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水茫茫寄哀思——憶楊媽輝先生二三事
驚悉楊媽輝先生辭世的消息,已是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事。金門顏西林宗老電話中告訴我這一噩耗,當即給許麗芬女士發去一紙唁文,除深表哀悼外,還簡要追述楊先生為兩岸文化交流所做的奉獻。
我與楊媽輝先生結識,是由他的學生楊樹清先生搭橋。自一九九五年以後,我在《金門日報》陸續發表一些「豆腐塊文章」,介紹歷史上「無金不成銀」的「八緣之觀」。那時候報社可能不像現在這樣「稿擠」,所以寄出去的文稿幾乎全部刊發,也由此與楊樹清先生結下了文緣。一九九八年,在楊樹清先生的推薦下,《金門與同安》拙著在金門出版。也正是這個時候,楊媽輝先生通過電話和我取得聯繫。「小三通」之前,他專程到銀城寒舍探訪,這是我與楊先生的首次謀面,他的熱情、爽朗、誠信的秉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一年元月二日「小三通」試航之日,我和楊先生銀城重逢。也是在他的引導下,我與楊清國、李榮團、陳金文、傅仰土、李再杭等金門文化名人也是首次會面。同年十一月七日,金門籍台灣畫家李錫奇先生到廈門大學美術學院舉辦畫展。在楊媽輝和楊樹清師生的策劃下,這一行三十七位文化精英首站到同安開展「尋根之旅」活動,主要是考察金門先賢留在同安的一些文物古跡。在瞻仰明代光祿寺少卿蔡獻臣墓地時,楊媽輝先生還當了一回應急的「主祭人」,顯示了他對先賢無限崇敬的心情。第二天早晨,我和太太陪同楊媽輝夫婦、余如季父子(台灣攝影家)和楊樹清先生一起到大嶝「看金門」。我們乘汽艇登上與金門僅有一千二百米之隔的白哈礁(又名陛下礁),楊樹清先生上礁後驚叫「金門原來就在眼前」一時不慎還跌了一交,體育教練出身的楊媽輝眼明手快,趕忙拉了學生一把。這是那次「遊大嶝,看金門」活動中一段有趣的插曲,至今回想起來,楊媽輝先生那音容笑貌,彷彿就在昨天。
楊媽輝先生是體育教師,可他對地方文化事務,尤其是「兩門」文化的交流工作非常熱心。二○○二年九月中旬,楊媽輝先生給我來了電話,說他路過一幢舊民宅,發現修房子的工人正撕著一本族譜準備生火。那族譜是同安《橋東劉氏世譜》,問我有沒有價值。我回說那是同安「橋東」劉氏失傳已久的族譜,二○○○年同安政協文史委編寫《同安文史資料——姓氏專輯》時,同安(包括現在的翔安)的劉氏就缺「橋東」這一支派的譜牒。楊媽輝先生知道後視如珍寶,馬上進行影印,還特地委托參加中秋「金門詩酒文化節」的大陸著名女詩人舒婷(現在是廈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回廈門時將這部影印本轉交給我。我閱讀了族譜內容,發現很有研究價值,於是寫了一篇《金門發現〈橋東劉氏世譜〉是「無金不成銀」的歷史佐證》,拙文還被選入二○○五年九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之根——海峽兩岸譜牒研討會文集》。每次翻到這篇文章,總會想起楊先生為保護「兩門」宗族文化之「根」而付出的心血。
也是這年的十一月,楊媽輝先生又來了電話。說他在雄獅堡發現一塊碑刻,是康熙四十三年(一九○四年)為旌表後浦許元洛妾招娘石坊的構件,問我《同安縣志》有沒有這個人。我趕忙查了民國版的《同安縣志》,方知黃氏招娘是後浦許元洛妾,因家貧往山園取地瓜,遇悍兵張考欲強,黃氏不從被害,有司樹立節烈石坊表彰。根據陳炳容先生所著《金門古墓與牌坊》一書記載,「此坊不知何時已圯毀,僅存一額枋」,額枋上鑴刻「康熙甲申旌表同安縣民許彭側室黃氏招娘貞烈」字樣,楊媽輝先生發現的石構件,可能是原石坊上銘文的大額坊。我告訴楊先生,雖然是殘缺部件,但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文物往往在不經意間發覺它的價值,還是妥善保護為好。後來聽說李炷烽縣長還親臨現場,虔誠上香並為勒石拂拭封塵。楊媽輝這位退休後改換跑道寫詩的「晚霞詩人」還為此寫了一首詩叫「黃氏招娘」。從這件小事中可以看出金門官方民間對保護歷史文化的用心,也足以彰顯楊媽輝先生的文化素質和詩人激情。
我是直到二○○五年六月二十二日才首次回金門原鄉,原先也聽說楊媽輝先生染疾,而且不是一般的「偶恙」。見面時我小心翼翼、拐灣抹角詢問他的健康狀況。沒想到他卻如竹筒倒豆子一般,毫無顧忌訴說他的病灶,還介紹自己與癌細胞作鬥爭的「偏方」,表面上看不出病魔纏身,愁腸百結的樣子。翌日清晨,天空淅淅瀝瀝飄著小雨,楊媽輝先生穿雨衣騎摩托車到金城山莊找我,說要帶我去參觀總兵署和莒光樓。我知道他有病,於心不忍,可他執意要行,我祗好隨他穿街走巷,一路上談笑風生,毫無倦意,瞧他奕奕的神采,我甚至懷疑醫院是「誤診」。但實際上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心底有數,祗是保持一種「心存時時可死,步行處處求生」的心態罷了。死亡不可怕,怕也沒用,「人生自古誰無死」,「人人怕死人人死」。一代偉人毛澤東,當全國鋪天蓋地向他高呼「萬歲」的時候,他能清醒告訴世人:「人是沒有不死的。有哪一個兩千年前生的人活到現在?「楊媽輝先生對待生死問題非常超脫,生前曾經告訴他的學生楊樹清,說他走後,不能悲傷、哭泣,反而要以「喜年華會」般的歡喜心送他一程」,因為他不是去墳場,而是去了另一個「賽場」。這種樂觀的生活情緒正是他之所以能夠延長生命秒針的妙方。
楊媽輝先生走了,金門失去了一匹「永遠揚蹄的唐馬」,兩岸少了一位熱心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也失卻了一位問候新春的老友,真讓人有「好針快裂鼻,好人快過世」之歎!「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來相聚」,生命短暫,宜應珍惜。但「一樣米飼百樣人」,世間有些人平日裡為些芝麻小事,或斤斤計較,或記仇掛恨,或讒口囂囂,或設計害人,想想又何必?到題都是「托體同山阿」的人,花那些心思和精力,豈不損傷玉體,縮短旅程?這話有些離題了,我們懷念楊媽輝先生,就是要像他那樣,紮紮實實為地方多做有益的事情。在下屬「百無一用是書生」之輩,深感文化工作之艱。
金門既以「文化金門」立縣,需要主政者的長遠目光,也需要民眾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像楊媽輝先生這樣「不惜從任何小事做起」的普通人。哀思難收,我想借用同安詩人魯藜(原名許圖地,今翔安許厝人)一首「泥土詩」作為文章的結束語,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戊子年端月豕日 於古莊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