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捨與大悲
發布日期:
作者:
楊若林。
點閱率:573
日前媒體報導美國富商巴菲特捐出其個人百分之八十五財富,供比爾蓋茲所設立基金會作為慈善之用,金額大約為新台幣一兆二千多億。
當巴菲特接受訪問時表示,他覺得有人可以比他更會運用這些財富,而且可以為社會作更多有意義的事,所以把這筆巨額財富捐出來。
巴菲特原本想在晚一些才捐出自己的財富做公益,可是在他的夫人日前去世之後,不禁驀然發現行善應該要及時,與其日後捐款何不早點極力促成?因此毅然決然把這項心願完成。
如果把巴菲特捐款行善的大愛當作慈悲義行,那麼其夫人逝世而直接促成他早日去實施這件事,便可以從中體認到菩薩的影子,也許就是巴菲特夫人死亡讓他覺得生命無常,這種無常卻是生命演化而亙古不變的真理!
有人說:能夠學習放下而抱持大捨精神心胸的人最有福報。也許這句話也為巴菲特的善行作了貼切的註腳,「捨與得」之間的微妙關聯的確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不過許多更高境界的思維顯示,當人們徹底體悟大捨精神之際,其實並沒有因此而希望得到相對之回報,所以能夠以不同層次的心情來做我們應該做的抉擇。
從巴菲特捨棄身外財物的例子裡,我們覺得不只是富人才有機會作如此善事,反而升斗小民與普羅大眾也可以在大捨的路途中找到自己;行善與放下不必等待適當時機,而是在舉止剎那之間就可以及時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