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殿總提督」與「興寧侯」之謎初探
有關隆武朝官職浮濫的情形,也可從當時在朝中者留下的奏疏內容略窺一二。在唐王時期曾出任「御營光祿寺少卿」的惠安人王忠孝,曾於隆武二年正月寫了「上唐王條陳六事疏」,在「圖治宜實」這一條中,他便有言:「……臣觀行在規恢,鋪張畢具;賞賚無節,即始之六飛遄發,從官太多,扈侍將吏,無益征勦,徒滋糜費……。」;另外在「將領宜汰」這一條中,王忠孝指出的情形也很驚人:「……我朝薊邊三協,僅設總兵二員,餘悉偏裨,誠重之也。今委用太濫,大帥數十,督僉填衢,聞每營副總參游以十計,中千總以百計,將領既多,薪水雜流,居其強半,欲兵之強,胡可得乎?」(見二零零四年大陸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合作刊行之「臺灣文獻匯刊」第一輯第五冊「惠安王忠孝公全集」第一三七至一三九頁。)而對於武職浮濫的情形,曾在唐王時期受命出任浙東巡撫之盧若騰,在「入浙境恭陳制勝要著疏」中亦有言:「一、二用事小人,各庇所私;凡管兵數百或止數十者,皆濫加以總兵、都督職銜。甚至總兵復自封其子弟為總兵,都督復自署其部曲為都督……。」──隆武朝會冒出這麼多「高官」,除了唐王用以酬庸擁立者和攏絡可用之人,軍人的跋扈亦是一大主因;蓋彼等吃定「國家需要我」,便開始尾大不掉,朝廷也不敢明正綱紀。在隆武年間,情形滿吊詭的:原來的官制中本有的「總兵」、「都督」也者,可能只是一批光吃糧派不上用場不值錢的蹩腳貨;反倒是被授以官制中本無的職銜者,才顯得是受器重之人吶。
談過「御殿總提督」一職之所來;接著,筆者想試析此一頭銜的職掌內涵。前已提過,「御殿總提督」不見諸載記;因此筆者僅能由字面上「望文生義」、「強為之說」了。先由「御殿」兩字看起。「辭海」對「御」字的解釋之一:「凡天子所行事皆稱御;如御製、御書、御覽等。」。「御殿」兩字連用,其義不難明:即謂皇帝登殿、「蒞朝」也;例如「明史.光宗本紀」載,萬曆十年八月光宗出生時,「神宗御殿受賀」。至於「總提督」三字連用的義例,在明代史籍是較稀見的,因此得先看「提督」二字。在整部「明史」之中,出現「提督」二字連用有三百多處,筆者就僅取「職官志」中所見的一些為例:像禮部於弘治五年「增設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會同館」。兵部在景泰元年時有「提督團營」一職,由兵部尚書兼領(嗣後亦有以勳戚、宦官擔任此類提督京營武力的職務)。工部有「提督易州山廠一人,掌督御用柴炭之事」,早期以工部尚書或侍郎督廠事,嘉靖八年才改設主事管理。都察院所屬十三道監察御史,其職稱有「總理河漕兼提督軍務」、「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等府」、「巡撫浙江等處地方兼提督軍務」等多種。「通政使司」在成化二年曾置「提督謄黃右通政」。「太常寺」有設「提督四夷館。少卿一人,掌譯書之事」……。從上開的例子中可見出,「提督」所涉職務相當多樣化,從軍事到監察、由對外事務到翻譯外文書甚或「掌督御用柴炭」都有。但說到「總提督」一詞,筆者查到的文獻中,只出現過兩三個例子,茲僅舉一端:
據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所言,明代自正統三年之後,令戶部侍郎或尚書「總提督京、通倉場糧草」。在「明史.職官志」則提到,戶部設有「總督倉場一人,掌督在京及通州等處倉場糧儲」;而擔任此職的戶部尚書或侍郎便是專督其事,「不治部事」。明代文獻中的實際例子,如「明武宗實錄」卷三十九曾出現「總提督糧儲戶部尚書右侍郎林泮」云云。另外,在山東青州市的駝山昊天宮,還存有嘉靖間刻於石碑上的「重修駝山昊天宮記」,撰碑文者自署職銜為「賜進士、資善大夫、欽差總提督倉場、督理西苑農事、戶部尚書、前禮部左侍郎、侍經筵郡人東渚陳經」(引自大陸「濰坊教育學院學報」二○○四年第一期第五十四頁,李森、張桂榮所撰「考析兩件明代墓志碑刻」一文)。從此例來看,「總提督」也者,即是將本為一個以上的「提督」職務,交由一人總而綰之,故有此謂。
現在回頭來看:薛榮的「御殿總提督」一職。因此一職銜冠以「御殿」二字,故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掌理諸如:布置唐王接見群臣時所需用場地、準備冠服、儀仗等各種事務的職司(在他之下,可能還統領著另幾個「提督」,故有「總提督」之稱)--筆者的解讀,是不以為薛榮係帶兵打仗的官員,但這並無貶抑之意,而是就其職銜的字面上所得解析。事實上,把皇上「御殿」時的一應大小事務處理好,是很重要的;因為王者即便在國困窘境之中,更得保持肅穆威儀,否則不足以凝聚向心。「御殿」若打理不當,使人產生輕慢之心,那就糟糕了。例如唐王朱聿鍵失敗後,其四弟朱聿 逃至廣州,由前任大學士蘇觀生等擁立為皇帝,建元「紹武」,也設官治事;但因準備不周,「凡宮室服御鹵簿倉卒不辦,通國奔走,夜中如白晝,至有假冠服於優伶者,市人傳以為笑(見「小腆紀傳」卷第三)。」──這位穿戲服「御殿」的皇帝,連百姓都拿他當笑話看,自然難以凝聚「人望」;結果是僅登基兩個月便敗亡,投繯自殺──薛榮能在唐王時期國困勢蹇的情勢下,得賜敕書「勤勳王家」、位臻「左柱國光祿大夫,從文臣一品」,連同父、祖等一併得膺榮典,又有「忠貞大臣」曾櫻為之立匾,可知他在「御殿總提督」這個官位上是很稱職的──國事本有內外文武之不同面、藺相如的貢獻也不比廉頗差;能在各人職司上把事情辦好,便是克盡厥責了。是否是打仗而得的功名,其實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