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傳奇小說問鼎

發布日期:
作者: 稼軒。
點閱率:546

是以自別高中後,就如他信上所說的「久疏音問」。雖說如此,但對他種種在家鄉的文化偉業,卻是日有所聞;最顯者如他的鼎軒學藝六輯,從風獅爺的寫生、水墨畫、金石篆刻到書法與陶作工藝,真是品範允多,登藝有成。直到八十九年因緣際會,重續前緣,互道同學情,不想卻招來這場文字劫。

「墨無水,沒有生命,水墨交溶才百態。但這種造形手段也還只是成為藝術的條件,不可以自足,你也不可以玩弄水墨為滿足,而是通過水墨交溶,把感性與精神也溶合到繪畫中,追求的是一種境界。」這是高行健在「另一種美學」的一段話,且藉來進入鼎仁之畫。

藝術之美來自於心靈深處對生命的共鳴與吶喊,其境界則在於真性情的美;所以沒有心靈的共鳴呼應,是沒有美的,藝術家以心靈映照色相眾生,代山川花鳥而言,他所表現的是作者主觀的感應力,與客觀的自然真情,成就一幅鳶飛魚躍,淵然而深的靈境。 畫家以心念任意揮毫,他的精神在生命的節奏,而非個體形相之刻劃。作者用筆墨濃淡、點線交錯,益以明暗虛實的互映,形體氣勢的開合,譜成一幅如歌如舞的圖案;但重要的是飛動搖曳,似真似幻的境界,交溶於筆墨光影的交合中。

故唐代張彥遠評畫說:「得其形似,則無其氣韻。得其彩色,則失其筆法。」鼎仁性豪能飲,長風秋雁之心,本最能悟此道,是以觀鼎仁之畫,雖脫胎於中畫,卻深寓現代畫之筆意,以週遭生活的點滴為色相;以現代的品味注入畫風,以致光影等現代畫筆法,亦早已被他交溶畫中,亦故亦今,正是其畫品之寫照。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