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若有情
這份《珍珠》季刊,委託台灣新店「海客出版集團」編印,由於人才一流,內容豐富,發售以來,造成搶購現象。陳姮見勢覺得不妥,當初創辦《珍珠》為了招徠遊客,只是供給遊艇上的遊客欣賞,做宣傳品,如今卻造成喧賓奪主現象。便改為年刊。
陳姮的這項改革措施,給予她伯父杜台和的靈感。他領導的編輯部門,擁有不少專業人才,召集開會討論,編印一份超水準的台灣旅遊性質的刊物。邀請有聲望的台灣本土史學家、作家撰稿,以內容決定形式的原則,不登廣告、不做商業宣傳,讓讀者看了這份旅遊雜誌,真正地認識台灣、瞭解台灣,進而愛上這塊春天的海島,願意來此旅行觀光,落地生根、頤養天年。
取個什麼名字?林臻問他。
暫時取名《海客》,不喜歡,咱們再改。
好,好。大家齊聲說好。有人問:「好久印一期?」
杜台和尋思半晌:「雙月刊,比較輕鬆些。最好先徵集半年的稿件,先付稿酬。同時要搜集有關圖片。若是珍貴照片,咱們付出少代價都行。先辦好這份雜誌,別關心銷路的問題。」
杜台和的話,激起了編輯部門同仁的熱情。為了籌辦這份雜誌,特別遴聘了兩位美術編輯,這是經過杜台和「三顧茅廬」的拜訪,才從別處挖來的人才。
《海客》籌備將近半載,搜集的專稿、圖片以及史料文件,非常豐富,經過試版以後,編輯部門大為驚喜,這不是一份旅遊雜誌,而是一份具有學術價值的台灣綜合性刊物。
既然走上這一步,辦下去吧。杜台和硬著頭皮,他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情,創辦了《海客》雙月刊。創刊號印了三千冊,不久銷售一空。二刷二千冊,也都銷光,海外的訂單雪片飛來。營業部門只得加印。有些職工認為出版雜誌是「不務正業」,因為《海客》影響了書籍印製進度。杜台和聽到職工的反應,只得提高加班費,安撫他們。更讓杜台和頭疼的,不少企業界想在《海客》刊登商業廣告,因為他們通過了調查,《海客》讀者不限台灣,更遍及東南亞和大陸華南沿海城鎮和文教界。
起初,杜台和堅持不刊登廣告,但每日電話不斷,不勝煩擾,許多職工公開發表意見:「鈔票送上門,老闆拒絕接受,這是什麼意思?想競選下屆縣議員麼?」
杜台和終於邀請營業部門職工聚餐,發表談話。他說為了保持這份刊物的風格,不登廣告;即使將來刊登廣告,也得符合《海客》的性質和內容。他說,他從小不愛笑,愛皺眉頭,是受了父親的影響。「我老爸二十歲來台灣,沒人愛護他,懷疑他是共產黨派來的顛覆份子。我父親為了躲避白色恐怖,在漁船上做過三年半水手。他愛台灣,他不會顛覆台灣;我老婆是台灣人,我母親是原住民排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