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洪蘭教授專欄文明的指標

發布日期:
作者: 洪蘭教授。
點閱率:884

最近連續去二個國立大學演講,演講場地都是國際會議廳,但是會議廳的廁所都沒有衛生紙,令我很驚訝。因為這是國立大學,不是偏遠地區小學,廁所有衛生紙已經是國際禮儀的一部分了,而且大學是最高學府,培養菁英的地方,應該處處要符合國際水準才對。當我跟別人提起這件事時,每個人都有跑進去,因為無紙,又跑出來的經驗。最窘的一次是台灣師資培育最高的學府辦國際研討會,請了一位美國有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來台灣演講,這位教授在裝好隨身碟後,向我表示她想上洗手間,我急忙問旁邊的工作人員,廁所乾不乾淨?我曾在1986年跟著美國教育考察團去西安參觀,被外國人笑說「找中國的廁所只要相信你的鼻子,循著臭味去就對了」。這個恥辱還沒有忘掉,所以我很擔心。那位學生很自豪的說:「我們國際會議廳的廁所很漂亮,是全校最好的廁所,有大理石的地板」,我就很放心的帶這位教授去了。一看果然寬敞乾淨,沒有異味。想不到十秒不到,她就急忙出來跟我說,裡面沒有衛生紙,連試了三間都沒有,只好出來問,她很驚訝廁所居然沒有衛生紙。我則發窘,因為我身上也沒有衛生紙,只好帶她走回去,向坐在門口負責簽到的同學借。我馬上從皮包中拿錢請工讀生去買衛生紙供那天研討會用。紙買回來了,才發現廁所內根本沒有裝衛生紙的設施,只好把衛生紙放在水箱上。

我不了解,「國際會議廳」的目的是讓各國的人來參加研討會,它應該是學校的門面,而且連地板都舖了大理石,為什麼要省小錢,廁所不裝放衛生紙的設備,使人即使想自掏腰包買衛生紙也沒有安裝的地方呢?這應該不是經費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是我們的經濟已經起飛了,而我們的文化水準還停留在貧窮時代,是「心」趕不上「物」。

這個現象並不是這兩所國立大學所獨有的,它是台灣普遍的現象。有一位偏遠地區的小學校長說他剛上任時,看到廁所的垃圾筒中有樹葉、撕碎的報紙、他覺得很奇怪,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窮孩子沒有衛生紙,要上廁所時就用樹葉或任何可以找得到的東西來替代,他很難過,想用公費提供小朋友上廁所的衛生紙,但小學經費少的可憐,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好看著孩子到處找葉片。我去問了管總務的朋友,給的理由是別人會把衛生紙拿回家用,學校不能提供天下人的衛生紙。我聽了很驚訝,這不是因噎廢食嗎?每件事都有好面和壞面,到處也都有害群之馬,但是不能因為防弊而不去做應該做的事,比如說,孩子盪秋千會跌下來受傷,所以某校就把秋千架拆掉;學生戶外教學會出車禍,所以就停辦戶外教學。為了防弊剝奪了學生學習和玩耍的機會,這真是忘記原來的目的是什麼,倒洗澡水把盒裡的嬰兒也扔出去了。

教育是教導出一個有知識,有禮貌,懂得國際禮儀,上得了檯面的學生,衛生紙並不貴,在民國五十年代,物力艱難時,我可以了解政府沒有錢,一切要「克難」,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政府可以花幾千萬去「正名」,改機場、改學校、改紀念堂的名字,難道不能花點錢讓學生體會一下作文明人基本的如廁禮儀嗎?現在機場、地鐵、高鐵都提供衛生紙了,好像也不見得有民眾大包小包的把衛生紙拿回家;反而是政府的五鬼搬運法,把公家的機構「民營化」後,錢搬的乾乾淨淨。

廁所有衛生紙是個文明的指標,政府肯花大把銀子在海外打廣告,宣揚台灣的觀光,怎麼會連國際會議廳廁所這一點的門面都不做呢?一個人是否有教養不是看他是否穿名牌,而是看他飯後是否公然剔牙,是否隨地吐痰。今天要想擠入全球一百的名校,請從細節做起,尊重我們的學生,不要把學生當賊看,請相信考得進貴校的學生不會偷公家的衛生紙!如果他會,那不更是辦教育者的責任嗎?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