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不寂寞──記岳父彭錫予
岳父逝世已屆十載,新近又在報端讀到他老人家的消息,消息來源是金門縣的大家長──李炷烽縣長。
九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金門日報》載,金門縣政府「臺北縣中和五眷村─復興新村改建統包工程」開工祈福典禮昨日上午假中和市興南路一段八十五巷復興新村現址舉行。該工程預計興建住宅戶數三一七戶,興建面積一萬七千二百九十七坪,施工期限七百七十個日曆天,預訂於民國九十九年底完工。縣長李炷烽強調,該工程標誌其他眷村改建的啟動,他特別感謝已過世的縣府文書股彭錫予先生,由於彭錫予善盡職責,保留當時完整的置產相關檔案資料、收據,才讓縣府於日後追討縣產時,得以有所依據,能夠提出足夠的證明資料。
其實,九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中和復興新村等五眷村產權移接典禮」上,李縣長便做過類似的表述。
李炷烽特別提及戰地政務時期在縣府行政室(今秘書室)檔案課任職的彭錫予。李炷烽說,所幸有彭錫予在工作崗位上盡忠職守,將戰地政務前後散置各地的相關檔與檔案逐一完整蒐羅,這些檔案、檔在釐清產權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也證實了五眷村係由縣府以酒廠與物資處盈餘撥款所購置。李炷烽有感而發地指出,不論職位高低,一個人只要能在工作崗位上善盡職責,都能在人生的道路及人類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燦爛的紀錄。
對於李縣長不忘已然離世十載的老人,並多予讚賞,身為家屬的我們與有榮焉。岳父一生不忮不求、與人無爭,想亦是群體中最不顯眼的那個,不想棄世後竟能獲此推崇,想是應了那句老話,「好人不寂寞」,不論時間過了多久。
認識岳父的人,都讚許他是個「老好人」,「老好人」如何定義?藉由網路引擎搜尋,得到了以下的答案:
與人為善是值得稱道的做人準則,在職場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很少發表個人意見,永遠保持中立,看上去跟誰都親近,彷彿人人都喜歡他,他們有個代名詞叫「老好人」。職場「老好人」之標籤─「友善微笑是永遠的面部表情,唯唯諾諾是永遠的應對方針,息事寧人是永遠的行為標準,安分守己是永遠的做事原則,老實本分是永遠的性格特徵,有求必應是永遠的處事方式,埋頭苦幹是永遠的形象代言。」
「好」恐怕得人說了才算吧,為免過於自沾自喜,壞了岳丈的節氣,姑且僭稱其為「老人」吧!
岳父在自傳中寫道,「余賦性魯鈍、樸實無華,做人喜誠信,做事重本末,秉公守法、勤勞自勉,一切盡其在我……在地方得展所學,建立檔案制度頗具規模,從此調案快捷,不致於登天之難。」岳父在金門縣政府任檔案室管理員總計十二年,當初為何派任其為檔案室管理員已無從查考,但會派遣老岳丈擔任這份工作,足見當年的長官有用人、知人之明。
岳父辭世後,我們整理他留下來的字稿、文卷,除了等身的著述、文稿外,最受矚目的,便是他老人家掇殘拾遺、蒐羅資料的驚人功力。
在老人家的文卷裡,遠自民國三十二年軍政部第五軍需局的「司書」派官令,到軍公職四十餘年間的所有受訓證書、任命書、調職令、考績單、功勳狀、獎狀,乃至於家中大小成員的結婚證書影本、賓客簽名喜幛、批酒申請書(早期金門家有喜慶,可備相關文件至物資處價購十打零點六高粱酒),以及族親、友人、長官、部屬往來的函件等等,無一不全、無一不備,老丈人蒐羅資料、立案建檔的功力,著非比常人。
後來查考岳父的著述,方知原來他早年在大陸上過副官學校的檔案班,甚至還師從美國人學習現代化的歸檔方法及觀念,在縣府檔案室任職時,更自創「王雲五四角號碼檢檔法」,頗為自喜。當然,他的努力及用心少人看得見,如他常說的,「幹好無功,幹壞也不見得有過;尋常人只知道檔案室是堆文卷的地方,如此而已。」冷衙門裡也有用心人,稱其為「寂寞的檔案專才」應不為過。
實則,老丈人的一生亦是許多榮民長輩的縮影,從軍、從公、退休,看似平淡無奇,卻飽含了大時代的無奈與信念的執著。
民國二十年間,國民黨在市集捉兵,十幾歲的他莫名其妙的參了軍,而後又因緣際會的返抵家門。其間,他入私塾、為人師,還有了互訂婚約的小女朋友,然造化弄人,日寇侵華、烽火連天,為家、為國,還是不得不揮別家鄉親友踏上征途。沒想半世紀後竟會在海峽邊的小嶼上成家立業、退養終老,想是誰也想不著、猜不透的。
事實上,岳父並非縣長口中的「小兵」。岳父於民國五十九年元月,服役滿二十七年,以陸軍行政中校銜自金防部退役,按當時的行情,想要圖個科、股長做做,並非難事,但他老人家總是自恃讀書人的氣節,替人說項可以,為自個關說,卻怎麼也幹不來。十多年來,他人遷調升官如走馬,他老人家始終幹他的「檔案室管理員」。從行政環境看,「檔案室」自然是個冷衙門,老人在世時便對某縣長在任期間,從未踏入檔案室一步,耿耿於懷。但,無論如何,老人依然樂在工作,尤其對其草創縣府檔案室的成果,沾沾自喜;縱使之前、之後少人在意,更無法臆想數十年後可憑此保全金門的數十億元公產,得建殊功;但對老人而言,那只是工作,只是踐履他生活中「盡職、負責」的信念而已。
岳父離開軍職時,等著他的是食指繁浩的一家十口(另有兩位長姐已經出嫁)。那時,像他這種領有「戰士授田證」、學才兼備的行政軍官,安插任公職係屬常事;同年二月,他進了金門縣政府任臨時雇員,占法制股長預算;一年後,真除為科員,歷十二載後,外調城中小任幹事,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申請退休。退休後,岳父除了讀書、著述、練字外,依舊閒不下來,又到了金門榮服處任職,一待又近十載,直到古稀之年,真做不動了,才心甘情願的退了休。
退休後的岳父依然自律甚嚴,鎮日手不釋卷、筆耕不輟,其嘗自謂:「生平最大的成就,便是完成了十冊的《三餘集》。」,其內容包羅萬象,有詩歌、對聯、論文、筆記、見聞、自傳、字謎,甚至連命理風水、長生妙方等俱皆齊備。「三餘」的典故來自三國時,董過善用三餘時間讀書;此三餘為:「冬者歲之餘也,夜者日之餘也,陰雨者晴之餘也」,期以自勉善用時間,充實自己,並以「經書須讀百遍,學足在於三餘」自我惕厲。這套書的完成,盡述其「老而不退,退而不休」的理念與堅持。
綜觀岳父四十餘年的軍公職生涯,扮演的角色似乎都不吃重,也就是那種沒有功勞,甚至連苦勞也會被漠視的員工;此由其十三年的公職考績裡,僅得四次甲等,便可管窺一二。而其四十年軍公職涯裡唯一的申誡懲處,理由竟是「雨天兩人共打一傘入飯廳」,著實令人傻眼。岳父終其一生都忠實的扮演著小螺絲釘的角色,但這顆小小螺絲釘卻充分發揮它最大的專長及功用,讓行政機器在之後的數十年,仍能順遂運轉,或真是「小兵也能立大功」的最佳例證。
在軍,岳父是忠黨愛國的軍人;在公,岳父是盡忠職守的公僕,縱然他做的只是少人關注的「小事情」,情操、態度卻依舊令後人感佩。岳父曾在文中自述豪雨時節搶救檔案的經歷,我不知那時的搶救與今日臺北縣中和市的復興、太武、太湖、浯江、九如五眷村,總計四十六筆土地的「完璧歸趙」有沒有牽連,只知道因為他的堅持,而有如此圓滿的結果,他老人家在天之靈一定也會欣然領受。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岳父平凡無奇,卻又偉岸不朽的一生,絕非後輩如我膚淺的寸筆足以形容。如今,我們如願的迎回岳父的骨灰罈,奉祀於金門殯儀館,免了妻子十年來懸念,更全了他臨終前回歸浯島的遺願。對我們而言,孝心總是來得太遲,好人的人生總是太短;做為後輩,我們始終堅信,中和五眷村的索回,只是岳父人生歷程之外的美麗插曲,無礙於一位老好人的形象與回憶。
聖嚴法師言:「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人的一生總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太多。岳父一生甘於平淡,樂意做一位沒有聲音的職場小兵,但在我們的心中,卻是個永遠追隨不上的人生舵手,我們清楚的知曉,在這塊老人奉獻了半輩子的土地上,點滴著老人樸實的人性、動人的情操,以及無私、無悔的奉獻。
「好人不寂寞」,不管過了多久。老人的身影始終清麗如新。
附記
岳父生前對其創辦檔案室的過往頗為自豪,謹抄錄<創辦兩所文卷檔案室>一文,以饗讀者:
公事不熟翻老案,歷史權蓋靠案參。過去案卷無統一,各辦各的個人辦。沒有制度沒專業,案卷均由承辦管。亂七八糟一團亂,人事調動且頻繁。張三走了李四來,業務脫節無法啣。撕的撕來毀的毀,無案可查無案判。大捆小捆雜亂陳,大箱小箱疊如山。每一查調一案件,有如登天難上難。一筆爛帳怎收場,老外皺眉搖頭訕。因此開辦興學校,副官學校檔案班。按照十進分類法,杜威發明遍塵寰。科學調案真快捷,減輕承辦人負擔。只要發文一字號,馬上得到不延宕。余曾在此深造詣,學有專長慕老聃。經辦兩大檔案室,台中預訓與浯江。最難開創終底成,余與幕僚盡歡顏。浯江縣令瞎蠻幹,限我一月完成看。檔案設備人員調,各種表冊忙印翻。訂定作業程式法,按時完成不為難。平生最感得意樂,至今人人多誇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