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東吳手記淡水紀遊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慶元。
點閱率:834
字型大小:

12月2日,天氣特別好,東吳大學興建新教學大樓,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停電。住在外雙溪半山,門前窗後都是樹,白天不點燈,不能做事;加上周日餐廳休歇,午餐也成問題。本來規劃要到淡水走一趟,那就是今天了。備了一瓶水,帶件外套,錢包鼓足,蹬上旅遊鞋,輕輕鬆鬆出發了。

平常乘捷運都是從士林站上的車,今天準備改換為芝山站,芝山站在士林北,從東吳步行,比往士林遠一點,但可多看些先前沒有看過的地方。出東吳校門,跨過至善路,過別墅區,很快就到了芝山公園。芝山是一座山,有120坎,海拔約53M,可以俯瞰士林區,這裏還有臺灣最早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似乎不能不看。如果為了保存體力,最好是不上山;但既然路過,特地再來也不易,重要的是對自己要有信心。從山上下來,步行十多分鐘就到了芝山車站。

捷運芝山站到淡水鎮還有好遠的路,票價單程40元。淡水鎮在淡水河的東側,也是淡水河入海口,是清廷早期在臺灣設立海關的一個海港口岸。淡水河緩緩由南向北流去,波光粼粼。沿著河岸左顧右盼,悠悠然走過,有各種小吃小玩,偶然也有裝飾考究、格調清雅的小飯館。年輕的母親,帶著她的小朋友,攤開一大盒的畫筆,五顏六色,讓小朋友面河塗鴉。穿T恤或短袖者,或許百僅存一,而我卻有幸成為其「一」,你想,寶島臺灣冬天的陽光是那麼的溫暖,那麼的柔和,為什麼非要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不可?還有那從海面吹來的輕風,甜絲絲的吹拂過來,為什麼要謝絕它的愛撫?劉教授是我的鄰居,很努力,沒有過午夜他是不睡覺的,不像我,還不到午夜就犯困。不過,我可以早起,通常他卻不能,所以一早出門就不好邀他了。一個人的旅行,可能有點寂寥,有個人為伴,也不是壞事,出門可以相互照應。但是獨個兒,也很自由,自在,行雲流水,要走就走,要停就停,走到哪兒算哪兒,不用商量,不必協調,儘管走去,也有自得其樂之樂趣。

走出河岸,進入老街,有路標指示,上數十臺階,便是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淡水的旅遊路標很特別,高約兩米,白杆黑字,標示著東西南北各個方向的風景點,一兩百米就有一處,遊客絕不會迷路。1882年,清廷正式將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1886年興建稅務司官邸。官邸坐落于美麗的炮臺埔前緣,具有西班牙白堊回廊式風格。官邸只有一層,而基礎卻抬高三尺,有通風氣孔,白灰外牆配上金紅瓦,弧形拱圈回廊和涼臺,加上壁爐、煙囪,當地人稱之為「小白宮」。主體建築前後有大片草地,在前草地可以近觀淡水河,遠眺左岸觀音山。如果從左岸隔河觀賞,綠草碧樹、白牆體、金紅瓦,肯定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從「小白宮」後邊的圍牆向北走數十步,就到了私立淡江中學。學校北邊的建築十分古樸,1883年,傳道士馬偕辦淡水女學校於此,紅磚校舍和女子體育館依然掩映在綠樹叢中。南邊有一座有些規模的教堂。學校中心有一口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鑄鐘,立了一個塔亭,鐘懸在上端,題為「埔頂鐘聲」。塔亭前有流水、水池,假山,兩三米長的小小橋,是為「淡中園」。園的側有古典式小門牆的體育館。校園東南端是外僑墓地和馬偕墳。墓地葬的大約都是二十世紀中期之前去世于淡水的僑民,也成了淡水之一景。此外,還有臺灣橄欖球開球紀念石雕像,埔頂二二八紀念石碑等。沒有想到一所中學歷史這麼長,故事又這麼多,可以紀念和值得記憶的東西真不少。學校的建築大多比較古老,加上樹木茂密和墓地什麼的,陰涼似乎稍過,好在一座嶄新而明亮的現代教學樓已經落成,給百年老校增添了陽剛的生氣。學校是免費供遊人參觀的,剛才走到校門口,我還以為「學校重地,閒人免進」呢,差點失之交臂,那才叫遺憾呢。

  從淡江中學往北步行約二百米,有一座西方建築式的大門,走近一看,叫真理大學。孤陋寡聞,臺灣的大學有一百七十八所,對這所大學我卻沒有太多的印象。走入大門,馬上覺得不能小看。1882年,馬偕自加拿大述職回台,利用家鄉牛津郡捐款在此建立了「理學大書院」,因是鄉人捐款所建,又稱「牛津學堂」。大書院仿臺灣四合院大厝設計,聘本地工匠而建,建材運自廈門。屋頂是閩南的紅瓦,頂上有寶塔式帽尖,門窗和裝飾則來自西方的樣式,可以說是中西合璧。至今保存完好無損。學堂1965年更名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94年改為學院,1997年始名真理大學。這所大學無疑是典型的教會大學,有一座大禮拜堂。禮拜堂依坡而建,面對開闊的淡水入海口,更見其氣魄宏偉。屋頂成六七十度的斜角,尤見高聳。藍灰瓦,門窗一律為倒U狀,頂端圓弧則為尖形,與校門三個倒U,風格相一致。前後大門和數十個上百個窗戶緊緊深閉,有一種崇高而神秘的感覺。和歐式建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校門正對面的財經學院,紅磚矮欄,高低錯落,古榕下有亭,有石桌石凳,完全是閩南風格,又見其兼容性。大學與淡江中學僅一牆之隔,中學高高聳立的紅磚八角樓正好可以作為借景,給這所大學增添了色澤和光彩。

  下了坡,就是淡水最著名的「紅毛城」,為「閩台一級古跡」之一。城門城牆是綠綠的一片,因為爬滿了密密的青藤,大的空隙,那就是門洞了。城門上端的石扁上刻寫著「南門」二字。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附近的山崗上興建「聖多明哥城」。1642年,荷蘭人自南臺灣北上,驅走西班牙人,並在西班牙人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安東尼堡」。明末,荷蘭人初到閩海,民眾稱其為「紅毛」,淡水人因而也將此城稱作「紅毛城」。顧名思義,紅毛城是一座方形城堡式的建築,內石外牆,門牆特厚特堅固,可防可守。牆的顏色很特別,塗上紅的顏色,不知道當時是不是就是這個樣子。如果稍不留意,會誤以為「紅毛城」原來就是紅色牆體之城,或許是偶然的巧合,巧合得很有意思。城依山勢而建,西牆之下有一座一層的石砌附屬建築,是關押罪犯的場所,有廚房,西北側有高約三米的石牆天井,供犯人放風和活動之用。天井外的石凳上,塑有一尊古銅色的人像,長髮捲曲,小胡,坐著,兩腿分張,頭左偏,神色傲慢,不用說明,這個洋人就是看守了。天井也有一尊古銅色人像,隨隨便便站立著,略高,雙手置於背後,鴨舌帽,長統靴,寬肩,態然自若,夾克的下扣扣著,突出了胸肌的發達,洋勞工模樣。有一個女生嘻嘻笑著,跑過去靠著洋看守,合影,我差點喊出來:不要和他照!你為什麼不看看裏面這一位!我還是止口不言了,英俊不能當飯吃,有職業的看守總比關押在牢房的犯人安全可靠,故女生舍此而適彼;或許,只是各人審美情趣不同而已。

十九世紀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英國向清廷租借紅毛城作為領事館,並在原城的東邊建造另一座兩層的紅磚樓,作為領事官邸之用。紅磚樓回廊寬敞,白色窗框,細緻溫柔,呈現出維多利亞建築的風格;而青瓷瓶式的欄杆,屋簷花紋的鬥栱,又是閩南式的,似有相得蓋彰之妙趣。西頭的紅毛城,風格是剛硬的;東頭的紅磚樓,是溫暖的,氣氛完全不同。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後來又來了日本人。我置身於時間的隧道,一下子回到數百年前的晚明,走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一下子又回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四周是草樹鮮花,遠處是河水波光,冬天的陽光照射在城樓上,在藍色天空的映襯下,兩座建築的色彩格外鮮豔奪目。(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