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省悟與感恩———試論陳順德《永恆的生命》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慶。
點閱率:660
字型大小:

《永恆的生命》是陳順德老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之餘所孕育出來的第一本書。

這本書的可貴處,不在它篇幅的多寡,而是橫跨文學、文史與教育三個不同的領域,除了讓讀者欣賞到文學之美外,家鄉的歷史源流、金同廈的尋根探源、南洋紀行、知性之旅、教育興革,全在他的書寫範圍之內,可說是一本多元化的文集,相信讀者們閱後,必能從其中汲取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全書分二輯,第一輯為較感性的「生活隨筆」,第二輯是較嚴肅的「教育文集」,分別發表於金門日報「浯江副刊」與「言論廣場」。無論是散文小品或教育論述,均獲得廣大讀者的共鳴和迴響,它似乎也是充滿著自信的陳順德,有意把這些智慧的結晶,輯印成書的最大理由。一方面為回顧半世紀來的陳年往事,另一方面為知所省悟和感恩,三方面為自己的心路歷程留下值得紀念的篇章。從他書中所表達的意象,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對文學的執著、對教改的堅持,以及告訴後代子孫先人蓽路藍縷的奮鬥精神。

眾所皆知,生活在炮火下的金門人,生命賤如蜉蟻,上一分鐘還活得好好的,下一分鐘可能生命不保。〈永難忘懷的夜晚〉作者想要詮釋的就是戰爭的無情,雖然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救了他一命,事隔半世紀的今天,回想當年炮火下的驚險畫面,則依然讓他膽顫心驚。如果沒有去看那場電影而待在家裡的話,勢必早已成為炮火下的冤魂。如今,兩岸關係已和緩,炮聲或許不會再在這個島嶼響起,島民期待清平的日子亦已來臨,當年「福大命大」的毛頭小子,此刻在文壇與教育界,都同時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該感恩而不是怨嘆!

人的一生中,能相知相惜者,的確沒有幾人。在〈感謝生命中的恩人〉裡,陳順德懷念的是一位曾經在金門服役的杜先生。那年當他隻身負笈南台灣時,在舉目無親下,去投靠兄長的一位友人,而這位友人是以傳統的理髮業維生,家境並不寬裕,台灣又是一個極端現實的社會,而萬萬想不到,杜氏兄嫂竟然把他視為家人,並以一顆誠摯之心,熱忱來款待這位來自戰地金門的友人之弟,讓他順利完成台南師專的特師教育。誠然,人必須懂得感恩,但忘恩負義者大有人在,陳順德在時隔三十餘年後的今天,仍然念念不忘當年施予他恩惠的異鄉友人,的確倍感可貴。此時,我們以「有情有義」來形容他,似乎並不為過。

作者說:「運動是廉價的保養品,自己要親身去體驗;登山卻是考驗毅力的時候,必須突破難關,戰勝自己的敵人,才能持續下去。」〈迎著晨曦登山去〉是一篇意境甚高的散文佳作,他告訴讀者的不僅僅是運動的好處,而是帶領著讀者一起去觀賞太武山上的晨曦美景。從火紅的太陽由海平面冉冉地昇起,到峽谷瀰漫著變幻無窮的雲海;從山頂上奇岩林立,到蒼勁的松樹豎立其中;從海印寺僧尼的誦經聲,到隨著木魚和鐘聲的梵唱;從「頑石點頭」的石刻,到「毋忘在莒」的勒石,並把沿途上的原生植物,一一向讀者們介紹,譬如:小葉赤楠、石斑木、凹葉柃木、海桐、山梨子、雀梅………等,彷彿把讀者帶到另一個美麗清新的境界,也同時在野外上了一堂自然課。

民國五十四年,九年義務教育在金門實驗,陳順德是金沙國中第一屆畢業生,〈走過求學的歲月裡〉正是他從自己的家鄉——碧山,經東珩、西吳、東蕭、東埔,遠到沙美求學的心路歷程。在公車尚未全面普及下,靠的是雙腳徒步上下學;雨天在沒有雨具可用下,頭上披的是麻袋摺成的克難雨衣;午餐是兩個饅頭加一碗免費的大骨湯。即使學校的設備欠缺,教學資源嚴重的不足,但同學們卻能夠在劣境中成長和茁壯。反觀現代的青少年,由於多數均生長在優渥的環境中,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倘若與爾時的陳順德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儘管本文書寫的是一段較嚴謹的求學歷程,但其中卻融入了一些生動活潑的趣事,尤其是上下學途中,隨手摘取可吃的路旁野果,冬天的小葉黃鱔藤,更讓他們吃得滿嘴烏黑。三年國中生涯,在他們沿途捉蟋蟀、玩蟻獅、捕熊蟬的嬉戲中終於過去了,留在記憶深處的,卻是一串甜密的回憶。而今,作者把這段充滿著酸甜苦辣的陳年往事,透過筆端書寫出來,讓讀者有機會一起來分享他求學的過程。如果以現時代的觀點來說,它不僅只是一篇好散文,似乎也可以作為青年學子邁向成功人生的借鑑。  〈海濱遊蹤〉與〈漫步在海濱中〉均以沙白水清的許白灣海域為抒發對象。陳順德似乎對山與海情有獨鍾,晨間登山為鍛鍊身體,海濱漫步為陶冶性情,野生植物與自然生態更是他最關心的焦點。倘使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勢必是叫不出它們的學名的。譬如海岸邊沙丘上,它長年生長的是馬鞍藤、待宵花和濱刺草;經常在沙灘上出沒的是黎明蟹、股窗蟹和俗稱「沙馬」的沙蟹。而這些海洋生物,在作者長久的觀察下,均一一地現出了它的原貌。例如黎明蟹的潛沙功夫,股窗蟹排列的沙丸,沙蟹飛快的腳步,找到花蛤的排氣孔和排泄物,便可讓它的蹤影現形等等,讓讀者對這些海洋生態,多了一番瞭解。可是,我們的海洋正逐漸地隨著生態環境而變化,整個海岸線已遭受對岸漂流而來的廢棄物污染,棲息的魚群與潮間帶的貝類也日漸減少,如果不早日研商對策,海洋資源總有枯竭的一天,屆時,將是人類的不幸。

〈高粱成熟時〉、〈採芝麻〉與〈安脯糊的故事〉都是與農家有關的作品。陳順德出生於東半島一個貧困的小農村,歷經過艱辛苦楚的農耕歲月,從犁田、播種、鋤草、施肥到收成,幾乎樣樣經歷過。因此,當他的筆觸延伸到這塊區域時,融入文中的,均是他自身的感受,讓讀者閱後有身歷其境的親切感。然而,看似通俗的題材,作者所欲表達的,卻並非只是它的表面,而是深入它內在世界的探討。無論是高粱或芝麻,一粒種籽從萌芽、成長到收成,不知要花費農人多少心血。尤其島上多數為旱田,必須仰賴老天爺普降甘霖來滋潤,否則,一定會枯死。而貧瘠的土地,在堆肥不足的情況下,必須以硫酸亞作為肥料,這種化學物品卻容易造成土壤的酸性作用,後續種植的農作物,將形同得了侏儒症,妄想會有好收成。

陳順德告訴我們說:爾時收割高粱,必須連稈帶穗割下約三尺,然後捆綁挑回家,並視自己的力氣緊握一把,在院子的牆壁上猛打,至到它的顆粒完全脫落為止,並利用風力來去蕪存菁。而採芝麻必須連根拔起,挑回家排列在曬穀場,經過陽光多日的曝曬,當莢果自然地裂開時,芝麻便散落一地,復用篩子去蕪存菁,這就是採收芝麻的過程。平心而論,如果沒有實際上的農耕經驗,勢必寫不出讓人印象那麼深刻的好文章。

在〈安脯糊的故事〉裡,陳順德直截了當地說:「年輕的不認同過去的生活方式,年長的只有感慨時代的變遷。」 短短的兩句話,道出老一輩的心聲,然而,這是時代的趨勢,我們又怨得了誰呢?該文雖然只千餘字,但卻把安脯糊的故事詮釋得淋漓盡致。從蕃薯與島民唇齒相依的關係,到蕃薯的栽植;從蕃薯剉碎、淘洗、沉澱而成的安茨粉,到用銅剉剉成曬乾的安茨籤;從一片片扭曲變形的安脯,到用牛拉動石磨輾壓成顆粒帶粉狀的安脯糊;從水開後再把安脯糊慢慢撒下去,到用鱟勺舀開水攪和直到均勻為止。當安脯粒熟透後,於是,一鍋散發著蕃薯香的安脯糊糜,就是爾時島民賴以維生的主食。讀者們都清楚,如果不是陳順德親身的經歷,焉能為我們作那麼詳細的經驗傳承。

碧山座落於本島的東北角,雖然是一個古樸的小農村,但卻交融著三種不同的文化——閩南文化、僑鄉文化和戰地文化,把小小的村落塑造成一個不一樣的面貌,見證它豐沛的人文歷史,睿友學校更登入縣定古蹟。其他如陳氏大宗祠和小宗祠、昭靈宮、陳德幸洋樓、陳清吉洋樓、一落四櫸頭古厝、百年黃連木和雞蛋花更列入碧山八大傳奇。在本書中,陳順德以較大的篇幅,來描述自己的家鄉——碧山,似乎無不妥之處。因為他自小在這個村落成長,早已和它衍生出一份血濃於水的情感,如今他把內心誠摯的感受書寫出來與讀者們共享,讓讀者們對這個純樸的小農村多一番瞭解,的確是明智之舉。

三篇攸關於家鄉的作品,它們分別是〈我的家鄉是碧山〉、〈睿友學校話當年〉、〈碧山的歷史源流〉等。雖然早年的譜牒已湮沒,先民開拓史無從查考,但陳順德依然四處蒐集資料,並從耆老口中得知一二,復詳加整理,把碧山的歷史淵源,作概略性的敘述,讓後代子孫知道自己的先祖從何處遷徙而來,以及陳氏「穎川衍派」之堂號、「平章事給事中」之燈號和「德存仕國、汝必文廣、體夏甫乾、堯舜禹啟、聰明睿智、禮樂射御、修誠齊家、永敦倫常、奮勵精勤、奕世興隆」之輩序。其用心之良苦,可見一斑。

即使碧山有洋樓、有古厝、有百年黃連木和雞蛋花,亦有不少擔任公職或教職的知名人士,譬如:曾任金門縣政府財糧科長、福建省政府組長的陳榮泰先生;曾任金門縣政府文教科長、高雄高商校長、金酒副總經理的陳榮華先生;曾任金門縣政府文教科長、現任教育部督學的陳昆仁先生;現任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觀光系主任的陳建民博士………等,均為碧山子弟。但因屬於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平日鮮少有外賓或媒體蒞村探訪,亦未受到政府官員應有的重視。直到二○○二年十二月,始由文建會指導,金門縣政府協辦,國立金門技術學院觀光系主辦「碧山的呼喚」系列活動,方讓這個不起眼的村落重新定位,並受到應有的重視。筆者並於活動當日,書寫〈阮的家鄉是碧山〉——「咱的故鄉咱的詩」一首,刊載於金門日報浯江副刊共襄盛舉,相信這首詩也是對碧山最好的詮釋。該詩並由「金門縣宗族文化研究協會」轉載,刊登於《金門宗族文化》創刊號,於建縣九十周年慶暨世界金門日活動期間,廣為發行,讓海內外鄉親,對碧山多一份認識和瞭解。

〈愛與祝福〉是陳順德參加慈濟功德會歲末活動的感想,「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是該次活動的主題。雖然作者忙於教學,亦有忙不完的日常瑣事,但對於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他必撥冗參加,似乎也試圖從這些活動中,吸收一些課外的新知識,好在課堂裡誘導學生把握當下、珍惜生命、感恩惜福、潔身自愛,行孝與行善莫遲疑,並自我修行來提昇心靈的內涵,讓生命的光芒發揮到極致!而在〈閱讀是教育的靈魂〉一文裡,作者說:人生要涉獵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呼籲要鼓勵學生分享閱讀的經驗,養成學生閱讀與探索的樂趣,把校園營造成一個處處充滿著讀書聲的閱讀環境,讓孩子在快樂的閱讀中,找到未來的夢想和希望!

〈南洋紀行〉、〈台北知性之旅〉、〈九寨溝八日遊〉、〈金同廈尋根探源之旅〉等四篇均為旅遊札記。坦白說,旅遊散文要寫得好並不容易,它最忌諱的是以記流水帳的方式來書寫。無論何種文類,倘若不能寫出內心誠摯的感受,用再美的文字來堆疊,也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更別冀望能達到它應有的效果。而陳順德似乎能抓住遊記的書寫要領,以另一種方式來呈現,譬如說,他在〈九寨溝八日遊〉裡,用「出發」、「成都懷古」、「天然奇觀」、「人間仙境」、「天府之國」、「道教聖地」、「萬石山公園」、「鼓浪嶼風光」等七個小標題,來抒發內心怡然的情境和自身的感受,猶如導遊般、帶領著遊客進入到每一個景緻悅人的勝地,一起享受旅遊時的愜意和快感,完全跳脫傳統寫法的框架。誠然,各人的解讀有所不同,但一篇遊記如果不能抓住重點、吃喝拉撒都要記上一筆的話,勢必會失去旅遊散文的原始價值;同樣地,倘使蒐集幾份景點簡介或摺頁,回家再照抄或改寫來矇騙讀者,又有什麼意義可言?因此,我們敢於如此說,陳順德的旅遊札記,除了文字簡潔、內容扎實外,幾乎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樣,篇篇都是可讀性甚高的作品。

第二輯書寫和探討的,幾乎都是較嚴肅的教育問題。

「教育」顧名思義是培植人材,訓練技能,以能適合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與世界進化的一種事業。然而,即使陳順德從事教育工作已三十餘年,足跡遍及台南、澎湖與大小金門,歷經過導師、教學組長、訓導主任、教務主任、教育部創新教學輔導員、金門縣政府教育局課程督學等職務,並取得儲備校長資格,以他實際的經驗來替地區教育把脈或進言,似乎更具說服力。誠然,筆者在文學這個區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園丁,當陳順德這本新書即將問世時,理應可以大放厥辭、胡扯一番。但是,隔行如隔山,一個不學無術的老年人,豈能厚顏無恥、自不量力來談教育。因此,攸關這一部分的論點,請容我把它跳過去,不在試論範圍之內,一切留待方家來詮釋吧!

總的說來,《永恆的生命》無論書寫的是文學或教育,自有其存在的歷史價值。畢竟,這些文章都是陳順德利用公餘書寫出來的智慧結晶,我們只有鼓勵而沒有否定的理由。放眼當今社會,擁有高學歷的公職人員比比皆是,而又有幾位能真正用心來記錄這個小島上的點點滴滴或生活軼事呢?即使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文學和教育的認知亦有所差異,然而,無論記錄的是何種文類,只要能書寫成章,必有其可取之處,這是多數現代人所疏於分析的。但願陳順德這本書的出版,能帶動一股強而有力的書寫風潮,為浯鄉這塊歷經砲火蹂躪過的土地,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篇章!

二○○七年十二月於金門新市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