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深滬尋根之旅
繼去年暑假同安尋根之旅後,原本計劃至深滬尋根,因假期因素才延至元月中旬啟程。另一方面是黃理事長為解釋族譜之疑慮,特地趕到同安宗親集會商議,期望化解族譜中存在的問題。搭乘廈門五緣輪,船艙寬敞,平穩舒適,約三十五分鐘行程便抵達和平碼頭。黃氏宗親至碼頭迎接,以道地家鄉味晚宴招待我們,相談甚歡,好似多年的好友相見,無所不談。餐後往宗親家交換族譜,七十多歲的黃千忠先生收藏兩千餘本族譜,以黃氏族譜為主,包含各姓氏皆有,族譜資料豐富,難得有這麼用心修譜的學者,讓我們大開眼界。
目前大陸正積極編修族譜,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毀壞殆盡,因此各地紛紛成立研究學會,著手蒐集民間收藏的家譜等史料。以晉江為例,成立有十年的譜牒學會,在嶄新的圖書館內開闢了一處研究的場地供他們使用,以政府的的資金投入各種活動,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地區因為長年重視宗祠的維修,才能保存各姓氏族譜資料,唯一不全的部份是因清順治年間金門遷界,有十年期間產生斷層現象,散失許多資料,整理上較為棘手。
在晉江譜牒研究會周儀揚會長的協助下,參訪甫建造完成的圖書館,佔地約兩千坪的土地,花費七千餘萬元人民幣,造型新穎,具有多功能的場地,為五層樓高現代化建築,有藏書庫、閱覽室、數位閱讀、會議室、展覽室等,藏書三十萬冊,是一處市民閱讀的好所在。緊鄰文化中心及博物館,足見政府重視文化建設,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
周會長幫我們約好深滬的宗親,驅車趕往,一夥宗親已久候多時,進入新建完成的大宗祠,點燃三柱香向列祖列宗祭拜,了結多年未完成的心願。本宗祠於民國八十五年奠安,碧山鄉親曾派代表前來致賀。宗祠的正殿石柱書寫的對聯,上聯「政祖闢源發潁水世世代代長蕃衍」,下聯「愷公拓滬基開厚山子子孫孫永綿延」,敘明了開基祖先前來深滬的淵源,讓外來的遊客容易了解。中午時刻,宗親會特別為我們設宴,以豐盛的海產招待,賓至如歸的感受,宴席間相談融洽,邀請我們組團參加今年隆重的迎祖慶典。
接著參訪后山社區中心,內部規劃周全,面臨深滬灣,位置適中,也是行政中心。港口內停泊數十艘漁船,這些大多屬於遠洋漁船,近年來漁貨量增加,每個人獲利可觀。在宗親們介紹下,大略了解深滬發展概況,雖然地勢高低甚大,隨著山勢逐漸升高,有「萬人煙」之稱。最後特地往璧山峰參觀,沿途見到古老建築及石階,蘊含歷史悠久的古文化,這裡以陳姓和蔡姓居民最多。現在金門使用的碧山地名與此有關。
歷史上說的古泉州港,是泉州地區「三灣十二支港」合成的集群海港的總稱。古深滬灣介於泉州港北港與南港之間,有祥芝、永寧、深滬、福全四個支港,是泉州港通往海外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東南沿海海防的軍事要地。深滬灣的中心,是重要的漁、商之港,是捍衛海疆的前哨軍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朝任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築城一十六處,置巡司四十五所。港邊巡檢移置晉江市深滬,改稱深滬巡檢司。
深滬港位於深滬灣的中心,北與永寧港隔海相望,歷來為商漁之鄉。深滬人天生就是海的子民,他們來自大海,親近大海,熱愛大海。深滬人傳統孕育的海洋文化,擁有現代化漁港、萬噸級碼頭、深滬灣旅遊景區,漁船數量也從當初的二三十艘,發展到現在將近400艘。漁業蒸蒸日上,岸上的商機,做起了水產加工,獲取更高的效益。此外這裡也是中國內衣名鎮,全球的每個角落都與深滬息息相關,南至布宜若斯艾利斯,北至斯德哥爾摩;上至皮爾卡丹在紐約的高級專賣店,下至中東炎熱的露天市場。深滬的短褲工廠產品越來越豐富,品質越來越好,工廠數量也越來越多。到現在,深滬共有內衣生產及配套企業400多家,靠海而居的深滬人也在這場大潮中搶下了一塊響噹噹的牌子。
深滬是晉江東南沿海一個半島,其地形地貌像一隻臥地雄獅,有「倚海金獅」美譽,又有深護是「獅穴」一說。鎮內發現多尊風獅爺,均用花崗石或青斗石雕成,有站立、蹲坐、躺臥等形象,一樣具有鎮風制煞功用,成為信奉的守護神。早年許多居民遠渡南洋謀生,事業有成返鄉建業,回饋桑梓,與金門諸多相似之處。近來發現深滬海底古森林,已成為國家級海底古森林遺跡自然保護區。這次尋根之旅不虛此行,發現祖先發源地原來是個豐富的人文資源,有待來日再組團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