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與同安的辟邪物
「男耕女織天下平,千秋萬古無戰爭」(元‧惠安盧琦),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趨吉避兇,迎祥納福,這是歷代中國百姓的企盼。但在科技文化落後,生產水平低下的舊時代,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掌握相當有限,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措施也極其脆弱,因而幻想冥冥之中有一種超凡的神力能夠幫助人們解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厄和防備不可預測的突發災禍。於是就造出了許多能夠救苦救難,驅邪招福的神祇(臺灣就有「廟宇十千,神明三百」、「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寺」的說法),民間的種種辟邪物也就應運而生。金門原屬同安轄地,「同宗同祖同根,同風同俗同文」,民間常用的辟邪物也基本相同。
一、石敢當
福建最早的石敢當見諸莆田唐大曆五年(公元七七○年)鐫刻的石銘:「石敢當,鎮百鬼,壓災殃,官吏福,百姓康,風教盛,禮樂張。」後來發展成以石塊刻字(有的頂端加刻獅頭或虎首)作為鎮煞的辟邪物。石敢當一般砌在住宅的牆壁或樹立房屋的附近,面對直衝而來的橋樑、水溝或丁字形路口。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每于巷頭街尾藉口衝煞,則豎一短碑,刊『泰山石敢當』五字」。石敢當的來源有多種傳說,據唐代顏師古對西漢史游《急就篇》的注釋是:春秋時衛國有石碏、石買、石惡;鄭國有石製,周有石速,齊有石之紛如,這些都是猛將名稱,後來用「石」字概括族姓,而「敢當,言所當無敵也」。金門有石敢當八十四方,古寧頭李光顯(清代廣東提督)「振威第」厝後「泰山石敢當」石刻是當地最大的同類辟邪物。它的額首雕刻獸像,下端有方形碑座,是金門惟一有著碑首、碑身、碑座的石敢當。現在同安的丙洲,蓮花南山客家村,翔安馬巷的根嶺等地,也有這種刻有獅首或虎頭的石敢當。新店東村同春宮旁的石碑還刻著「石敢當麒麟到此」的文字。在金門、同安見到石敢當的「石」字普遍多刻一點,據說是如同道士開光以朱筆沾雞冠血加以敕封,使之更具神力的意思。
在金門、同安(括今翔安)地區,靈石類的辟邪物還有「來龍進寶」、「泰山到此」、石將軍、風製石(方言諧音為「皇帝石」)、「南無阿彌陀佛」等。
二、風獅爺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秋,朱熹蒞任同安縣主簿,由「南同交界處」的小盈嶺驛道進入同安地界時,發現小盈嶺是處風口,東北風由此颳入,以致有「沙溪七里口,無風沙會跑」的沙害,翌年便營造「同民安」石坊「以補嶺闕」,寓意「安斯民於無既」。可見宋代朱熹就有藉立石坊抵禦風沙的先例。
金門孤懸海中,「風沙若霰,民窶俗樸」(光緒版《金門志》),每到秋季,飛沙填壓,故坊間有「八月十五,關門閂戶」之諺。為了預防風沙的侵害,民眾便在動物中找到有著「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威力的獅子作為保境安民的守護神。又因「風獅」與風神「風師」閩南話諧音,所以百姓認為風獅有著獅子的威武,又有風師(亦稱風伯)的神威,具有制風沙、鎮路衝、扼水箭、破犯衝、防蟻害的功能,因此被尊稱為「爺」而載入《金門縣志》:「石獅爺又稱風獅爺,鄉村當風路口,多建座塑獅形立像祀之,為鎮制風煞之神。」
據金門文史專家葉鈞培先生田野調查,金門有七十二尊風獅爺和二十二尊石獅爺分佈在五十七個村落。這些風獅爺盛行於清代康熙年間島民回遷故土重建家園期間。風獅爺的材質有石雕、泥塑或水泥灌模;造型有如人形直立,有似獅形蹲踞;形態多是雙目圓瞪,咧嘴露牙,手持令旗帥印,兇猛威武。一九九八年在金門尚義機場對面塑立高達十二米的巨型風獅爺成了新的地物標誌。
用石獅爺作為鎮風制煞的壁邪物在今天的同安、翔安鄉村也屢屢可見。大嶝東蔡泥塑的直立風獅爺、新店澳頭石獅巷明代蹲踞的石獅、同安三秀路站立的青石獅、過溪六落村明代直立(高○‧八五米)路旁的石獅、丙洲民族英雄陳化成故居旁邊直立的石獅等,都是當地群眾自明以來崇祀的「石獅公」。二十多年前筆者在徵集石質文物時,搜羅了三十多尊流散野外的石獅(現陳列在同安孔廟)。這些石獅的造型、姿態與金門青嶼、頂蘭、呂厝、何厝、沙美、東蕭、溪邊、西洪、後浦頭等地的風獅爺十分相似,說明歷史上金門與同安風獅爺(石獅爺)的信仰是一脈相承。
三、風雞
風雞是金門烈嶼一種獨特的辟邪物。面積僅有一四‧八五一平方公里的烈嶼島就有十七座風雞,遊人乘船靠近烈嶼九宮碼頭時,便可見到一座高大的地物標誌——昂首雄赳的風雞雕塑。
風雞多豎在村口或屋頂上。泥塑的公雞因身漆白色而被稱為「白雞」或「風雞」。公雞有司晨報曉的本能,一代偉人毛澤東有「雄雞一唱天下白」的詩詠。牠的啼叫象徵光明驅逐黑暗,曙光就在眼前,雞冠的鮮血也成了道士開光的靈物。因而在人們心目中,公雞是具有靈性的動物,同樣也有辟邪的功能。金門早期的民宅也多是土木結構,木構房屋容易被「風蟻」蛀蝕,而雞能吃白蟻,民間就有「家有竹雞啼,白蟻化為泥」的諺語。颶風(尤其是北風)滋生白蟻,在還沒有治理白蟻有效藥物之前,人們為了守護家宅,祈求平安,就以富有啄蟻本領的公雞作為辟邪物了。
風雞的圖騰在同安地方比較少見,但雞吃白蟻的常識卻是家喻戶曉,說明把公雞作為辟邪物易于被人理解。
四、瓦將軍
閩南地區早期建築的紅磚大厝,在屋脊正中往往置有一尊瓦將軍。其造型是一位頭戴鐵盔,身穿鎧甲的武士騎在一頭獅子身上,武士騎獅,自然威猛四方。獅子張嘴大多對準風口,猛風吹來,呼呼作響,有如現代的警報器。房屋主人依據獅口鳴聲大小來安排農(漁)事活動,所以這種瓦將軍在農耕時代還有一定的實際功用。
也有屋脊上不置瓦將軍,而是安放一個用泥土燒製的烘爐。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同安坑仔口清代洪天香創設的磁窯,所產的「大缸、硿缽、烘爐、磁鍋各種,銷售本地、漳碼、臺灣、金廈、呂宋各地。」可見金門的烘爐來自同安。據說,在烘爐上面燒炭火,熊熊的炭火具有禳災祛邪的威力,所以閩南傳統婚禮中有「新婚跨烘爐」的習俗,都是借助聖火靈力驅除邪穢的意思。
五、蒜頭
早期傳統民宅的門楣上,經常可以看到掛著一串或一網袋蒜頭作為辟邪物。大蒜是民間常用的蔬菜,根部結瓣叫蒜頭,翔安新墟「古宅蒜頭」以其皮紫膜薄,味香而辣的特色遠銷海內外。但蒜頭屬五葷(即五辛)之一,其辛辣的氣味連妖魔都討厭,所以百姓認為它有阻止妖風邪氣侵入住宅的功能。
在植物類避邪物中,除了蒜頭以辛味驅邪外,還有仙人掌、麒麟花、虎尾蘭、甘擔草、鐵樹、菖蒲等植物,因為它們長刺,可以「刺死」妖魔,所以也被民間用來掛在門上或用瓦罐栽種擱在門牆上作為辟邪物。
六、犁頭
呈三角形的犁頭尖,是勞動工具「犁」的主要構件。黃牛拖犁,犁尖可以翻動堅硬的泥土,人們便想像它有驅邪的威力,便把它懸掛在大門的門楣上(有的還配八卦磚),筆者後塘老家大門上至今還掛著清代的犁頭尖和八卦磚。民間利用生產工具作為辟邪物的鐵器還有梳脫麥穗的「麥梳」,也是取其尖利鐵齒能夠「刺妖」的意思。
金門與同安民間辟邪物種類繁多,有人物、動物、植物、庶物、法器、符籙等,大約有六十多項,反映黎民百姓祈求人與自然和諧(即天人合一)的願望,也是歷代善信「信仰治療」的精神藥方。隨著社會文明,科技進步,許多舊時代的辟邪物已經逐漸消失。但像金門的風獅爺和風雞,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觀光資源和讓世界瞭解金門的橋樑,也是研究「兩門」歷史上生產水平、宗教信仰、民居建築、氣象變化的實物資料。
(拙文撰寫參考葉鈞培先生《金門避邪物》有關資料,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