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邀約
2008年6月24日再訪高雄港都,天候雖是無比的燠熱難當,內心卻是無限的欣喜雀躍,只因我正為一年前的邀約而赴會,也正為有機會再將故鄉金門的歷史文化加以宣揚而開懷。
一切應從《文化金門全紀錄》說起!2007年,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由金門縣文化局與「新汎亞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文化金門全紀錄》新書發表會之時,筆者忝為講師的一員得以躬逢其盛,也得以見證這歷史性的時刻,但見與會者踴躍的熱鬧場景及熱烈迴應,不覺深受悸動,亦深為擁有豐厚閩南文化的金門人為榮為傲。因而當躋身為高雄場次觀眾之一,且全程勤作筆記的「揚帆主婦社」吳慧珠理事長,於會後向筆者提出2008年專題演講的邀請時,我欣然即刻應允,因得締造今日暢快「高雄行」的契機。
承蒙「揚帆主婦社」陳昭伶聯絡人的巧思安排,此次演講,讓我見識到號稱全國最大讀書會的「揚帆主婦社」的盛況,也讓我親身體驗到200多位成員齊聚與會的榮景。主辦單位「揚帆主婦社」盛大的歡迎場面,著實讓筆者動容;金門特有的閩南文化廣受聽眾的青睞,尤讓筆者自豪。更讓筆者印證了一件事,那就是金門未來拼觀光,除開高粱酒、貢糖、菜刀「三寶」之外,「閩南文化」這塊處女地,應該是未來最值得所有鄉親們深耕的課題。
為讓讀者也能分享這次從「戰地文化、僑鄉文化、閩南文化」等幾個不同層面立論,特別是金門地區特有的民情風俗所作的成功文化交流,筆者特將此篇以〈金門文史藝術之美〉為題的演講稿,及「揚帆主婦社」拍攝惠贈,並由筆者翻拍的兩張照片,一起提供於《金門日報》副刊這塊知性園地上,冀能再次行銷金門,並為金門的觀光業略盡棉薄之力!
一、前言
深受閩南文化及戰爭洗禮的島縣金門,自古以來就以其獨特的人文及自然景觀,孕育出風格別具的閩南古風。她就像一位不施脂粉的村姑村婦,是那麼地楚楚動人,那麼地惹人愛憐。特別是透過紅磚紅瓦的閩南古厝,乃至藍天白雲搭配的天際線所展現出來的歲時節慶、宗教信仰、廟會活動、生命禮俗、民間戲曲、俗諺歌謠…等萬種風情,都能展現出親切怡人的丰采,對著國人召喚。她更像是一位展開雙臂的母親,可以讓旅居海外的鄉僑子弟對她日思夜盼,也可以讓一般歸人或過客對她深情款款,那怕只是驚鴻一瞥,卻是情有獨鍾,永難忘懷!
源自閩南習風的金門島,早在東晉時期就有著相關的開發載述,後經唐代陳淵的牧馬生息,及南宋大儒朱熹的教化風行,原本一派的荒墟竟能化為世外桃源般的樂土,為金門贏得「海濱鄒魯」美稱。尤其在明代的文治、清代的武功盛譽之下,締造出「百里一總兵,九里三提督」的顯赫事蹟,將金門的歷史推向最高峰:「文章許鍾斗(即許獬),品德黃逸叟(即黃偉)」…等等聖哲濟濟出現。「無地不開花,無金(指金門)不成同(指同安)」的鼎盛文風隨處可見,終於為這蕞爾小島寫下一頁頁璀璨的詩篇。也就因為有這得天獨厚的優渥條件,所以顯現在金門各種節慶的儀節,自然如此的經典,自然如此的引人入勝。
二、戰地文化
金門是座蕞爾海島,自古本非用兵之地。南宋以前,海宇清平,她宛如世外桃源般,特別是在中原板蕩之際,她扮演的是大家巨族避難的海上樂園。何其有幸,金門這座原稱「浯洲」的海島,就位在福建東南沿海交通孔道上,屬於戰略上、交通上的輻湊要衝。明洪武20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的侵擾,江夏侯周德興銜命在「金門城村」建蓋「千戶所城」,因具有深扼「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海上鎖鑰地位而得名「金門」,沿用至今。何其不幸,金門又因舉足輕重的海防地位,伴隨而來無止盡的戰爭:明代倭寇的騷擾邊境,曾是金門鄉親揮之不去的夢魘。鄭成功以金、廈為反清復明根據地,而導致清軍的無情反撲,一紙「遷界令」,頓使當時的金門成為一片廢墟。民國以後大小戰役,金門更從未缺席過。民國26年(1937年)10月26日,日本軍隊登陸金門,金門鄉親自此在日軍鐵蹄下度過八年艱辛的生活,直到民國34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原以為自此可以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怎知清平歲月來得如此短促?可憐的鄉親又再次面臨無情戰火的蹂躪。民國38年(1949年)國軍轉進台澎金馬,這座彈丸海島自此成為十萬大軍常駐的「海上長城」,往後幾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更使她揚名立萬,一夕間成為「媒體新寵兒」:
(一)民國38年10月25日凌晨二時十分,共軍以二萬多人,大小木船數百艘進犯金門,造成舉世聞名的「古寧頭大戰」。這場戰役歷經雙方56小時的激戰後,國軍總算穩住陣腳,卻也付出了相當慘重的代價。位處金門島西北端的「古寧頭戰史館」所陳列的文物,應可為這段歷史寫下見證。
(二)民國39年的「大膽大捷」,共軍以七百多人兵力,企圖佔領這座面積零點三九平方公里的戰略小島,但功敗垂成。
(三)民國43年9月3日的「九三炮戰」,揭開中共隔岸砲戰序幕,此後三年中,中共向金門島群射擊五萬多發砲彈。
(四)民國47年8月23日下午6點30分爆發的「八二三炮戰」,迄10月6日為止,共軍向金門砲擊總數為四十七萬多發。此後即維持「單打雙不打」的對峙狀態。
(五)民國49年(1960年)的「六一七」和「六一九」砲戰等大小戰役,使得原本沒沒無聞的海島,自此被貼上「戰地」的標籤,也贏得「海上公園」、「地下堡壘」的美稱。此後「生活不怕苦,工作不怕難,戰鬥不怕死」的「金門女兵」,也成為國慶閱兵大典的「巾幗英雄」。如今散見在許多民宅牆面上的戰地標語,正是這段歷史的斑斑血證。
三、僑鄉文化
囿泥於地狹人稠的框限,早期的部分金門鄉親,作了「落番」的抉擇。對這些遠赴重洋的鄉僑而言,當年毅然揮別家園,拋家棄子,誠然是迫於一時的無奈。
赤手空拳,隻身前往人生地不熟的國度打拚天下,舉目無親,面對的盡是陌生的環境與不同的文化背景,箇中的苦楚,著實令外人難以想像。但自小在惡劣環境中成長的鄉僑,他們以最大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建立了自己的海外王國,也以僑匯資助故鄉的建設。如今散見在金門各鄉鎮的洋樓,當可為這一段金僑艱難奮鬥歷程寫下見證。
為了生活,當年許多鄉親選擇揮別故園,拋家棄子。甚至連新婚燕爾,也因迫於生活的殘酷現實,而導致勞燕分飛的戲碼不斷上演。隻身在異國「拚經濟」的海外遊子,在歷經胼手胝足的奮鬥歷程之後,選擇了另組家庭的決定,從此過著「但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逍遙生活;留守家園的妻子則只能無言地撐起這個家,侍奉公婆,教育子女。尤其可悲的是數十年的青春,換來的卻是老公感情的背叛。…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分番餅」曾是童稚時期最深沉的記憶。只要聽聞村中有「南洋客」榮歸故里,村中的孩童就會歡天喜地排隊領餅干。特別是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這可是年度當中的盛事。
四、閩南文化
留居在故鄉金門看天吃飯的鄉親,生活依然難題連連:因耕地狹小、土地貧瘠而導致生活困頓,謀生不易。特別是強勁東北季風肆虐的「過東」區(即今日的金湖鎮一帶),居民更是苦不堪言。現今的觀光景點「榕園」,就是明代國學大師洪受故居「西洪村」的原址。當年曾有「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的輝煌文風紀錄,之後因風沙飄壓緣故,導致全村被埋沒地底的悲慘史實。「要嫁過西一叢芒,不嫁過東一個人」即點出當時「過東」一帶生活條件艱困的真相。
浩繁的食指,常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懶惰查脯(男子)愛種麥,懶惰查某(女子)愛做客。」大、小麥、高粱、花生、番藷等乾旱性作物理所當然成為農家最好的選擇。「六月十九佛祖生三樣新:芋頭、地瓜(番藷)、花生」;「十月半,(種麥)無早無晚」的俗諺就是金門地區農家播種及收成的歡樂寫照。為了生活,許多悲慘的故事也就自然在民間流傳:「黑水黑黑,查某(即女兒)換查脯(即兒子)。」「海水青青,祖子(即女兒)換后生(即兒子)。」昔日的金門,囿限於海島經濟條件的惡劣,許多連生數胎女兒的窮苦人家,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壓力及籌湊不出豐厚嫁奩的雙重無奈下,只得狠心將自己的親生骨肉往海面扔,一邊唸唸有詞揮淚丟棄親生骨血,一邊暗中禱祝上蒼幫忙下一胎能生一個小壯丁。如此的場景是有些匪夷所思,卻是許多人言之鑿鑿的不幸故事。
為了因應強烈東北季風的肆虐,也為了擋風、止煞、防蟻,遍布在金門各個村郊的風獅爺就此應運而生。一尊尊造型新穎、神態各異的風獅爺,從早期執干戈以衛村里的「巡境隊員」,直到今天蛻變成金門地區的「代言人」,更成為觀光客到金門地區爭相目睹丰采的「偶像明星」。在風獅爺旋風的帶動下,連帶的使得矗立在民宅屋頂上的瓦將軍;牆垣上的石敢當;門楣上的烘爐、鱟殼、獸牌…等形態不一的辟邪物,在在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
以燕尾脊、馬背馳名中外的閩南傳統建築,堪稱金門地區最亮眼的文化表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沙鎮山后民俗文化村,與金城鎮水頭村的閩南古厝及洋樓。「有山后富,無山后厝」;「有水頭富,無水頭厝」俚語道盡箇中奧妙處。以血緣為凝聚力的單姓聚落景觀,以至於血濃於水的宗族文化特色,尤使金門成為學界爭相研究的新課題,也是觀光客慕名參訪的最愛。名列國家二級古蹟的瓊林蔡氏宗祠群及其傳統祀祖儀典,更是箇中翹楚。特別是國共對峙期間,為因應戰地特殊樣貌所衍生的「戰地政務」體制,雖曾窒礙金門的經濟發展,也曾造成金門百姓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卻相對地使她特有的傳統文化遺產得以完美保存。
融合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於一爐的金門,給人的第一個印象,除了驚豔,還是驚豔。遠眺中的聚落,隨處可見的都是線條柔美的燕尾脊與馬背,不論是東昇的旭日,或是燦爛的晚霞,整個天際線所建構的景致都是如此的秀麗動人。甫踏進村莊,映入眼簾的盡是一幢幢傳統格局的閩南建築。由於海島的封閉性,再加上戰地政務的制約,外來的文化對金門的衝擊與影響都相對減低。職是之故,由宗祠、寺廟、民宅、洋樓所鋪展的村落,遂成為金門聚落特有樣貌。
「紅宮黑祖厝」,清楚地道出寺廟與宗祠的分野,代表喜慶的寺廟,以紅色系列為建築主軸;慎終追遠的宗祠(祖厝),則以黑色色系為主架構。「青嶼祖厝,官澳宮」;「瓊林祖厝,金門城宮」;「西村祖厝,庵邊宮」。這些俗諺,清楚地指出金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寺廟與宗祠。此外,民宅屋頂不擺「螭吻」也是分辨民宅與寺廟、宗祠間明顯的分野。寺廟屋頂擺放「螭吻」,但螭吻臉部朝內,意在顧守村境。宗祠屋頂擺放「螭吻」,但螭吻臉部朝外,冀求自家子孫不斷向外開疆拓土,瓜瓞綿綿,子孫滿堂。
五、結語
有道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金門雖只是一座蕞爾小島,總面積也僅150.456平方公里,但在民情風俗上卻各具特色。就以大金門本島言,以島中央的瓊林村為分野,以東的金沙鎮、金湖鎮民間習稱之為「後面」;以西的金城鎮、金寧鄉則稱之為「前面」;若加上一水之隔的烈嶼鄉,三個區域中顯現在歲時節儀上的仍會有些許的不同,就是村落間也各有不同的風格與特色。譬如:「后垵(一說「盤山」)好菜脯,榜林水查某(出美女),東洲好車鼓」的俗諺,即清楚地勾勒出后垵、盤山這兩個村落昔日以醃漬清脆爽口的「菜脯」而得名;榜林村以出美女馳名遠近;東洲村則以氣勢磅礡的「車鼓陣」博得好口碑。
「度晬(周歲)吃雞腿」是稱讚他人好運勢的習慣用語。
金門地區醮儀大致可區分為兩大類:平安醮與慶成醮(奠安)。平安醮以祈求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為標的,每年都會在境主(廟中主奉神祇)聖誕日,舉辦醮儀隆重慶賀,而且是每年固定時間舉辦,其中以金城鎮後浦街道每年農曆四月十二日,浯島城隍繞境的規模最為盛大;至於俗稱「奠安」的慶成醮因屬百年難得一見的盛典,動輒耗資新台幣數百萬元的醮儀,已成為閩南文化展演的最佳櫥窗。同樣的奠安,可因主體的不同而區分為宗祠奠安、寺廟奠安、住家奠安(規模小一點的就叫做「寄后土」)。其中以宗祠奠安最具可看性,儀式中最精彩的部分為:迎接姻親、迎接宗親,追龍,進匾,進主,祭祖三獻禮,「滿漢全席」琳琅滿目供品,埋磚契,淨油,插柳枝…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科儀,在四十幾年的「戰地政務」限制下,仍保有道地的閩南古風。
看野台戲和吃拜拜,一直都是農業社會當中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也是維繫人際網絡最直接有效途徑。金門地區早期的野台戲都禮聘自福建東南沿海的戲班,但常受限於天候的影響,導致偶爾會出現廟會期間卻聘不到戲班的窘境。為突破此一困境,許多熱愛戲曲的「票友」乾脆自組戲班,延師來金門授藝,從頭學起。眾志可以成城,許多劇種就這樣像雨後春筍般,於各村各里落地生根。在地的高甲戲、歌仔戲、傀儡戲、南館樂…等戲曲就此應運而生。「古寧頭九甲戲,何厝歌仔戲」就曾在金門地區舞台有過風光的演出。如今時移勢易,演員大量流失,觀眾熱情不再,野台戲已成夕陽產業,大型戲班紛紛吹起熄燈號,碩果僅存的只有傀儡戲班。許多廟會慶典就由他們繼續擔綱演出,舉凡正月初九「天公生」,婚禮前夕敬天公,或是奠安活動「制煞戲」都少不了傀儡戲的演出。唯一的區別是前二者演的是「文戲」,後者演的是戲偶手持刀槍劍戟的「武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