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印尼蘇島峇眼亞比埠

發布日期:
作者: 關辰/文許經立/輯。
點閱率:2,683
字型大小:

編者按

峇眼亞比埠,確實有紀王爺,那是安奉於城內大伯公宮內,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都舉行盛大的迎龍船拜拜盛會,會後並燒龍船,雖然埠內宗教自由,但大部份華人都參與,而近年內大批往外遷移華人,遇此盛會都不約而同返鄉拜拜,聽說紀王爺很靈,有求必應,當地政界曾經干預華人集會,但多年來阻止不了,然據金、同、廈紀姓人員並不多,這紀王爺是否意味著紀念王爺,不得而知,但各種事況的巧合也很難讓人不信,可是峇眼坡內外並無明惠帝的陵園,證明只是傳說而已,紀王爺形成靈言的神明,連雅加達的峇眼移民也將他移遷雅加達奉祀。印尼蘇島峇眼亞比埠關辰/文許經立/輯《BAGANAPI─API與明惠帝》傳說

事緣於人們發現,在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有一個遺世獨立的偏僻小村落,那種世代居住者一群華人,多年來依然保持著古老濃厚的華人習俗,他們只懂華語,不曉印尼話,多以捕魚為生。

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這天,這裡舉行罕見的隆重祭拜「皇爺」儀式,其中以焚燒龍船節目最為隆重,「皇爺」究竟是何方神聖?無人知曉?更耐人尋味的,這裡的華人大多數姓「洪」,為什麼如此呢?也沒人能解答。

以下幾點是該文的推斷:

(一)峇眼亞比人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祭拜「皇爺」,與明惠帝登基的日期不謀而合,而推斷【世代祭拜的「皇爺」,實際就是明惠帝的化身】。

(二)由於該村子的人大多數姓「洪」,而推斷【明太祖朱元璋與明惠帝的年號均為「洪武」………】也許明惠帝的隨從們逃遁海外後,為了表示對故主、故土的忠貞和懷念,因此都改了姓洪。………那些「洪」姓的人家就是許明惠帝和隨從的後裔子民」。

(三)由於該村子民稱是「BAGANSIAPIAPI,意思是岸邊之火」。而【這名字的來源是明朝明惠帝的船隊人馬到達偏僻的鄉村登陸後,每天晚上在岸邊燒起柴火照明,把夜空映的通紅,驚動了遠近的土著村民奔走相告而得名。】

乍看之下,真以為建文帝是到了南洋來了。

建文帝被明成祖推翻後生死未卜,自焚宮中抑或逃之夭夭,確切下落至今不明;永樂君坐立不穩、寢食難安。遣三保太監鄭和率龐大艦隊下西洋多次,徒勞而返,建文帝這個「大逃犯」,仍然逍遙自在,無跡可尋,徒增了許多的謠言、傳說,並且越傳越神奇。時至今日,他竟現出南洋的蘇門答臘的峇眼亞比亞比。

然而,有關峇眼亞比亞比的史料,並非一無所有或僅僅口傳耳的原始記錄,中文書籍中有不少相關的記錄可供參考。

峇眼亞比亞比〈BAGASI APIAPI〉

一華人的來歷與年代

一、〈印度尼西亞華橋史〉2、在第五章第三節之二:「蘇門答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僑對峇眼亞比(bagansi apiapi)漁場開發所起的有益作用。峇眼亞比位于洛江河(s‧rokan下游,原來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帶,據《同安縣志》的記載:「清同治年間〈一八六二年—一八七四年〉,翔風十三都〈今同安新店公社洪厝大隊〉洪思返、洪思良………共十一人在洋業漁,于嵐順帆轉之時,遙望火光燭天。咸以為異,冒險尋至其地,見山川秀麗,魚蝦充滿,固築草蘆其間,以收漁利………,後獲利漸豐,以次建築屋舍,人煙稠密,戶口數萬,遂成貿易市區。是城開墾。由邑人航海尋根得之。」………經過華僑數十年的辛勤勞動,峇眼亞比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

以上所述,時間、地區和人名人數,具體的資料,由是可見,(bagansi apiapi) 這地方的建立,距今不過是百年出罷了。

二、《源》第廿二期3,刊登了「簡述印尼的閩南人」其中寫道:

大約是十七世紀末共世紀初,已有三數十閩南人流寓並分佈在印尼的其他島嶼之中。他們都來自金門、廈門、同安、南安與泉州等地;他們分佈在孟加麗斯(benglalis)、石叻班讓(selatpanjang)、峇眼亞比(bagansi apiapi) 和北干巴魯(pekanbaru),從此人數不斷增,以及一直繁衍至五、六萬人。

至十九世紀初,上述地區市鎮內所居住者,幾乎都是華人,印尼人都住在郊外;其間最大的特色,是閩南人的優越感,是到他們大多不肯學習印尼話,因此,引致印尼人反而多諳閩南話。當時孟加麗斯和峇眼亞比的甲必丹,都是姓黃的閩南金門人,所以,這一帶地方,就被稱作黃厝港了。

九淮氏指出此地華人的來歷,不單只是同安一地,更點出他們不說印尼語的因由是基于某些華人自我膨脹的「優越感」,同時也指出到來的閩南人不只是「姓洪」一族而已。

(二、一九八五年,中國,海洋出版社出版。)(三、第廿八至卅頁,〈印尼〉九淮著,一九九三年,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出版),

三、《峇眼亞比漁業》,四、的另一個說法,摘錄如下:

約在公元一千八百七十多年時,在暹羅通扣思思地方,有數十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僑居住在那兒,這些華僑依靠捕魚和開礦來維持生活。

………另外一艘,起碇航向南方,這艘船共載有十八個人其中一名是女姓,男人們的姓氏都恰好姓洪,籍貫是福建同安馬巷下後元村和洪厝村人………最後漂流到檳榔嶼………當這漁船在航向利巴威咸路途中,又遇到大風浪,迷失了方向,………風浪把這隻漁船送到現在峇眼亞比的洛江河口。………於是他們就決定在這新發現的荒芭建立新家園。………從這時候起,中國的洪姓人家便紛紛到峇眼亞比來謀生,往後其他姓氏的人才陸續到峇眼亞比來。

可見,華人到此僅僅百年餘,口述來歷便已各異;不過,先來拓荒者是閩南人,這是肯定的。他們之間有姓洪和姓黃等多個「族姓」來到這裡寓居。抵達的時間,也肯定不會早於十九世紀。因此惠文帝倉惶辭廟以及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掛鉤,時間差距相錯幾百年,則與史實不符,太遠了。

四、〈眼中淚史〉是一篇至為重要,不應該被忽略的南洋文獻史料。發表於一九一六年,距今約九十年。作者「眼中人」,即後來任工商補習學校校長的林則楊先生。從年代推測可知是印尼華僑。林則楊先生壯年南來往後住峇眼亞比地區時受田野採訪。記錄時距離首批前居民的閩人不久,時仍有健在者。篇名與內容貼切,細讀過後,對中國人在南洋的移民,尤其移民中的「愚民」,不思團結、不與當地族群和諧共處,但相互逞勇械鬥;更引狼入室地邀荷蘭人派遣官員來統管,而致欺凌魚肉同胞,最終禍害自己!此篇應是林校長任教職於萬加麗培元學校之時走訪幸存老者之後,不勝傷痛悲憤,唏噓惋惜寫出「峇眼亞比中國人眼中淚史」!〈文中「眼」指「峇眼亞比亞比」,「中」指中國人〉。

它對「峇眼亞比亞比」的釋義:馬來人示以見海隅有火者良地也,〈按比譯即海隅與火之意〉………果見海之隅有群螢集樹上,如火樹銀花………。

〈四、《印度尼西亞采風之錄》,蘇藝編著,一九六三年一月,香港、上海書局出版。〉

〈五、與「二巴蚶」同,也稱:「利芭蚶」。閩南語發音。華文寫法不統一。〉

〈六、《卅五年之工商》,一九五五年,南洋工商補習學校三十五周年紀念特刊。〈林故校長遺作點滴〉部之第卅七—四十頁。〉

〈七、《永遠不能遺忘的校友們》部之,「林則楊先生事略」,林劍芝著。第二—三頁。〉

《眼中淚史》的「果見海之隅有群螢集樹上,如火樹銀花」,在遠處望見似火光,但到了岸邊卻發現是螢火蟲的光芒,因此,峇眼亞比亞比是與螢火蟲有關,華文的譯意或可稱為「螢火蟲碼頭」。這,便已闡明了它的名字來源。不是瞎起勁的「明惠帝的船隊人馬到達偏僻的鄉村登陸後,每天晚上在岸邊燒起柴火照明,把夜空映得通紅,驚動了遠近的土著村民奔走相告而得名。」

《眼中淚史》共分五部份:沿革、政治、社會、生活及結論。以上簡單摘錄要點,針對「莫文」疑點做具體對證。

〈一〉沿革

它指出中國人到峇眼亞比的年代與因由:

距民國紀元前四十餘年頃,一榛低窪之地耳。………其分居於其轄地龜務、丹那不低、汫水港、二巴蚶、四角巴等者………先是旅居英屬通扣之閩籍華僑因生活上不平等起競爭,弱者紛紛以避地良………。

不久內訌復起,十二人舍而之他,航海迷途,詢之馬來人,馬來人示以見海隅有火者良地也,〈按峇眼亞比亞比譯即海隅與火之意〉………果見海之隅有群螢集樹上,如火樹銀花………駕船泊岸,有巫人在守,見華人至,群起吵逐,十二人力搏得勝,踞其地奪其器,是為我同胞移植眼中之胎,十二人者,閩之馬巷人也。………以漁為業,漁利薄甚,同胞閩風爭至,軋鑠之端愈盛。

………其一餘猶得而見之,老態龍鍾,談及當年血戰馬來人史,津津若猶有餘勇可賈者。

親自田野採訪「遺旅」口述史料的歷史記錄。並加以篩選,其真實性遠比其他被輾轉添油加醬得扭曲失真的口傳材料,來得珍貴可靠。

觀引文即清晰明白,他們的到來峇眼亞比亞比與上述《同安縣志》所言不差。

〈一〉時間約在十九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約一八七○前後。

〈二〉峇眼亞比亞比指的是與螢火蟲有關。

〈三〉先來者是福建馬巷人,然後金門人接踵而至。

〈四〉建文帝等人漂泊到此地,燒火岸邊則是不可信的訛說。

政治

辛苦拓荒、聚居此地的中國人,在利益的傾軋下,互不相容相讓,終於導致相競要求正在擴充殖民地的荷蘭政府,委派官員前來統治。引狼入室的舉動,加上荷蘭政府利用了「以華制華」的策略,「委僑中之狡者翁某為雷珍蘭〈Liutenant〉管轄華人,兼理稅務。

(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