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從張愛玲《色.戒》看李安詮釋

發布日期:
作者: 徐賢德。
點閱率:1,150

前言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在2007年被李安導演拍攝為電影作品上映,除了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外,在華人市場包括台灣、大陸、香港、北美等地區卻因為宣傳手法以及導演詮釋劇情方式,雖然引起群眾相當的迴應,但是往往卻聚焦於像是片中的性愛場面、歷史背景、愛國意識等話題當中,反而失去了這篇文學作品的原意。

《色.戒》原著是張愛玲1950年完成的小說,全文一萬餘字,內容描述的背景是抗戰時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的香港與上海(1939-1942年),一群大學生計畫暗殺汪精衛政府的要員—易先生的故事,這篇小說在1978年4月11日發表於《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之後便收入在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惘然記》當中,本文將從小說原著出發,探討比較張愛玲筆下所傳達的精神以及李安導演以電影作品方式所呈現的內容,二者的異同及一些個人所觀所感的心得。

故事的角色與結構

 《色.戒》張愛玲的小說角色描寫和李安的電影有所不同,小說文字為一萬餘字,屬於短篇小說,擴充為電影片長是二小時三十八分,所以李安對於其中的角色與細節是有不同於原著的詮釋的。茲列出《色.戒》小說與電影中的角色做比較說明。

張愛玲《色.戒》小說開場於麻將桌上王佳芝的描寫,也是在官夫人們的對話當中結束,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我認為張愛玲想表現的是當時的中國女性在時代與社會壓抑之下,自我意志的展現,我將張愛玲小說的結構圖整理如下:

從這個結構圖我門來看李安的電影,是符合張愛玲的原著精神的,只是李安電影中,必須對於過場和各幕之間,做連貫而杜撰出一些情節,就像是為了鋪陳王佳芝為何會從事色誘及暗殺工作的原因及理由,而編織出王佳芝和鄺裕民之間的感情戲,以及電影最後大學生們被槍斃前跪在一個無底深淵前的特寫,將可怕的後果王佳芝眼神中的無悔做對比,還有易先生最後撫摸床沿凝視王佳芝的遺物,並做沉思等,都是李安導演的巧思。

色戒中的意志呈現

  在小說中,張愛玲並沒有對王佳芝為何會從事色誘及暗殺工作的原因及理由多做描寫,只交代了王佳芝是嶺大流亡到香港的大學生,演過話劇,是學校劇團的當家花旦,是大家起鬨捧她出來做這色誘暗殺這件事的,也沒提到愛國意識,只有對失身於梁閏生這件事,做過「我傻,反正就是我傻。」她對自己說的陳述,可見除了失去童貞這件事對她的內心有衝擊之外,王佳芝是個被起鬨捧出來的人,「意志」是談不上的,但是小說後半部,她卻意識到「愛」的存在,易先生是愛她的,至少她以為是,所以她便做了「選擇」,這也是符合存在主義精神的,在這之前她感受不到「愛」的存在,這一刻她才感受到愛,便對她自己所做的選擇負責:

 只有現在,緊張得拉長到永恆的這一剎那間,這室內小陽台上一燈熒然,映襯著樓下門窗上一片白色的天光。有這印度人在旁邊,只有更覺得是他們倆在燈下單獨相對,又密切又拘束,還從來沒有過。但是就連此刻她也再也不會想到她愛不愛他………。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轟然一聲,若有所失。………

 而當她做完放走易先生的「選擇」,走出了珠寶店的描寫卻有如身於幻境般,她的內心終於和外界達到和諧而不衝突的,符合了日神與酒神精神最後的和諧:

  平安戲院前面的場地空蕩蕩的,不是散場時間,也沒有三輪車聚集。她正躊躇間,腳步慢了下來,一回頭卻見對街冉冉來了一輛,老遠的就看見把手上拴著一隻紙紮紅綠白三色小風車。車伕是個高個子年輕人,在這當日簡直是個白馬騎士,見她揮手叫,踏快了大轉彎過街,一加速,那小風車便團團飛轉起來。

  張愛玲描述一個處於新舊時代交接的女性內心衝不斷的衝突,最後以自身「意志」的選擇,來與當代社會被操縱的愛國意識,及混亂的人的世界和解,也是作者的內心和解意志的現身。

但是電影中,李安將王佳芝的情感放大,詮釋王佳芝原本只是基於個人對鄺裕民的傾慕,而加入愛國戲劇社,繼而被團體中愛國的意識操縱,可見當初的王佳芝意志是很薄弱的,這部分是張愛玲原著小說中所沒有提及的,一步步將戲劇演入真實的人生,原本只是演戲,到頭來真實的人生卻成了一齣戲。正像尼采《悲劇的誕生》中所說的:

藝術上敏感的人面向夢的現實,他聚精會神於夢,因為他要根據他清楚的經驗到的,絕非只有愉快親切的景象,還有嚴肅、憂愁、悲愴、陰暗的景象,突然的壓抑,命運的捉弄,焦慮的期待,簡言之,生活的整部「神曲」,連同「地獄篇」一起,都被招來從他身上通過,並非只是皮影戲………

在以美人計色誘易先生的過程中,王佳芝的意志卻得到成長鍛鍊與發展,她感受到痛苦和掙扎,是意志生成的過程,最後促成她作了選擇,以下引述蘇蘭的影評:

  這叫王佳芝的女孩,站在假的大學戲臺上、硬是沒得選擇的被叫上真的人生戲台上(導演頭尾重複了2次這個鏡頭___從低的戲台、被叫上高的二樓觀眾席,真正介入殘忍的政治戰爭戲,人生自此楚河漢界了………);在大學戲臺上她真情流露的在戲中流淚,如同她老躲在電影院看著別人的故事傷自己的心,但在她下海上了真的人生戲台,卻一滴淚也沒掉過,無論是白送了自己的童真、心愛的人因之疏離、為心愛的人邀約再次下海、還是面對礦石場槍斃的最後一瞥,她大多鎮定、有過慌亂、卻毫無恐懼………

 不管在張愛玲原著或是李安電影中,最後的結局,王佳芝以非理性的「愛」,就是意志的湧現,意志的本能位置,人對於自身與世界的關照和認識,就是意志對自身所生成表向世界的碰觸,而非對意志本身完整的認知,所以世界既是意志的幻覺,也是意志運動的結果。

色戒中人道主義的表現

  李安電影中最大的渲染是一些性愛鏡頭與床戲,性這個議題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對男性和女性是不平等的,對女性來說「貞操」的觀念都是非常被重視的,在保守的社會中「性」是只能做但不能說的,雖然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是每提及此議題,變遷扯到太多教條與道德的包袱,對男性來說自己則風花雪月是很平常,但對於和自己有關係的女性:自己的配偶、女性家人、親屬、甚至街坊鄰居卻很嚴格要求「貞操」的崇高與道德性,李安突顯的「性」這個部分,在華人社會可能引起很大的話題,但若是在西方文化裡,「性」則被視為像喝白開水或是運動一般,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沒有像中國傳統社會這些包袱,所以外國人在這個部分,尤其是王佳芝內心情感的轉變部分是很難理解的,若是如此很可能會讓整部電影變的灰澀難懂,比較難獲得認同,而張愛玲在原著當中卻寫道:

  英文有這話:「權勢是一種春藥。」對不對她不知道。她是最完全被動的。

又有這句諺語:「到男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是說男人好吃,碰上會做菜款待他們的女人,容易上鉤。於是就有人說:「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據說是民國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名學者說的,名字她叫不出,就曉得他替中國人多妻辯護的那句名言:「只有一隻茶壺幾隻茶杯,哪有一隻茶壺一隻茶杯的?」

 這個部分卻也道出了作者本身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還是受制於傳統的男女關係,但她已經產生自我的意志,卻還未完全掙脫這些傳統包袱,而這也是小說當中的一個必要的支持,王佳芝從去執行色誘工作到愛上易先生,這中間的內心轉變,張愛玲突顯的是「戒」,包含傳統的觀念對女性思想上的約束,李安強調的是「色」,認為王佳芝在和易先生發生關係的過程中,漸漸愛上他,而混淆了原先的目的,自己的內心產生矛盾、掙扎最後體會出自己的意志,做下選擇,其實在原著當中「色」的部分僅僅是以一行文字交代的:

  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

張愛玲強調的是女性的心理在時代社會中的轉變與掙扎,在現實和愛情扭曲當中的自我意志,是一中想要突破的表現,李安也想表現這個部分,但是他卻通過一個以「性」的方式來呈現,顯然在層次上不如張愛玲,但對群眾的效果上卻是吸引了華人社會的目光,至於能否得到西方社會的肯定,個人持保留態度。

結論

  一部文學作品或是一部電影,每個欣賞的人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這種讀者意識往往和作者創作原意不見得相同,有人從外部研究去探討張愛玲寫作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來說這是她自己本身經歷的一部分,因為張愛玲當初嫁給汪政府的胡蘭成,有人找出了那個年代真實的女特務故事來穿鑿附會,突顯這其中的愛國意識,這些部分並非沒有價值或是不好,只是我們必須揮開那些作者或導演加諸在作品上的裝飾,而去探尋文字或是畫面想表達的原意,去體會作者創作文學作品的意志。

也有可能不僅僅只是一個意念或價值,像電影是拍給大家看的,就必須加入許多吸引觀眾的元素、情節、演員、畫面,所以電影要表達的東西比較複雜,也就沒有小說原著來的純,看小說,因為文字不會說話,我們往往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只閱讀吸引我們或我們感興趣的情節,對於我們所不感興趣的,則是忽略,也不容易以體會到作者的全部意念,看電影,是比較被動的吸收方式,因為你只要坐在那邊看,導演可以藉著畫面引導你的思路,觀眾是被動的,閱讀則是主動去搜尋作者以致的吸收方式。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