺語詞素淨而敏銳,鄉土文化瞭如指掌,可謂「金門的龔潔」了。其實金門同仁的這些贈書都是近一兩年的新編,往昔出的則難以記述。只有四萬人口的金門,就有一大批文化人為家鄉的文化積存而腳踏實地孜孜不倦!

金門的圖書裝幀印刷都相當精致,書的標價則不菲,比廈門的當高出一倍以上,更重要的是這些書是對我們金門之旅最好的補充,求之難得。廈門諸君抱得好書,一時間幾乎冷落了宴席上的美酒佳肴了。我在此次前往金門前,瀏覽了兩本書,一是廈門市圖書館李穎贈送的她參與著編的《感受金門》,另一本是胡之光教授贈送的《金門風雲——胡鏈將軍百年紀念特刊》,總覺得意猶未盡,這次金門之旅不但飽受了金門美景美食的盛宴,還能飽受金門美書美圖的滿漢全席,真是酒足飯飽,樂不可支。年過七旬胡之光教授是胡鏈將軍的大公子,近年從台北定居金門,積極投身於金門的文化建設和兩岸的文化交流,可是廈門作家的老朋友了,他不但作為顧問參加了上次金門寫作代表團對廈門的訪問,這次還親自到碼頭迎接我們的到來,攜夫人到酒店參加歡迎我們的宴會。胡教授雖然年事已高,但思維清晰,極為健談,且聲若洪鐘,與我更是一見如故,他老人家滿肚子都是當年國民黨軍事高官的奇聞逸事,且往往是獨家擁有的,與他同席而飲,故事先醉人!

我與許維民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他的哥哥許維權是我的好朋友,因為我們年齡相仿,童年時各自在兩岸經歷了「八二三」炮戰,上次交流時談得極為投機極為感慨,我與他們兄弟倆合影後,就站著交談。許維民說他當日在泉州海關候船時,讀了一本大陸的散文,愛不釋手,想向人家購買,結果是意外地允許他悄悄「偷走」,於是他一路貪讀,那書裡面許多篇章居然能如數家珍,什麼《番石榴》,什麼《孵地瓜》……我越聽越耳熟,當他說到《廈門大學的防空洞》,我幾乎驚呆了,有點失態地大聲說,那應該是我的書啊!許維民以為我在開玩笑,天下哪有那麼巧的事情?!在場的所有人也似信非信。許維民說,那書現在就藏在他的轎車上,說完就衝下樓去……

都說「無巧不成書」,但巧到天方夜譚一般並且活鮮鮮地推演到你的面前,還是令人有如夢似幻的感慨:書海人海兩茫茫,究竟是什麼神妙的紅線能牽出如此傳奇的偶然!許維民捧著我的《到閩南喝功夫茶》興沖沖地跑上樓來,驗明了作者名字後,兩桌人馬從目瞪口呆到一片歡呼,同廳見證了這個概率幾乎為億萬分之一的發生!於是我應邀在書上題字「人間奇緣」,以此無力的文字來表達這個近乎故事片的編撰中才有的安排;於是我與我的金門讀者一起與《到閩南喝功夫茶》合影,用色彩鮮明的數碼照片牢牢地框定了這個不是神話的神話!

呵呵,其實「金門廈門門對門」,天上人間有什麼奇緣妙事不可能呢?!

3、金門麵線

  「金門麵線」是這次金門之旅中吃的壓軸之作。

「麵線」在福州稱之「線麵」,而在閩南一帶則都稱之為「麵線」,我曾做有散文《廈門麵線》,作為我在《海峽生活報》的專欄「美味無邊」的發軔之作,好歹也算是一個「麵線通」了。金門麵線與廈門麵線看上去毫無二致,但內容的確有所不同。

我們被導遊引見的是金門的「馬家麵線」,據說是「祖傳三代的百年老店,乃由曾祖從廈門傳入金門」。其信誓旦旦的廣告稱「以傳統手工製麵技術,引用金門純淨的水質,配合當地的獨特天候,經由風、陽光自然暴曬乾燥,決不添加防腐劑,不漂白,不必放入冰箱保存,常溫隨意存放,絕不發霉,變質,亦不失原有口味。麵線不減,香Q,道地家鄉口感」,囉囉嗦嗦,自吹自擂,看了有些心煩,凡事眼見為實,試吃為實。

店家似乎也聽到了我滿腹的狐疑,二話沒說,就在一口大鋁鍋的沸水裡下了麵線,幾分鐘後將煮熟的麵線熱騰騰地置入一個大盆,再分裝入一個個一次性的小碗,動人心扉的試吃由此拉開了序幕!怎麼吃,拌醬吃,呵呵,今生第一回。廈門麵線有湯麵,有麵線糊,還有炒麵線,幾乎把麵線的烹飪用到了極至,沒想到山外有山島外有島,人家金門還有拌醬一吃的絕招,至少商家所言「香Q不爛」不虛,線線依舊,否則這攪成一團,還如何與醬同舞。拌什麼醬,櫃台上陳列著8種拌料:麻辣拌醬、香菇素蠔油、麻辣豆腐乳、蒜香拌醬、素食拌醬、蒜蓉辣椒醬、香辣小魚干、高粱酒豆乳等,我逐一小拌,細細品嘗,醬料們各有其味,但味味開胃,最令我有新鮮感的當屬高粱酒豆乳,與麵攪拌後滋味濃郁,滑順入口,食欲大動,欲罷不能。金門麵線之所以煮不糊,據說麵粉裡揉入了高粱,呵呵,高粱高粱,無所不在的高粱,香風滿島,氣韻醉人,勤勞智慧的金門父老竟把一粒粒粗礪的高粱米打造成美食交響曲中自由自在的醉人音符,穿腸過肚,搖動心旌,一任天風海濤!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