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母親

發布日期:
作者: 寒玉。
點閱率:520
字型大小:

人長得帥,命不一定好!英俊的父親,三歲無父、十六歲無母,拮据的日子,買不起「壽板」,為親人下葬。走了許多地方,嘗盡人情冷暖。終於,有一戶人家,幫了大忙,令父親一輩子難忘。父親靠著一己之力,無分晝夜地打拚,還清了「棺材債」,亦存足了「老婆本」!

雙親共組家庭,少了長輩的呵護,生活比一般人來得艱苦,母親與父親肩併肩,攜手打拚為前景。

父親上山耕作、母親跟在後頭。「種土豆」,踩腳印、灑「土仁種」、耙土、鋤草、再至收成時的拔花生、採花生、煮花生、曬花生。剝「土豆仁」的價格比較好,母親為了提振我們這些孩子的工作效率,會在生土豆裡、放一些熟花生,嘴饞的孩子,剝得更起勁了!

琳瑯滿目的「安薯種」,雙親對五十七號的品種,情有獨鍾,無論切地瓜片、「剉安簽」、「磨安簽粉」,都有人購買。或許來自遺傳,現在的我,亦特別喜歡吃五十七號的地瓜,無論炸薯條、煮地瓜湯,那種甜膩膩的感覺真好!

玉米,是主要的作物之一,除去玉米葉與玉米鬚,在太陽底下曬乾,左右手各持一穗玉米,兩穗摩擦,玉米粒很快地脫落。母親小心翼翼地用麻袋盛裝,拿至一處有碾米機的商家,磨成粉,與麥片一起下鍋熬煮,依個人口味,決定加糖與否!

看潮汐,父親下海鏟蚵、母親穿著「水鞋」、挑著竹框,走「水路」,在蚵石上面削蚵,再將一簍簍的海蚵用海水淘洗,挑了回家,在蚵桌上以蚵刀剝蚵,沒有浸水、粒粒肥美的鮮蚵,裝入鐵罐,鄰近的村民喜愛;平日慰勞三軍將士的「特約茶室」,更是捧場,她們需要充裕的營養、我們則有充足的海蚵供應。

母親對海蚵的料理,常見的有海蚵炒米粉、海蚵煎、蚵仔麵線、海蚵紫菜湯、蚵仔炸、蚵仔酥、蚵子嗲、海蚵豆腐、炸春捲。有一點難的是「海蚵煎」,地瓜粉加水調勻,蒜苗、芹菜、高麗菜切成細末,海蚵洗淨,與前者攪拌均勻,加入調味料。起油鍋,爆香,倒入所有材料,翻面,煎熟後盛起。這道美食,如煎不好,容易糊掉,火候要適中。

而「蚵仔嗲」亦是一門大學問,將海蚵、豆芽菜、紅蘿蔔、高麗菜、蒜苗等材料備妥。麵粉糊調勻。起油鍋,將「白鐵店」特製的勺子先入鍋加熱,麵粉糊均勻置入勺子中,放入食材,最上面再淋上一層麵糊,下鍋油炸,烈火轉細火,兩面呈金黃色,即可起鍋。可依個人喜好沾醬。

海邊的「尖形螺」,是阿兵哥的最愛。母親撿螺回來,用刀背剁下尾部尖尖的地方,洗淨、快炒,加入蒜頭與辣椒,用袋子分裝,讓兄長們拿去營區附近賣。看阿兵哥邊走邊吸螺肉、那津津有味的樣子,就是好吃!

從小跟在母親身邊,看她「起火」,先點燃一些木麻黃和小樹枝,加上煤炭,開始「拉風櫃」,右手拉痠換左手、左手拉痠換右手。我的小手比較使不上力,拉了老半天,「灶坑」常是煙霧瀰漫,還是要勞駕母親幫忙。

「刮鼎」,柴火燒,煙灰厚厚一層,母親用「草除仔」輕輕刮,刮去鼎背的黑煙灰,烹煮時,既省柴火、鼎底又熱得快。刮鼎刮淨後,地上留有一個黑色的圈圈,用「草除仔」劃一下。

母親的手藝,嚐過的都讚賞,「菜粿」很多人都喜歡。以包「春捲皮」的餡料為主要食材,雞蛋、五花肉、豌豆莢、菜球、高麗菜、紅羅蔔、豆干、海蚵、蒜苗、芹菜等,切成絲。起油鍋,蔥頭爆香,以上食材炒熟。地瓜煮熟,盛起,磨成地瓜泥。揉少許麵團下水煮熟。加入麵粉、太白粉、地瓜泥,加水揉成麵糰、待醒數分鐘。小麵糰搓成圓形,將冷卻了的食材包入其中,麵糰對摺、封口固定。水滾,菜粿置入蒸籠,約二十分鐘即可蒸熟。

睡眠,對雙親來說是奢想,「沒日沒夜」就為一個家。父親「蹻粿」、母親扶桌;父親炸油條、兩相好,母親要注意發酵的時間、火候的控管。

形狀像極草繩一般的麻花,謹慎的拿捏,油炸時,邊翻面,表皮呈金黃色,快速撈起。二砂糖在鍋中拌炒一陣,炸好的麻花下鍋,與二砂糖合而為一。那些因攪拌而斷成好幾塊的麻花,都進了這些小鬼的五臟廟。

花生糖的製作:依稀記得,使用的材料為花生、麥芽等,雙親在鍋中做了基本步驟,而後倒在木板桌,用一塊特製木板磨平,再用大刀切掉四周不平的地方,然後先一條一條的切、再一小塊一小塊的剁,冷卻後,秤重量,裝入一袋袋,點燃蠟燭,用小鋸齒封住開口。

麵粉餅:先將花生炒熟,冷卻後去皮,用酒瓶將花生米壓碎,越細越好,與二砂糖拌勻。麵粉慢慢加水,揉成麵糰,每一小撮搓圓,花生與二砂糖包入其中,再將麵糰搓成圓形,餡料不可外露,用酒瓶壓平。熱鍋,放入少許油,麵粉餅輕輕放,正面煎、反面煎,煎至金黃色。

「發粿」:發粉、麵粉、地瓜泥,三者合一的發粿,有大有小,母親的巧手,不需用刀劃,「粿頭」自然裂!

「紅龜粿」:餡料有花生與豆沙。糯米粉加少許「紅花米」,揉均勻,分別包入花生或豆沙,在「粿印」上輕壓,依序排列於「粿紙」或「粿葉」,水滾,放入蒸籠蒸熟。蒸熟後,趁熱在紅龜粿上方,抹上一層油,食來口感佳;亮亮的感覺,亦增加賣點。

年糕:糯米浸水泡軟,經過碾米機磨成粉,如米糊一般,以麵粉袋盛裝,用石頭壓乾水分,定型,即成塊狀的糯米粉。年糕就是由糯米粉、二砂糖或白糖,組合而成。一斤糯米粉、一斤糖,加水拌勻。「菜盆」裡面,墊一張「粿紙」,將前者盛入其中,約八分滿。水滾,放入蒸籠,時間約一炷香。

慶幸自己,當了母親的女兒,從她那裡,學了一些手藝,在走入婚姻、邁入人生另一階段時,學以致用。而遺憾的是,漏學了很多,如有下輩子,期望共續前緣、再當母親的女兒。

麻荖、米香、寸棗糖、土仁荖、貢糖、麥芽糖………,製作方式,或許當時年紀小、亦或許不專心,我忘記了!

凡此種種,用水很兇!母親每天早晚,要到井邊,挑數十趟的水,倒在庭院的水缸。紅紅的肩膀,痛!但她不吭一聲。

孩子多、換洗衣服也多。井旁的婦女,邊洗衣服邊磨牙。家家農事多,此際,是培養鄰里感情的好時機。母親每天都要洗上一個大臉盆的衣服,水桶汲水,一遍又一遍的清洗,住家前面,有座堆積如山的石頭,爬到石子上面,將衣服一件件地甩平、鋪曬。下午了,再拿大臉盆,一件件收起。碰到重要的節日,衣物要整燙,家裡煮的是大鍋飯,母親將衣物攤平,至於桌上,裝著八分滿稀飯、那熱騰騰的鍋子,當熨斗般使用,效果不錯哩!

濱海而居的家,雙親經營了一間小雜貨店,菸酒、什貨、五金、金箔。當父親每天騎著那一輛二十八吋的「鐵馬」,後座載著用竹子編織而成的籃子,在烈嶼的各村落做生意時,母親忙著年節的需要,由「天公金」、「佛祖金」,從大太極、壽金、改年………,按年節拜拜之所需,一份份的撿好、綁妥,除擺在店裡賣,亦讓父親出門「走擔」時,攜帶方便。

「不二價」是雙親做生意的規矩,他們不哄抬物價,烈嶼這個島外島,走來走去,見了面,不是親人、就是朋友。所以,抱持著薄利多銷的態度。

小金門有一位賣「好吃糖」的阿伯,每隔一段時日,他會老遠的來到村莊,用手推車裝載著孩童愛吃的「好吃糖」,那種有點像現代牛軋糖的好吃糖,白色的、吃起來會彈牙,是孩童的最愛,鮮少有人用錢買,都是拿家裡的破銅爛鐵來換。鄰居的孩子臉盆一個接一個的換,看他們津津有味的享受著甜膩膩的滋味!眼睛看、嘴角都要流口水了。突然,聽到鄰居的阿嫂大嚷:「夭壽死囝仔,好的臉盆也拿去換糖仔!」這時,慶幸自己沒有因嘴饞,而拿家裡的好臉盆出去換糖吃。此時,善解人意的母親,從麻袋取出一個破菜盆,交到我的手上,輕聲說:「拿去換好吃糖分弟妹吃」!這些看來不值錢的破銅爛鐵,是母親撿拾而來,論斤計兩要出售貼補家用的。

「燒酒矸」亦是財源來處,戰士們喝完口樂與沙士,順手一扔,勤勞的吃力、懶惰的吞痰。將空瓶子洗淨、晾乾,等待商家上門搜購。

「枝仔冰」在夏季很盛行,到東林街批發,賺取微薄的利潤。沒有冰箱的年代,防止冰棒溶化,父親用木條釘成一個箱子、母親用麵粉袋一層層的包裹,有賣有賺、沒賣給孩子解饞。

當家裡有一台小冰箱,不必再去跟商家購買,冷凍庫就是製冰的最佳處所。燒開水冷卻,煮綠豆、紅豆或泡酸梅,裝進冷凍袋,整齊排放於冷凍庫,數個鐘頭後,水凝固,各種口味的冰棒,存放冷凍庫,既方便、又不怕除霜之後會溶解。

住家附近,駐守一連的部隊,每天清晨,擴音器準時傳來「中國一定強」、「梅花」、「黃埔軍魂」………等軍歌,號角一響,誰也不許賴床。常常看到阿兵哥,從濱海那處碉堡,快速跑向連部早點名、出操。那個年代,軍人不好當呀!濱海大道,跑步太慢的阿兵哥,太累了、太慢了,在地上被拖著前進,穿著短衫短褲的時候,膝蓋破一層皮呢!有時,他們來到店裡,雙親會幫他們擦藥,囑咐他們傷口別沾水。但濱海一帶漲潮時,看士兵捲起褲管,涉水而過,衣裳濕了、碉堡泡水了,可憐父母不在身旁的士兵,既要處理善後、傷風感冒,自求多福!

偶爾,嚐到阿兵哥的「軍用口糧」,厚厚的口糧、聞起來香香的,裡頭還有薑糖、梅子粉、牛肉乾。比民間製作的「番仔餅」好吃多了!軍用的豬肉罐頭、鰻魚罐頭,拿來炒米粉,口齒留香!現在,三不五時有機會品嚐,感覺和小時候的口感差很多。軍用口糧,包裝變了、內容物亦換了。豬肉罐頭油膩膩、鰻魚罐頭也不如以往。

犒賞駐軍戍守前線的辛勞,阿兵哥看電影,百姓家中無電視,忙完農事、吃好晚餐,隨身攜帶椅子,到離家約一百公尺的連部觀賞電影。爬幾個樓梯,廣場上,阿兵哥已坐著綠色的鐵椅,鴉雀無聲地等候電影放映。大人則扶老攜幼,先來的先佔位置,選擇一個視線佳的地方。道具架設齊全,先試片,黑壓壓的廣場,只見一面白色的布幕,燈光投射,嬉皮的小孩,萬頭鑽動,布幕則黑影晃動。當電影開始放映,「唱國歌」,全體肅立,軍民忠黨愛國。

劇情的播映,「兩秦兩林」最有觀眾緣,秦漢、秦祥林、林鳳嬌、林青霞,只要有天王與天后主演的戲碼,口耳相傳,擠爆廣場!太後面來的人,還要踮著腳,晃頭晃腦左右看。再不,看不到影像,就豎耳聽聲音囉!

年節時,阿兵哥會舉辦軍民同樂會,邀村裡的民眾同歡唱,有一位長得像明星、皮膚白皙、長髮披肩的小姐,很會唱「別讓我孤獨地在燈下徘徊,別讓我寂寞地………」,只要她出席,勢必歡聲雷動、高潮迭起,而她家的生意亦特別好。

五、六十年代,座車不普遍,「腳」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娘家有「世事」的時候,母親會帶著我們,從下林出發、上林、上庫、再到石鼓山、青岐。穿過了一條小巷,外婆就坐在古屋外頭的石臼處,當「阿嬤」的聲音在空中迴盪,外婆瞇著眼、開心的笑著。駝背的外婆,戰爭時,房屋倒塌,被壓彎了脊椎,幾十年來,駝著走路,備覺辛苦!

(中)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