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若有情
童沐天對於海峽兩岸近半世紀歷史是熟悉的。他是共產黨員,也是國民黨員,他的心原貼近共產黨,但是潘漢年被推下政治舞台,使他感到困惑不安。如今潘漢年恢復名譽,徹底平反,他始終茫漠不解潘是犯了哪項錯誤,才被判反黨份子?潘漢年案弄不明白,他的回憶錄怎會寫明白,如何向讀者交代?如果馬馬虎虎,草率行事,出版這種回憶錄有啥用處?
杜台和聽了啞口無言。
童沐天左思右想,他犯了戰略性的錯誤。當初不應該做寫回憶錄的計劃,如果寫武俠小說或學術論文,還能賺得一些稿酬或學術地位,如今完成120頁25x24的原稿紙,耗費了不少心血,豈不是一堆廢紙!
台北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只要臉皮厚,敢在螢光幕上唱靡靡之音的歌曲、說黃色笑話或有關牛鬼蛇神的祕聞,便可以紅遍半個天,鈔票滾滾而來。如果寫新詩、新潮散文或小說,能在兩大報紙副刊露名,僅在半年之間,台北的學者、文學評論家和教授便搶先撰寫論文,在「童沐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這是廿世紀邁向廿一世紀開始的台北文化現象。這批活躍的人物不超過50人,男女皆混雜其間,歷史不可忘記他們。
陳凌鼓勵童老以寓言文學小說形式寫出來,像老舍的長篇小說《貓城記》,揭露出少數知識份子庸俗骯髒的心靈。
他們值得寫麼?
童老確曾嚴肅地思索這個問題。儘管他們少數人興風作浪,縱橫文壇,但卻經不住一場風雨便被沖刷殆盡,無影無蹤,如果把它記錄下來,豈不是為虎作倀?最多三五年時間,前進的歷史巨輪,便會輾碎他們。
在漫長的夏季,每到晚上,兩位老人便到碧潭茶座喝茶、聊天,頗不寂寞。他倆從過去親眼目睹的社會現象,總結出一個歷史事實:近半世紀的國共戰爭,是一齣鬧劇,也是悲劇。它給海峽兩岸人民帶來的,只有痛苦。如同元曲裡的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童沐天的回憶錄,這一輩子是寫不出來了。即使潘漢年事件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童沐天那時已頭腦朦朧、手指顫抖,拿不起筆來了……何況潘漢年案、胡風案,甚至所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真實內幕,恐怕再過半世紀也難公佈於世,中國知識份子最會歌功頌德、竄改史實,就算是下一輩子童老再脫胎成為炎黃子孫,他也看不到潘漢年的反黨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