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前
位於花蓮市近郊的和南寺,是一座清靜佛門聖地。
面向太平洋,背倚中央山脈的寺廟視野極佳,終年香客不斷,檀香繚繞上達天聽,頂禮膜拜觀音菩薩人潮絡繹不絕,為這普世人兒的虔誠心願做註解。
「阿彌陀佛!」、「菩薩保佑!」……
常住師父們在百級階梯上,恭迎千里迢迢到此禮佛的民眾,一聲佛號,即一聲問安。這種氛圍,很難不讓人感覺到宗教所帶來的心靈平靜與出世力量。
這裡有著屬於梵天的智慧,佛陀的洞見,拔苦予樂地給輪迴裡的我們一盞明燈希望,彷彿皈依我佛,當下明心見性。
一次偶然機會,適逢農曆過年,我開車帶著一家老小前往和南寺瞻仰菩薩容貌,眾人紛紛獻上一炷清香,心中禱念有詞,祈求來年萬事如意,一切順心輕安,家人身體健康。順道,拜訪在此擔任義工的小姑姑。
在大雄寶殿前,當我見到佛祖菩薩的慈藹容貌,垂目睥睨塵間,灑脫一塵不染的心境,頓時油然生起。木魚聲、鐘鼓聲,伴隨著僧信們的早課聲,聲聲入耳,迴盪在偌大的殿內,漾出了三度空間,直上九重天外,猶如與佛陀交心般,親炙如來尊者的風采。
幾位小師父的戒疤新烙,但不減向佛心願,他們跟著資深的禪師修行,期盼有一天能證得涅盤,有好果報。我相信,小姑姑長期的寺廟義工行,聲聲聖號,純然的奉獻,企圖找尋心靈的慰藉與純淨,並等待沉澱,一定也能為她,乃至於家人親友等帶來正向的果報,迴向給累世姻親,功德無量。
在文殊菩薩座前,我瞥見小姑姑招呼香客,協助提供茶水,一如在自家般自在無拘束。她的笑,來自內心真誠,而香客的感恩,正是給小姑姑最好的回報。
香油箱前,幾個素色陽傘散置,其下跟隨著木質桌椅,供人小憩休息,熱情親切的服務生(義工)第一時間送來白開水,熱心詢問及介紹好吃食的餅乾及乾果,並不忘推薦沏上一壺香片或凍頂烏龍茶等,為分享食物美味加分,讓唇齒留下茶葉淡淡的香氣,溫潤肺腑,滋潤舌喉,與空氣中飄揚盤旋的檀香味輝映著。
我與家人點了小姑姑建議的香片及小點心,為等待收拾素果期間,找到了休閒談天的出口,朗朗乾坤,晴空萬里,陽光溫暖灑落,迎著海風輕撫,抽離塵世煩惱竟是如此快意!登高臨下,放眼過往省道台十一線的人車,顯得渺小,顯得飛鴻雪泥,頗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懷。
享受完茶點,家人拾級而上,前往至高處的碩大觀音菩薩座前,一身鵝黃塗抹盤坐,觀音菩薩望向遠方海洋,地平線的那端,聽海濤,慈容大悲,好像在歸引慈航,讓迷途的人心找到明確的方向。幾隻海鳥低空慢飛,叫聲低鳴,朝著漁船舢舨處奔去,似乎要與漁夫作伴,一起出航。
我注意到大佛右下方還有一處佛堂,好奇心驅使我脫隊,逕自前往。原來,這是供奉地藏王菩薩的廳堂,火球狀錫杖被緊握在菩薩右手,莊嚴法相襲來,兀自想起那段愛世憫人的洪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雙手合十,鞠躬示禮,請菩薩保佑。
這趟造訪,尚還發現若干小團隊在此短期停留,有大學青年,有中年婦人、教授及老師等等,詢問之後,得悉他們是來精進、禪修的,渴望提升心靈境界,開拓不凡視野,感受菜根香,體驗惜福出家樂。
跟著他們的腳步,蜿蜒在小路階梯上,不一會兒,又回到大殿前。見著親人,看見小女們好奇地仰望大人們的言行,頻頻發問:為什麼?我逐一回答疑惑之後,小女才稍稍瞭解宗教教人向善的慈悲心。
小女說:「未來也要學佛。」我答應:「很好。」為父認為,只要有美善的種子留在心田,總有一日會開花結果,在人生的旅程上發揮意想不到的功用,適時地幫助困境中的自己度過難關,積極地迎向人生挑戰。
頃刻高樓上,鐘聲陣陣響起,不絕於耳。早課告一段落了。
遠方牌樓入口處,依稀可見幾輛進香團遊覽車停靠,將一群群中老年婆婆媽媽,以及阿公孫輩放下。他們抬頭凝視高處殿內,慢慢前行,扶老攜幼,一落落地朝我們方向行進。
佛珠在小姑姑手掌內溜轉著,靈巧依舊,像藏人轉經綸般,自然虔誠,繼續忙碌穿梭。殿內三尊菩薩一身馨香,給予人們無聲的教誨。殿前正中央的香爐火發旺了,一旁排隊的信徒嘖嘖稱奇,耐心等候,等候將手中燒得火紅的檀香插入,完成敬神儀式,得到安心。
有個小男孩拉著一名阿媽的衣角,靦腆地跟隨其後,害羞且有些訝異的看著我,在他的雙瞳內,映照出我的縮小半身影來,彷若也映照出兒時的我,同樣害羞地拉著阿媽的褲腳,緩緩跟著進香團隊伍前進,依序找到每尊神明的供奉香爐,恭敬地插入清香,表達敬意。
在大雄寶典前,我有穿梭時光之感,好像瞥見到國小時期的我,同樣在農曆新年期間,跟著家人到此上香拜佛。唯一不變的,是信徒的陣容,依舊集體而龐大,臉上掛滿笑靨,滿心歡喜地遊歷著,如同抵達補給站內,恣意攫取心靈所需,無邊無際,不假外求。
和南寺與昔日相較,顯得更金碧輝煌了。
護持的善男信女大方地挹注香油錢,發願捐輸蓋廟經費,漸漸地形成了今日雄偉壯觀的佛教藝術聖地。踩踏於斯,腳步摩挲風兒,我用光陰見證這寺的發跡轉變,相信佛菩薩必會庇佑每一位到此誠心禮佛的人兒,如同過去、現在,乃至未來。