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從施琅建功立業的同安人
施琅(一六二一──一六九六)初名郎,歸清後始改為琅,字尊侯,號琢公,晉江衙口人。早年是明總兵鄭芝龍部下左先鋒,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重要部將。後因微嫌與鄭成功發生矛盾,於順治八年五月再次降清。十三年(一六五六年)授同安副將,十八年遷同安總兵官,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擢為首任福建水師提督,越年奉命將水師提督移駐海澄(所轄右路水師總兵仍駐同安)。他在同安任職七年(即一六五六──一一六六二),瑤頭大元殿、西橋尾施大厝、小西門施圍、後溪城內城(今屬集美區)、廈門南普陀等地有他的遺跡。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六月十四日,施琅奉命率領水陸官兵二萬多人,大小戰船二百多艘,自銅山(今東山)出發,在澎湖大敗鄭軍,迫使鄭克塽(鄭成功孫子)投降,和平統一了台灣。當年中秋佳節,捷報傳到京城,康熙皇帝即賜當日所穿龍袍御衣,並褒賜詩章,褒獎他「四海歸一,邊民無患」的功績。翌年四月十四日,在台灣設立一府三縣(即台灣府和台灣、諸羅、鳳山三個縣)隸屬福建省。同時設立台廈兵備道,廈門和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達四十四年之久,所以《台灣府志》有這樣的記述:「台灣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至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台灣建省,由福建總督管轄,故民間有「福建總督管兩省」之諺。
古代同安(包括現在的金門、廈門島、集美、翔安、龍海角尾等地)三面負山,南襟大海,為「泉漳台三郡咽喉之地」。瀕海人民」以海為田,以船為車,以楫為馬」,曲折多灣的海岸線,使沿海居民「習於水鬥,便於用舟」。明代兵民抗倭、顏思齊開台、鄭成功抗清驅荷,清代蔡牽(同安西浦人)起事、李長庚(馬巷侯濱人)圍剿蔡牽、陳化成(同安丙洲人)抗英等軍事活動,都湧現出大批同安籍的士兵將領,所以道光皇帝稱讚「同安為武功最盛之區」,一個小小的金門島竟有「九里三都督,百步一總兵」的記載。
在施琅統一台灣的軍事行動中,許多同安籍的士兵和將領,因功受封,被《同安縣志》、《金門志》、《馬巷廳志》列入「武功」、「忠義」的人物就有五十多人。下面介紹部分當年從征將領的事跡。
1、陳昂,字英士,世居同安高浦,清初因「遷界」徙居灌口。父兄相繼歿,為照顧寡母,遂廢書賈於海上,來往於東西洋,盡識風潮土俗地形險易。施琅征台時,因他熟悉海道,被閩浙總督姚啟聖所識,應征隨施琅取得澎湖勝戰。因功先後陞調蘇州遊擊、碣石總兵,擢廣東右翼副都統。卒葬同安灌口苧溪,享年六十八歲。 臨終交代兒子陳倫炯代呈請開海禁奏疏。陳倫炯承襲父蔭,曾任台灣鎮總兵,在父親逝世後不久,持父遺疏晉見皇帝,終使康熙下詔開放海禁,沿海生民得以復蘇。陳倫炯所著《海國聞見錄》是清代同安人唯一被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
2、郭新,字日民,同安縣積善里寮東(今屬龍海市角美鎮)人。少有大志,被康親王拔為右營守備,後被授以金門守備,在海壇、南日、金門、廈門等地立下軍功。施琅東征時任先鋒,與鄭軍統帥劉國軒等戰於澎湖,奮力攻擊三十六嶼,一時俱下,又乘風破浪入鹿耳門。一六八三年農曆八月十一日,施琅率舟師自澎湖赴台,兵不血刃,接管台灣。上表奏功,郭新列為第三,授左都督,子孫世襲。
3、周全斌,字邦寬,金門浦邊人。有文武才略,曾為刀筆吏於漳州,後從鄭成功入海。康熙元年,清軍破金廈兩島,周全斌審時度勢,遣子入質福州,率眾從鎮海衛(在今龍海市隆教鄉鎮海村,中國四大右衛之一,明代曾管轄廈門中左所)歸順清廷,被冊封為「承恩伯」。康熙四年施琅統師征台,總督李率泰推荐全斌作為副手。至清水溝因遭颶風引還,召回北京後,屯墾外郡,有從征羅剎之勞。
4、林朝鳳,字茂山,同安蔡林人。年青時隨姑丈往京,以製丹藥馳名。施琅領旨征台時,被聘請為軍醫官。軍士被傷者,起彈丸敷膏藥,治癒無數,論功須加職銜,他以親老力辭。隨行醫廈島,退隱家鄉,芒履衲衣,為民治病,年七十餘而卒。
5、林莊雄,同安積善里歧陽人。康熙十九年隨父攻克金廈二島署副將,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二日隨施琅與劉國軒戰於澎湖,取花嶼、貓嶼、草嶼、八罩、將軍澳、南大澳、東西桔、牛心灣、雞籠嶼、四角山、娘媽宮等三十六嶼,大獲全勝。同年閏六月初八日,鄭克塽遣官具降表前來澎湖軍前請降,林莊雄因功授左都督。
6、吳陞,字源澤。民國版《同安縣志》記載他是同安在坊里(即縣城南門外溪邊街)人(據說現在海滄鰲冠有其舊居,中有「寬惠赴桓」楷書木匾)。吳陞早年為總旗禦賊於果塘,授千總。後又從征金門、廈門、澎湖、台灣,以軍功陞陝西遊擊,擢廣東副將,調瓊州。在瓊州任上「自瓊崖歷銅鼓,經七州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視,地方寧謐」。同是溪邊人的吳必達,乾隆二十五年任廣東提督時,對南海防務甚為重視。曾命水師巡防東沙、西沙、南沙,記錄島礁水道,說明南沙群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域。吳陞以後又遷浙江定海鎮總兵官,任上設法捕盜,奸究屏跡,晉浙江提督,改福建陸路提督。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加太子少保,越年卒,賜祭葬謚恪勤。
跟隨施琅征台因功陞官的同安將領還有:
林宗泰,貢生,從姚啟聖平台有功,題補參議道。
蔣火喜,同安澳頭人,隨施琅征台以軍功補蘇松中營參將。
許忠,縣城田厝人,由平台功任同安營游擊。
方劉進,馬巷下方人,由平台功加左都督,任陝西固原鎮副總兵。
劉執忠,隨施琅征台時,忠選練熟水性官兵卅二名,率先用命,因功授海壇營。
張正,大嶝人,以平台功加左都督,歷任金門鎮中軍兼署總兵官印務。
魏平,同安爐前人,以平台功加左都督,歷任南澳遊擊及台灣南路參將,所到之處皆有政聲,人稱「魏佛」,康熙六十年陞廣西潯州副將。
吳楠,字世喬,同安石潯人。精曉水務,康熙二十二年從征平澎台,加左都督,陞南澳總兵。
康廷良,同安洪前人,以平定澎台金廈功陞山西平坦營遊擊。
彭汝灝,同安彭厝人,以平台功陞浙江黃岩游擊,食總兵俸。墓在彭厝,保存完好。
施應元,民安者蔡宅人(今翔安區內厝鎮,有「總兵樓」遺址),以平台功任四川建昌鎮總兵。
柯連英,康熙間以熟悉台灣地形情況從征,因功任台灣南路千總。
梁福星,今翔安區內厝鎮墓前人。從施琅平台,誥授懷遠將軍,其墓道碑鐫字:皇清誥授懷遠將軍任金門中軍兼管左營事靖齋梁公暨配誥封三品淑人勤慈劉氏墓道。
這些跟隨施琅渡海征台的將士,有的是父子隨征,如灌口的陳昂及其兒子陳倫炯(應征為導航);有的是兄弟同軍,如爐前魏大猷與魏天賜等。這些人由於軍功顯赫,授封游擊、參將、副將、總兵、都督等職。他們有的鎮守台灣、澎湖,有的分閫外省,繁衍生息,他們的後裔成了現在「世界同安人」的組成部分。而當年這些隨從施琅統一台灣的同安人,他們的不朽功勛,也增光邑乘,彪炳史冊!
附「績光銅柱」石牌坊
施琅底定台灣後,被授以靖海將軍,封靖海侯,卒後追贈太子少傅,賜謚襄壯。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年),福建巡撫、學台、布政使、道、府、廳、縣等地方官在同安縣城之東頂溪頭漳(州)泉(州)驛道上立「績光銅柱」坊紀功。
石坊坐西朝東,石構四柱三間,面寬九‧五五米,通高九米,四根五十公分見方立柱前後各夾石獅座一對。明間為三層樓閣,鴟尾重簷,二層正中嵌置鏤空蟠龍「恩榮」聖扁,額枋正、背面分別鐫刻楷書「績光銅柱」和「思永峴碑」。前者應用東漢馬援典故。馬援於建武中拜伏波將軍,統兵平定交趾(今越南),立銅柱紀功。施琅定台后,康熙皇帝頒賜褒章有「伏波名共美,南紀盡安流」詩句,故坊以「績光銅柱」為名。後者出自西晉羊祜典故。羊祜鎮襄陽時,善施仁政,綏懷遠近,深得民心。暇時常登峴山(在湖北襄陽縣)遊玩,卒後百姓在峴山建「墮淚碑」紀念。二則用典,歌頌施琅如馬援建立偉大功績,如羊祜有復於郡人,永值世人懷念。明間雙龍火珠龍首箍頭上的橫額鐫刻施琅生前所獲官階爵祿,自右至左連讀為:「解賜御衣龍袍,褒賜詩章,太子太保內大臣、靖海將軍靖海侯,世襲罔替,兼管提督福建全省水師事務,統轄澎、台水陸官兵,加三級,前鎮守同安總兵官,贈太子少傅,謚襄壯施琅」(標點為筆者所加)。這座石牌坊,是現在廈門地區(括廈門島、集美、翔安、同安)現存十八座宋、明、清時期石坊(不括墓道坊)中規模最大、保護完好的一座。因此,它於一九八二年被同安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被公佈為廈門涉台文物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